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若耶溪
[南朝]王籍
艅艎何泛泛a,空水共悠悠b。阴霞生远岫c,阳景逐回流d。蝉噪林逾静e,鸟鸣山更幽f。此地动归念g,长年悲倦游h。
注释
a艅(yú)艎(huáng):一种大船。泛泛:船畅通无阻。b空:天空。水:若耶溪水。c阴霞:山北面的云霞。阴,山北水南。远岫(xiù):远处的高山。d阳景:太阳在水中的影子。景,同“影”。回流:船向上走,划开的水往下流。e噪:吵闹,乱叫。逾:同“愈”,更加。f幽:安静。g归念:回归的想法。h倦游:常年漂泊在外,感到厌倦。
解析
大船在若耶溪中畅行无阻,远远看去,溪水和天是相连的。远处山的北面出现层层云霞,阳光照在水里的影子跟着回流的水晃动。蝉在一声声地吵闹,而林间显得更加寂静。鸟一声声地乱叫,山中显得更加安静。在这么好的地方,我产生了归隐的念头,后悔自己这么多年来厌倦了在外漂泊却没想到归隐这件事。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泛舟若耶溪上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诗人对长期在外做官的厌倦和思归的感情。全诗借景抒情,既有远景又有近景,以动写静,自然和谐。开头两句中,“何”字透露出一种喜悦的感情,“悠悠”写出溪水的辽阔,“共”写出天地之间的和谐自然。三四句写远处的景色,“生”字把云霞动态化,“逐”字把太阳光拟人化,写得情趣盎然。五六句是千古名句,采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极力渲染山林的幽静。最后两句表达诗人的思归之意。
弹筝人
[唐]温庭筠
天宝年中事玉皇,曾将新曲教宁王。钿蝉金雁今零落,一曲伊州泪万行。
解析
本诗通过对比弹筝人的今昔处境,抒发了对人生无常、世事变幻的慨叹。一二句写弹筝人曾经的辉煌,他为唐玄宗李隆基献过艺,还教过唐玄宗的哥哥宁王弹奏新曲。唐朝时,诗词音律非常发达,唐玄宗和宁王都是出了名的通晓乐理、精通乐器的人,能得到他们的认同,可见弹筝人技艺的高超。第三句写弹筝人现在的穷困潦倒,但诗人并没有直接写,而是通过描写配饰、乐器的残败来暗示弹筝人的落魄。“钿蝉”指代弹筝人的首饰,“金雁”指代乐器的零件。最后一句营造了悲伤的氛围。“伊州”指商调大曲,一曲还没弹完,弹筝人就已经泪流满面了。这泪水体现了弹筝人对沧桑变化、世态炎凉的怨愤之情,也暗含着诗人对怀才不遇、命运多舛之人的同情。
作者小传
温庭筠(约801年—866年),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祈(今山西祁县)人。他生性骄傲不屈,喜欢讽刺权贵,所以毕生只当过一些小官。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a,南冠客思深b。不堪玄鬓影c,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释
a西陆:指秋天。b南冠:指囚犯。客思: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思绪。c玄鬓:即黑色的蝉翼。
解析
这首诗是诗人骆宾王被关到牢里时写的,借高洁的秋蝉来比喻自己,抒发幽愤的心情,表达自己的志向。首联以蝉声起兴,深秋季节,寒蝉的鸣叫声勾起了游子的思绪。颔联借卓文君遭背叛,吟诵哀怨的《白头吟》的典故,指出自己被皇帝抛弃,心里哀伤。颈联多处用比喻,“露重”“风多”比喻政治环境的险恶,“飞难进”比喻官场难行,“响易沉”比喻自己的言论受到压制。尾联用蝉的高洁来比喻自己的气节,希望自己的冤屈能够得到昭雪。
作者小传
骆宾王(约623年—约684年),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他在唐高宗时担任过很多官职,当御史时因为上奏章得罪了武则天而被关到牢里。后随徐敬业讨伐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可能被杀了,也可能逃亡了。他是“初唐四杰”之一,特别擅长七言诗,写的诗笔调宏肆,风格雄放。
语文小课堂
始闻秋风
[唐]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a,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b。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释
a飕飗(sōu liú):形容风声。b眄(miǎn):斜着眼看。
解析
这首诗是刘禹锡晚年的时候写的,是一首“悲秋”之作,但是“悲”中还有一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感觉,欲扬先抑,悲中有喜,可以说独具魅力。首联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秋风”比作人。“黄菊”“玄蝉”都是时光短暂的象征,暗喻时光容易流逝。颔联也是写时间过得太快,秋风吹起,诗人觉察到一年已经过去了,自己的容颜也渐渐老了。秋风还是那么强劲,人却老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油然而生。颈联话锋一转,写骏马和大雕志向高远。马和雕都是健朗有活力的动物,诗人借它们暗喻自己虽然容颜衰老,但精神不老,仍然有一颗拳拳报国之心,有自强不息的志气,一股蓬勃的生机暗藏其中。尾联直抒胸臆,写自己即使抱着老病的身体,也要赞叹秋风的豪迈和雄劲。“扶病”和前面的“一年颜状”呼应,与豪情壮志形成对比,更显出诗人有一颗蓬勃昂扬之心。
所 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a。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三年级上册)
注释
a振:回**。林樾(yuè):道旁的树荫。
解析
牧童骑着黄牛,响亮的歌声在树荫间回**。他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一下子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那里。
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旅途中所见到的景象,赞美了小牧童的机灵可爱,语言质朴,创意新颖,描写生动,富有童趣。
一二句描写小牧童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动作,“骑”字写出了他的散漫和悠闲,“振”字写出了他的轻松、无忧无虑。第三句写小牧童的心理,为后面的动作描写做铺垫。第四句是由动到静、由行到停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孩子的贪玩和机灵写得活灵活现。诗句到这里戛然而止,后面牧童有没有捉到蝉、怎么捉的,都不再叙述,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全诗纯用白描手法,语言明白如话,格律自由,形象自然生动,情节有起有伏,让人如临其境。
作者小传
袁枚(1716年—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诗人、散文家、美食评论家。他是乾隆时期的官员,四十岁就告老还乡,收了很多徒弟,倡导妇女也要学习。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文与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语文小课堂
有“乾隆才子”“诗坛盟主”之称的袁枚是一个大美食家,他特意用文言随笔的形式,记录了乾隆年间江浙地区的饮食状况和烹饪技术,其中有326种南北菜肴、饭点、名酒等,起名《随园食单》。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a,路转溪桥忽见b。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六年级上册)
注释
a社林:土地庙旁边的树林。社,土地庙。古代村子会在祭祀的庙旁种上社树,称“社林”。b见:同“现”。
解析
明亮的月亮升起,惊飞了枝头的乌鹊,半夜的时候,清风吹得蝉一声声叫起来。人们在稻花的清香中谈论丰收的前景,听到青蛙的叫声连成一片。七八个星星点缀在天空中,两三点雨滴落在山前。曾经落过脚、位于社林边的茅店,在转过小路的溪桥边突然映入眼帘。
这首词描写了词人夜里赶路时在乡村中的所见所感,语言轻松活泼,笔调清新明快。上阕描绘了一幅夏季乡间月夜图,把农村夏夜的热闹气氛和农民的欢乐心情写得鲜活可见。下阕把时间转移到了下半夜,星星没剩下几个了,表明天要亮了。这时候开始下起雨来,下雨对半夜赶路的人来说是个糟糕的事,最后两句却让事情出现了转机:“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里用了倒装的手法,“忽见”表现出词人的惊喜。
整首词简短清新,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动静结合,匠心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