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a,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注释

a元夜:元宵节的晚上,也就是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

解析

上阕写往昔:去年元宵节的晚上,京城的街道上人来人往,在花灯的照耀下就像白天一样。“我”与恋人相约在黄昏之后相见,那时候月亮升上了柳树梢头。下阕写今朝:转眼到了今年的元宵节,月和灯依旧还在,只是再也见不到去年的那个人了。想到这里,“我”的泪水打湿了春衫的衣袖。

这首词通过对“去年”与“今年”的追忆,写出了物是人非之感,今昔对比的手法与唐诗《题都城南庄》有异曲同工之妙。

全词言语浅近,情调哀婉,连接了不同时空的两个场景,通过鲜明的对比表达了相同节日里的不同情思。

作者小传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曾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词以小令见长,多写男女恋情、伤春怨别,也有疏狂豪放之作。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语文小课堂

元夜是新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西汉时期,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举行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认为是正月十五祭神的开始。东汉时期,佛教文化传入,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晚上在宫中和寺院里“燃灯表佛”,从此,正月十五夜燃灯、赏灯的习俗逐渐流传开来。

虞美人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a,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b,只是朱颜改c。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a了:结束,完结。b雕栏玉砌:指以前的南唐宫殿。砌,台阶。c朱颜改:指人老了。朱颜,红颜。

解析

春花和秋月这样的良辰美景何时才会完结?回首往昔,有多少往事还历历在目?被囚禁的住所昨天晚上又刮起了东风,在明月下回忆故国,才发现故国已经亡了!故国宫殿里雕花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人们的容颜都变老了。你问我心里有多少哀愁,正像一江春水无尽东流。

上阕中,“春花秋月”代表的是良辰美景,词人却盼着它们赶紧了结。这是因为词人身为阶下囚、亡国奴,良辰美景只会勾起他对往昔的追忆,带来更深的痛苦。“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表示时间流逝,词人又在对故国的思念中度过了一年,不堪回首却又忍不住回首。下阕又在回忆故国,“雕栏玉砌应犹在”和“朱颜改”,景物与人事的对比都在暗示着江山易主。最后一句用设问和巧妙的比喻引出源源不断的愁绪。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通过今昔对比,表现出词人无穷的哀怨与悔恨之情。王国维曾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作者小传

李煜(937年—978年),初名从嘉,字重光,徐州(今属江苏)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史称“南唐后主”。宋开宝八年(975年),南唐都城被宋攻破,李煜投降,被囚禁,封为违命侯,后被宋太宗赐毒酒而死。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曲、词方面都有一定造诣。词的成就最高,在晚唐五代词中独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语文小课堂

李煜是个天才的艺术家,诗、词、歌、赋、书、画样样精通,同时还是一个玩乐高手。他的前半生极尽奢华,但后期沦为宋朝的阶下囚,国破家亡而身陷囹圄。从那时起,他的词里就有了国仇家恨,从而把词上升到了另外一个境界。人们称他为“千古词帝”。

墨 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a,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b。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四年级下册)

注释

a洗砚池:传说会稽(今浙江绍兴)有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洗砚池。由于经常洗笔砚,池塘的水都染黑了。b乾坤:天地间。

解析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树上一朵朵盛开的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它不需要别人来夸赞它有多娇艳好看,只想让梅花的清香之气留在天地之间。

这是一首题画诗,画上是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在诗中,诗人盛赞梅花的高风亮节,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屈服的操守。

作者小传

王冕(1300年—1359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今属浙江)人,元代著名画家、诗人、书法家、篆刻家。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全靠自学成才。他尤其擅长画梅花,所画梅花花密枝繁,生机盎然,韵味十足。其诗风格质朴、自然,内容丰富多彩,多写隐逸生活。

语文小课堂

王冕小时候家里很穷,只读了三年书就去给人放牛。他一边放牛,一边找书来读。他见到雨后的荷花非常漂亮,就下决心要把它画出来。开始的时候画得不好,但是他没有气馁,练习了很长时间。王冕因为荷花画得好而远近闻名,但他一生最爱的是梅花,称自己是“梅花屋主”。他画梅花是一绝,同时爱写梅花诗,最著名的是《墨梅》。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其二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a。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年级下册)

注释

a别样:宋代俗语,特别、不一样的意思。

解析

这首诗描写了西湖六月的美丽风光,是诗中有画的典型作品之一。

诗的开篇平铺直叙: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风光,跟其他季节比起来完全不一样。那么,是哪里不一样呢?接下来就给出了答案:湖面上一层层碧绿的荷叶伸展开来,与蓝天相连接,一朵朵娇艳的荷花在阳光的照耀下红得更加好看。后两句诗运用了强烈的色彩对比,大片的碧绿色和明丽的红色让画面的空间感得到延伸,也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

诗人选取盛夏时节特有的景物展开描写,除了白描以外,还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前两句虚写,后两句实写,语言看似平淡,却让人回味无穷。

作者小传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南宋著名诗人。诗风新巧风趣,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诗风被称为“诚斋体”。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语文小课堂

杨万里作诗既擅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又不满足于单纯的模仿。他一边学习陶渊明、谢灵运、黄庭坚和陈师道的写作技巧,一边立志要超过他们。经过一番努力,他的诗由前期的注重韵律转变为师法自然,再加上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被称为“诚斋体”。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a,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b。

注释

a黄四娘:相传是杜甫居住在成都草堂时的邻居。蹊(xī):小路。b恰恰:象声词,指莺啼声。

解析

黄四娘家旁边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艳的花朵,千万朵花都把枝条压弯了。蝴蝶在花丛中恋恋不舍地飞来飞去,可爱的小黄莺在自由自在地鸣叫。

《江畔独步寻花》是一组绝句诗,共七首,此诗是其中的第六首。诗人通过描写游春赏景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安稳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景物的赞颂。

首句交代了诗人寻花的地点是黄四娘家附近的小路,“花”字紧扣主题,“满”字和后一句中的“千朵万朵”形成呼应,互为补充,形象而具体地突出花朵的枝繁叶茂。前两句就是一幅生机勃勃、五光十色的春景图。后两句描写既有形象又有声音,而“时时”“恰恰”两组叠字的使用,既描绘出了戏蝶与娇莺可爱生动的形象,又让诗句的对仗更加工整,增添了节奏感和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更从侧面显示出诗人轻松闲适、怡然自得的心情。

这首诗没有过多的修饰,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前两句正面描写花之多、花之盛,后两句以蝴蝶和黄莺流连花丛来侧面描写花景诱人。整首诗笔调轻快流畅,从头到尾读下来,能很清晰地感觉到诗人闲适的韵致和愉悦的心理状态。

语文小课堂

“安史之乱”后,杜甫一家饱受战乱的痛苦,流离失所,在公元759年的冬天辗转来到成都。第二年春天,在朋友的帮助下,杜甫选择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边建造茅屋定居。一年后,茅屋建成,取名“成都草堂”。在这里,杜甫度过了将近四年难得安稳的时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a,胡天八月即飞雪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c。将军角弓不得控d,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e,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f,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g,风掣红旗冻不翻h。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a白草:一种牧草,到了秋天就会干枯变白。b胡天:这里指塞北地区的天空。c衾(qīn):被子。d角弓:一种用兽角装饰的弓。控:拉开。e瀚海:沙漠。阑干:纵横交织。f中军:指主将。饮归客:宴请要回去的人,即武判官。饮,动词,宴请。g辕门:领兵将帅的营门。h掣:拉,扯,拽。

解析

这首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在诗中,诗人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描写了西北边塞奇特壮丽的雪景和边塞军营热情送别的场面。

虽然题目是“白雪歌”,但是诗的开篇没有提白雪,而是先写北风,“白草折”显出了北风强劲,来势凶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用梨花盛开来比喻北国雪景,非常独特。“忽如”一词暗示雪下得突然,让人吃惊。接着,诗人从室外写到了室内:雪天寒冷,被子不暖,角弓拉不开,盔甲不好穿。然后又转向室外: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也被冰雪覆盖。从“角弓”“铁衣”可以看出,尽管天寒地冻,边疆的将士们还是在坚持训练,丝毫没有放松警惕。诗的后半部分主要写送别的场面,中军帐宴饮奏乐,送人出辕门,再送到轮台东门,最后目送人远去,只留下雪地上的马蹄印,在一长串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战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全诗从白雪忽至写起,以白雪送别作结,诗人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流畅地写出了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紧扣主题,表现出了诗人和边防战士的爱国热情与战友间的真挚感情。

作者小传

岑参(约715年—770年),江陵(今湖北荆州)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作家之一。其诗文辞瑰丽,情辞慷慨,气势豪迈,与高适并称“高岑”。

语文小课堂

边塞诗是以边塞地区军民生活和风景为题材的诗,又称出塞诗,通常认为发展于汉魏六朝时期,兴盛于隋唐时期。有的边塞诗是诗人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所写的,有的是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创作,多描写边塞的风光、边塞将士的艰苦,抒发报国之志或思乡之情。王昌龄、王之涣被称为“边塞二王”,他们又与高适、岑参并称“四大边塞诗人”。

十五夜望月a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b,冷露无声湿桂花c。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六年级下册)

注释

a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晚上。b中庭:庭院中。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c冷露:秋天的露水。

解析

庭院中央的地面被月光照亮,鸟雀在树上栖息。秋天的露水悄悄打湿了树上的桂花。这天晚上的月亮又圆又亮,人们纷纷抬头望月,就是不知道浓浓的秋思究竟会落在谁家。

这首诗以“望月”为主题,先写中秋月色,后写望月怀人,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语言优美,情感真挚。首句既是写月下景色,又是写人物所处的环境。“地白”二字突出了月光的明亮,给人一种明净、清冷的感觉,“树栖鸦”渲染了一种幽静的氛围。第二句的“冷露无声”也烘托出月夜的寂静,为后面的望月怀人奠定基础。在这样美丽而静谧的夜晚,赏月的人自然生出了思念之情。三四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一群人望月联想到全天下的人望月,由赏月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广大。“落”字化虚为实,给人一种秋思会和盈盈月光一起洒落的感觉,十分新颖。

作者小传

王建(约766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出身寒微,早年曾经入伍当兵。与张籍、韩愈、白居易、刘禹锡等都有交情,诗以乐府诗最为出名。

语文小课堂

渲染原是中国画技法的一种,以水墨或淡的颜色涂染画面,用来烘染物象,增强审美效果;后被借用为写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和心理等,对所写的对象进行突出的描写、形容和烘托,以加强艺术效果。渲染常用的方法包括反复和烘托两种。在王建的《十五望月》中,前两句便用渲染手法对景色、环境进行了烘托,突出了月夜的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