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巂郡富裕,而牂牁郡贫瘠,这便是差距,如果真如孝直所说,一个犍为郡便要养活三郡之民了,这岂不危险,主公优先攻打王建绝对是上上之选。

至于打通前往交州的通道,如今来看却并不着急,交州地处偏僻,为汉地之最南边,那里远离中原,民心思安,主公若是弃益州而占据交州,便成了困兽之局,环顾四周再无退路,至于北伐那更是千难万难,绝无成功的道理。”

“主公只有先取王建,占据大片平原之地,劝农桑,修水利,广积粮草,方有一搏之力,更何况李世民也并非不可战胜,荆州四战之地矣,北有豫州、司隶,东有扬州,一旦其大举进犯益州,必遭周边势力群起而攻之,没有人会愿意看到一个占据了荆州和益州的势力出现!”

一口气说完之后,庞统先是对着鹿城和法正行礼,然后才回到座位上坐下。

此时看着面无表情的庞统,鹿城不禁陷入了沉思,牂牁郡所包含的地区就是前世的贵州以及一小部分云南,土地贫瘠的很。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说的便是那里,以鹿城的预估,在土地没有完全开发出来的当下,一个牂牁郡能够独自养活一百五十万人口就不错了。

实际上这还是多算了,贵州历来都是地广人稀,即便明朝有意识地让八十万人入黔,也没能改变这种现状。

当初有学者根据《清文献通考》以及康熙、乾隆年间的《贵州通志》等文献估算过贵州的人口,到最后统计下来才多少人,不到320万!

这可是很多人吹嘘的康乾盛世,而当时的全国总人口可是有足足两亿多多人!这种比例已经称得上惊人了。

而且在当时的贵州,绝大多数的人只能混个半饱,这还是有其他省接济的情况下。

如今的牂牁郡已经出现了大规模的难民,从巅峰时期的五百万人口,降到如今的三百万,即便如此,还是有大量的人口在流失。

如果不是牂牁郡南部有一大片坝子地(属于前世的昆明坝,整体面积大约在八百平方公里,牂牁郡占据了其中的两百平方公里)以及一些其他的小规模坝子地,这三百万人口都别想养活。

之前的孟知祥之所以要和吴三桂联合,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牂牁郡养活不了这么多人了,急需寻找突破口。

如果现在攻打孟知祥,的确可以打通前往交州的通道,万一以后打不过李世民,至少还有一条退路。

从这里就能看出来,法正优先想到的还是安全,毕竟是自己召唤出来的武将,完全忠于自己,安全便成为了最大的问题,甚至要大于领地的发展。

但庞统不一样,庞统并不是召唤武将,自然不会想这么多,攻打王建还是出于领地的发展。

这两人都没有错,只是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样。

想到这,鹿城倒是想听听贾诩会怎么说,贾诩是属于新来的,立场相对中立,他的话反而更吸引人一些。

这时开口说道:“文和可有高见?”

原本正在闭目养神的贾诩一听到这话,连忙从座位上站起,躬身回道:“主公有孝直和士元两位大才在,就不用臣班门弄斧了!”

我信你才有鬼!

心里嘀咕一声,鹿城的语气略有些低沉:“文和谦虚了,此为议事,大可畅所欲言。”

看到躲不过去,贾诩只好再次向鹿城行礼,说着:“主公若是自保,可采纳孝直的意见,若是打算有所图,可采纳士元的意见,但要争霸,便需多管齐下了!”

“多管齐下?文和可有良策?”心里瞬间来了兴趣,此时的鹿城连忙追问道。

面对众人的目光,贾诩整了整衣冠,先是低头沉吟了一番,良久才说道:“所谓多管齐下便是分兵,不仅要攻打王建,还要攻打刘璋!只有将刘璋肢解了才可以,最好是能够占据蜀郡属国,而且必须要在半年之内完成,然后再花费半年的时间吸收战果、训练新兵,唯有如此,方有争霸之基。”

“你这人可真是……”此时看着面色如常的贾诩,鹿城顿时有些无语,攻打王建还好说,但攻打刘璋有可能吗?

这话听起来有些诛心啊,自己拿什么去攻打这两人?靠着这十五万专属兵种吗?这又不是游戏,一夜之间就能变出兵来。

如果自己拥有三十万专属兵种,不用你说,我也会这么做,但关键是没有啊!

不过想到贾诩过往的彪悍战绩,鹿城还是不死心地问道:“文和如此说法倒是令人没有想到,不过我若真的同时对这两人用兵,该如何去做?”

“驱狼吞虎即可!”

“驱狼吞虎?可有具体计划?”鹿城接着问道。

“臣之前曾听文远将军提到过一句,说徐州的刘邦已经开始对扬州用兵了。”

“的确有这么一回事。”

“既然如此,大可引导外部势力进入益州,只有将益州的局势搅乱,主公才有机会。

扬州的司马睿、荆州的刘表甚至是凉州的马腾、杨坚都可以充当这个角色。”说到这里的时候,贾诩眼神之中流露出了一丝凶狠。

“马腾和杨坚?这凉州倒底出了什么大事?”心里一阵惊呼,鹿城眼睛死死地盯着贾诩,也想看看他接下来要说什么。

也许是看到鹿城的疑惑,贾诩也就不卖关子了,沉声说道:“臣之前曾为董将军效力过,对于凉州的局势十分了解,主公可知这凉州最大的势力是谁?”

“文和且说。”

“最大的势力是刘秀!”语不惊人死不休,贾诩这话一说完,在场的众人全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居然是刘秀,这位东汉朝的开国皇帝、“大魔导师”,其开创的光武中兴时代,更是被司马光和梁启超等人极为推崇,称其为华夏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

如果此事当真,那可真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