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越来越难,但并非“难于上青天”。认真遵循哈佛大学校长德雷科·鲍克的“新世纪择业的三类法则”,或许能为找工作带来帮助。
1.心态法则
德雷科·鲍克说:对于每一位求职者来说,他们都希望自己能找到一个能发挥自己特长、待遇又很高的工作。然而在实际择业的过程中,这样两全其美的好事确实很难找。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求职者没有客观看待择业。也就是说,求职者没有正确的心态。以下是求职者的几种常见心态。
—小毛驴的犹豫。德雷科·鲍克指出,许多人在选择职业、成就事业时,都会存在“小毛驴的犹豫”:一头小毛驴在干枯的茫茫草原上好不容易找到了两堆草,但是因为反复迟疑不知道吃哪一堆更好,结果却活活饿死了。这就告诫我们:人的期望值不可太高,在选择中要痛下决心,绝不可以左顾右盼而坐失良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是一般的规律。
——做梦娶美人。这是择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又一种现象:志大才疏,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不肯做。这种人想干好工作、成就事业,只能是做梦娶美人——尽想好事。
——这山望见那山高。求职者往往在择业时挑肥拣瘦,到头来却两手空空,一事无成。因此,求职者应把自己的专业特长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实际结合起来,对照衡量后再去择业。
2.观念法则
——看重工作发展前景胜于薪水。随着竞争的加剧和收入的普遍提高,个人的发展和前途已成为择业者关注的焦点。德雷科·鲍克认为:选择工作时,薪水不再是员工择业的首要考虑因素,其位置已下降到第二三位,取而代之的是个人发展和企业前景。
——先就业后择业。尽管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各国有所不同,但对于求职者择业而言,由于受工作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要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还有一定的难度,“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正开始流行。
——选择其他个人发展形式。例如潜心学习、准备考研继续深造;学英语,考托福、GRE或者雅思,准备出国;自主创业、筹备资金创办公司;做自由职业,即SOHO -族。
——追求热门不如看好潜力。尽管IT业等行业很吸引人,但这些行业竞争激烈,技术更新快,从业者并不轻松。于是,许多人开始将目光转向医药、环保、保险等潜力行业。
——托亲戚不如凭实力。以往找工作时,有没有社会关系背景意味着很大不同。但现在,随着越来越多跨国公司的涌人以及本国企业的重组改革,企业选择人才的标准已演化为“能否胜任工作”。
——自己当老板。替别人打工,只能听老板的,有许多创意和抱负只能在胸口憋着。《公司法》为大家提供了许多便捷条件,不少人扯起自己的“旗号”,自立门户开起了公司。
——在工作中学习。今天的学习不再是纯校园式的学习,职业发展需要的东西,大多靠人们在工作中获得。因而,那些体制完备、发展成熟,能够提供系统化、职业化、规范化学习机会的企业成为择业者的首选。
3.行为法则
——“大格局”思考。再大的目标总有切实可行的办法达到。“大格局”思考的定义是,运用你最强的欲望、可靠的精力,改变人生的方向。
——自己创业的心理准备。如果我们认为什么都做不了,那么,不妨尝试做一个老板。如果理想的职业没办法找到,那么,就要问问自己是否愿意自己创业。这有一个好处,就是能搞清楚自己想干什么。
——每天对照“人生最珍贵的价值表”。时常重读一下,体会一下“我最喜欢做又最值得做”的每一个内容,与平常的所作所为比较,就会逐渐地靠近人生目标。
——开发“意象”的潜力。从报纸杂志里剪辑各种图片,把它们拼成一大幅描绘理想工作或人生的图画。自己画也可以,这不是要变成大画家,而是要创作自己的梦境。
——对自己许下坚定的诺言。《自辟蹊径》的作者洛尔说:“仅仅想要,甚至极想要,什么结果都不会有。除非你矢志要完成某事,并且做到实现它的必要步骤,你的志向才可能不致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