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时候,沉默不是金
一直以来,社会上都流行着“沉默是金”的座右铭,但是它并不适用于幼儿身上。事实上,没有一所幼儿园或小学低年级的小朋友不喜欢热闹,叽叽喳喳地表达自己才是大部分孩子的天性。既然如此,家长怎么能够总是要求孩子长期安静地坐着呢?
可惜,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总会过度强调“沉默是金”。例如,当父母谈事的时候,孩子在一边大声喧哗,有的家长会怒斥孩子“闭嘴”;又或者当孩子频繁地提出“为什么”时,父母可能会不耐烦地打断他的提问。
不可否认,父母这样粗暴的沟通管理对孩子无疑是一种伤害。
堂妹的女儿小蝶原本是个活泼可爱、好奇心很强的孩子。
每次小蝶跟妈妈出门的时候,她总喜欢叽叽喳喳地问个不停:“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呀?”“这只小鸟名叫什么呀?”“为什么晚上的天上会有星星呢?”“小草为什么是绿色的?”
这些问题,问得堂妹头皮发麻。心情好的时候,堂妹还会的嘴。
起初,小蝶虽然被训得眼泪汪汪,但是转过身很快就忘了,又会叽叽喳喳地问个不停。但是,随着堂妹说的“就你话多”越来越多,语气越来越差,长大的小蝶也渐渐开始“长记性”了——原来喜欢问问题的她,变得沉默起来。
堂妹因此就开心了吗?其实并不,堂妹的烦躁很多时候并不在于有没有小蝶的问题,呵斥小蝶“闭嘴”往往也只是因为当下心情烦躁。随着小蝶越来越沉默,堂妹的心也越来越焦虑:“女儿怎么变得这么孤僻了呢?”
事实上,孩子的转变通常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着极大的关系。我们不应该是培养一个沉默的孩子,而是培养一个快乐健康的孩子。要知道,孩子终究是孩子,他对这个世界充满困惑和好奇,提问、表达都是他累积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一个幼师朋友给我讲过这样一个例子。她班上有个“沉默”的男孩子名叫远远,上课的时候总能认真听讲,可是每次点名让他回答问题,他都会沉默以对。
家访的时候,幼师朋友从远远父母那里了解到,远远最开始并不是一个沉默的孩子,遇到有趣的问题也喜欢说上两句。
但每每说错的时候,家长总会厉声批评他,让他不要乱说话。
久而久之,他就越来越不敢表达,因为总担心自己会说错话,害怕听到家长的批评。家长还以为孩子变得越来越沉稳了,却没想到他是变得越来越怯懦,越来越不敢表达。
沉默,对于孩子而言从来都不是金,要求天真烂漫的孩子保持沉默,反而容易遏制他的天性。长此以往,孩子的表达能力会受到限制,性格养成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可惜的是,大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会走入误区。
杜绝以“沉默是金”绑架孩子的表达权,你要从这些方面做起。
1. 不要对孩子说“闭嘴”
或许你并不知道,“闭嘴”这句话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当孩子正兴高采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你突如其来的一句“闭嘴”,就犹如在热铁上浇了一盆冷水,很容易打压孩子表达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厌恶表达。如若再加上不良的语气,孩子的表达欲望会受到更严重的打压。
从现在开始,戒除“闭嘴”这句话。当确实遇到孩子在不话会打扰到别人,我们回家再说吧!”当孩子的提问超出你能回答的范畴,你也可以和他说:“我也不太清楚,我们一起查阅资料,好吗?”这样做,不失为一次良好的亲子互动机会。
2. 不要轻易打断孩子的表达
无论孩子的言论在你听来有多么荒谬,千万不要在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打断他。
孩子的内心十分敏感,父母的言谈举止会在他的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当他积极表达自己的时候,如果遭遇父母的打断,无论是为了提建议或是反驳,他的内心都会滋生不满的情绪。慢慢地,他就会对父母产生失望的情绪,进而对父母的话产生逆反心理,开始逐步切断与父母的沟通。
这一幕,一定是每位家长都不希望看到的。无论怎样,家长最好先耐心地、完整地听完孩子的话,然后再与孩子进一步交谈。
喜欢说话是大部分孩子的天性,千万不要让“沉默是金”
成为孩子表达的枷锁。不要等到某一天,孩子不再愿意与你交流的时候,你才开始后悔莫及。
◎ 非暴力沟通是从小养成的好习惯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没有学会如何与别人好好沟通。
近年来,沟通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核心,如何更好地与他人有效沟通是困扰许多人的难题,“非暴力沟通”就日益成为一项热门课题。事实上,如果孩子能够从小学会非暴力沟通,他将少走许多弯路。
一次,我在给孩子们上自我管理课时,见过这样一个小朋友,这里就称呼他为小佟吧。当时他才10 岁,但是在沟通方面展现出惊人的情商。那一次,我恰巧旁观了他和妈妈的一次冲突。
课间休息时,妈妈和小佟商量着下课后去走亲戚,并打算把他的玩具汽车送给亲戚家的孩子。
当时我就看到小佟皱起眉头,显然他是不会同意的。我本以为他会大哭大闹,正准备帮他劝阻家长时,却不想,他像模像样地跟妈妈说起来,并且有理有据:“这是我最喜欢的玩具汽车,是姑姑送给我的生日礼物,平时我都舍不得玩儿,如果你把它送给别人,我会很难过的!”
人的念头。这时候,小佟又说了一句让我们几个大人都很吃惊的话:“我有一个机器人可以送给小南弟弟。”
事情最终得到圆满解决:他心爱的玩具汽车不能送人,不过可以把机器人送给对方。
整件事从发生到解决,小佟的沟通方式甚至比部分成年人更成熟。我向小佟的父母讨教教育方法的时候,他们神秘地告诉我:“这就是从小养成的‘非暴力沟通’法则。我们不限制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表达,拒绝无理哭闹。”
其实,我们可以仔细回忆一下自己与别人的沟通过程。有些人客观理性,往往能取得双赢的结果;有些人在沟通过程中加入了过多的主观因素,甚至经常在情绪的支配下使事情走向偏激。
不久前,我与几个好久未见面的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妈妈带来了7 岁的儿子彬彬。席间,妈妈给彬彬夹了一块红烧肉,谁知彬彬却因为口味不喜欢而闹起意见——他把碗筷一摔,扭过脸,嘟嘟囔囔地直接离席了。在他离席的时候,还顺脚把椅子踹倒。凳子砸在另一位朋友的脚上,疼得对方倒吸一口凉气。
彬彬妈妈只好一边向那位朋友赔礼道歉,一边去哄彬彬。
对于小孩子闹脾气,身为朋友的我们自然不好直接批评,一时间,聚会的喜悦变成满满的尴尬。后来,彬彬妈妈告诉我顺心就直接出口伤人,还经常脏话连篇,自己现在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去教育彬彬了。
显然,彬彬的行为是一种暴力沟通的典型表现。遇到不顺心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不是去沟通、解决问题,而是用暴力手段发泄自己的不满。到最后,事情充其量只是被搁置,却不会得到解决。长此以往,等到长大了,他也就逐渐丧失“非暴力沟通”的能力。
仔细回忆一下,有多少成年人在沟通的时候总会“伤人”,这种“伤人”其实就是因为他们的“暴力型沟通”。要想培养孩子的“非暴力沟通”能力,你可以这样做。
1. 套公式(X +Y 表达法)表达自己的不满意很多时候,低效沟通是因为我们在表达的过程中缺乏语言逻辑,无法精确表达自己的意见。
在培养孩子“非暴力沟通”能力的时候,家长可以尝试先因为X 原因,我感到Y 。例如,妈妈可以这样引导彬彬:因为妈妈给你夹了不喜欢吃的肉,所以你觉得很不开心,但不能当场摔摔打打来表达。
2. 引导孩子把心里话说出来
当我们感觉到孩子不开心时,有义务引导他说出自己心里的感受。
这里的“说出来”,不仅是浮于表面的感受,而是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需求。例如,当玩具被弟弟抢走,姐姐向家长抱怨“弟弟是个坏蛋”时,家长要及时引导姐姐进一步表达。因为简单的“弟弟是个坏蛋”只是她浮于表面的感受,她的内心对这件事还会有其他期望。例如,她可能希望弟弟在拿走玩具时征求她的意见,或者拿走玩具后懂得爱惜等。
只有引导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非暴力沟通”才算得上成功,事情也才能得到合理解决。
生活中,80% 的问题是沟通失误而导致的,“非暴力沟通”
就是教我们如何高效合理地沟通。这是每个孩子都应该从小培养的能力。
作为家长,引导孩子学会“非暴力沟通”,可以帮助他拥有更顺畅的沟通之路。
◎ 学会拒绝,能让孩子的社交更有意义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教给了孩子很多知识、美德,却忽略了教给孩子懂得“拒绝”。不懂得拒绝的孩子,真的快乐吗?不懂得拒绝,究竟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伤害呢?
仔细留意网上近年来关于“讨好型人格”的讨论,就会发现,许多“讨好型人格”的人并不快乐,他们往往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不善拒绝。拒绝不合理的要求对他们来说太难了,接受这些要求同样是一件不快乐的事情。双重压力下,“讨好型人格”的人只能不断消耗自己,为别人付出。
身为家长,不妨扪心自问,难道你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这样吗?
前段时间,李丽发现平平偷拿了家里的钱,她很生气,但好在很快就冷静下来:平平偷钱一定是有原因的,她要把这个原因找出来。于是,她把平平叫到身边,语气平和地说:“妈妈已经知道你偷钱的事情了,希望你能给妈妈一个合理的解释。”
平平支支吾吾了好半天,才说班上另一个小朋友要求他交决定悄悄从家里拿钱。
敢偷钱,却不敢拒绝同学的不合理要求,平平这一行为的背后,其实是李丽夫妇教育的失败。
原来,平平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过度自省型教育。在李丽夫妇看来,平平经常与其他人有争执,很多时候是因为平平的错,所以平平总会受到家长的批评乃至惩罚。在这样的教育下,平平开始变得怯懦,害怕与同学发生矛盾,于是就出现了上面那一幕——有同学向他收取“保护费”,他宁可偷钱也不敢拒绝对方。
李丽夫妇的本意是教育平平做个和善、友爱的好孩子,可是事情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很显然,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忽略了最基本的是非黑白,也忽略了怎么教育孩子去拒绝——无差别认错的结果,就是导致孩子的认知出现混乱,他慢慢地倾向于认为什么事情都是自己的错,连合理的拒绝也是错的。
无独有偶。我同事的孩子美美也不懂得拒绝。美美的不懂拒绝,体现在她总喜欢“掏空”自己去帮助别人——同学请她帮忙值日,她想都不想就同意了;出去郊游,同学让她帮忙背书包,她毫不犹豫就扛起了同学的背包。
乍一听,这些帮忙好像并没有特别不妥的地方。但实际情况是:放学后美美已经很饿了,却还是要坚持留在教室帮同学做值日;出去郊游,美美自己也背了书包,却还是坚持帮同学当知道美美宁可委屈自己也不愿拒绝同学,你是否还会觉得美美的“乐于助人”是件好事呢?
这一切都错在家长没有对孩子做好“学会拒绝”的教育。
当一个孩子不懂得拒绝别人,他的童年乃至未来都可能会被自己的“不善拒绝”搅得一团糟。
那么,如何为孩子上一堂“拒绝”课呢?
1. 会拒绝首先要分辨是非
父母首先要教会孩子分清是非,在原则性问题上,无论如何都要求孩子必须学会拒绝,不能因为一时好意或怯懦而答应别人的要求,否则可能抱憾终身。例如,平平遇到的就属于原则性问题,再遇到这种事情时一定要坚决拒绝。
当然,为了保障孩子的人身安全,父母千万别忘了告诉孩及时告诉家长和老师。并且,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和老师都是你的避风港,是你的超级英雄。
2. 拒绝的同时还要学会取舍
对于那些无关原则性的问题,家长可以先引导孩子对事情进行衡量:他更愿意接受,还是更倾向于拒绝。如果孩子的接受意愿很强烈,宁可自己委屈也不肯拒绝同学,这时家长就不要过多干涉,以免孩子认为你在干涉他的自由,乃至以后向家长隐瞒类似情况。
作为家长,你只须在孩子稍显力不从心时,温馨提醒他一下:有些事情如果你真的帮不上忙,最好要学会拒绝!不然,等到别人对你寄予希望后又落空,就会对你感到失望。而且,你答应了对方却没有帮上忙,自己会不会也跟着很难过呢?
听了你的温馨提示后,如果孩子仍然坚持不肯拒绝,你也大可让他受到一些挫折,或许他慢慢地就会学着拒绝别人了。
所以,家长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他有权利拒绝别人的要求。
懂得拒绝,是孩子在人际关系中极其重要的课题之一。让孩子学会拒绝,才能帮助他构建更有意义的社交生活。
◎ 诚实的孩子是信任造就的
很多家长经常会问,孩子总骗人怎么办?
每位家长都希望拥有一个诚实的孩子,诚实教育往往贯穿孩子教育的始终。小朋友甲主动承认摔碎了花瓶,小朋友乙承认折断了对方的彩笔等,但事与愿违,还是有很多孩子在某些时候会选择撒谎。
这样的情况,可能会导致家长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难道是诚实教育出了问题,要不为什么孩子总是撒谎?
首先,父母要明白,孩子撒谎也是分阶段的。3 岁以前,孩子的不诚实往往源于他的是非观尚未形成,意识还不够清上刚说完的谎话下午就忘了——对于一些事情的错误描述,也是因为他记忆不清。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很容易被家长误认为“撒谎”。对此,家长需要对孩子的是非观与认知进行引导,带领他修正错误认知。
3 岁以后,孩子开始有了自我认知。这时候,他的撒谎往往带有目的性和主观意识。
刘女士的女儿依依今年8 岁,因为只有这么一个独女,她的一颗心都扑在女儿身上,把女儿的饮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可是她万万没想到,依依竟然开始对她撒谎了。
事情是这样的:依依不想上学,只想跟家里的狗狗一起玩儿。在她看来,上学要老老实实听课,可没有跟狗狗玩儿来得开心。但是,依依也知道不上学是不好的,撒娇闹着不去学校也是不管用的。直到有一天,她看到爸爸因为生病而不能去上班后就有了主意。
这天早上,依依依样画葫芦,一会儿说头疼,一会儿说肚子疼。一开始,刘女士还真的相信了,但是依依闹的次数多了,她就发现其实是依依在装病。这该怎么办才好呢?教训一顿怕吓坏了女儿,顺其自然装作不知道又怕女儿学坏。
想必这也是许多家长面临的困境:孩子撒谎究竟该怎么办才好?脱离传统的诚实教育,我更想告诉各位家长:在诚实教育中,信任比什么都管用。
试。当着我的面,她主动把试卷交给妈妈,低垂着头等待一场“暴风雨”。
因为有我在场,“暴风雨”并没有降临。落落妈妈让落落当着我的面,讲讲自己测试后的反省小结,并告诉她以后要汲取经验教训。落落做完反省小结后,就溜到我的身边坐下。
我逗她说:“落落,你还有什么心得要跟舅舅分享的?”
落落小声对我说:“其实,爸爸妈妈不知道这次小测试。
但是我想了想,爸爸妈妈那么相信我,我可不能做个撒谎的坏孩子。舅舅,你说我是不是很懂事?”
我确实没想到落落会有这样的感悟。原来,好多家长寻求了那么久的“治撒谎”良方,其实就是信任。
很多时候,我们诚惶诚恐,害怕被孩子欺骗,却忘了,如果我们给孩子信任并让他感受到,或许就可以遏制谎言的产生。
“你能欺骗到的都是信任你的人”,这句话放之四海皆适用。孩子虽小,只要你肯讲透道理,他未必真的那么“不懂事”。那么,如何用信任教育出一个诚实、不撒谎的孩子呢?
你可以这么做。
1. 告诉孩子,比起犯错,你更在意他的故意欺骗孩子的故意欺骗,往往始于害怕被父母批评或者令父母失望。所以,要想养育一个诚实的孩子,你要给他灌输这样一个他,对他失望。但如果他撒谎,那就是错上加错,爸爸妈妈会为此感到伤心难过,因为他居然欺骗了最信任他的人。
引导孩子对犯错后果和撒谎后果对比,让他自己发现,撒谎不仅不能让他少受批评,还会让最信任他的父母感到失望。
2. 即使孩子撒过谎,也要相信他面对孩子撒谎时,有的家长容易出现“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其实,这无论对家长或是孩子都是一种伤害。
孩子犯错在所难免,撒谎是他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的一种行为,所以不要因为孩子的一次小欺骗就彻底否定他。相反,你在严肃批评他的同时,也要温和地告诉他,犯了错不要紧,记住下次别再撒谎就行了。
在以后的生活中,家长一定不要再提孩子曾经的欺骗,孩子感受到你的信任后,就会渐渐摒弃“撒谎”这一坏习惯。
其实,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和信任。一个习惯性欺骗别人的孩子,通常都有一对不信任他的父母。如果你希望孩子要做个不撒谎、诚实的人,就要相信他。
◎ 孩子与你争执,有时候并不是坏事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争执,因为人和人之间有着不同的意见。亲子关系中也是如此,父母与子女之间也有着各种不同,或者说存在着“代沟”。“代沟”,往往就是亲子矛盾的来源。
相信家长都不希望自己与孩子产生矛盾,更不希望发生争执,因为这会让家长感到难过:为什么我和孩子不能友好相处呢?
事实上,有些时候,孩子与家长争执并不是一件坏事,它是孩子在发表与家长不同的看法,表达自己的主见。
郭先生最近经常跟7 岁的儿子郭阳吵架,这让他很苦恼。
难道孩子的青春期提前到了?怎么总喜欢跟大人顶嘴呢?
这天,父子俩又吵了起来,起因是家里有重要客人即将来访。郭先生忙前忙后准备水果、茶水,转身看到郭阳正盯着电脑,他马上怒火中烧,把郭阳骂了一顿,内容无非就是围绕儿子喜欢玩电脑、不懂事、没出息等展开。
郭阳一听爸爸的指责,当即就反驳说:“我长大了,有权游戏,你实在太冤枉我了!”眼看父子就要爆发一场大战,还好此时门铃响了,是客人到了,双方才草草收场。
郭阳跟客人打了声招呼,就带着怨气躲回房间。郭先生则心里暗自嘀咕:“这孩子,真是越大越不懂事了!”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战争”并不少见,像郭家父子这样的争执更是家常便饭。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郭阳在这件事情上并无十分不妥之处。但在郭先生看来,他与儿子的争吵让他很难过——孩子越大越不懂事了。
避免这样的“战争”,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多说话。我们教育孩子,不是为了让他成为唯唯诺诺、唯命是从的木偶,而是把他培养成一个高情商的人。
与郭先生不同,张女士苦恼的是儿子小光太听话了——小光从来不争取什么,也不发表意见——张女士让他往东,他绝不往西。他们之间从来不会发生任何争吵。
这样的孩子,似乎是每个家长都渴望拥有的。但张女士内心知道,这样的孩子其实一点儿也不好。
有一次,小光想向妈妈要报名费参加一个比赛。当时张女士正在忙,也没细问是什么比赛,只是考虑到期末考试将至,就拒绝了儿子的请求,让他好好学习。虽然小光当时情绪有些低落,但是也没有再争取。
后来,张女士才知道那是全市的物理竞赛。孩子错失一次竞赛机会,让张女士很后悔,她问小光为什么不争取,小光低么没有主见,不懂得争取呢?
不可否认,很多家长很注意避免与孩子发生矛盾,害怕因与孩子争吵而影响了亲子关系。但是,当你看到张女士和郭先生这两个案例时,相信你的心里也有了抉择。
究竟是要一个没有主见的孩子,还是要一个勇于表现自己的孩子呢?其实,你大可不必固执地把孩子的辩解当作无理取闹,不要因为孩子争辩而批评他,也不要为了爱而拒绝与孩子争辩。
1. 引导、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看法如果你也有张女士那样的困扰,不用担心,只要你保持足够的耐心,多问孩子“为什么”“你怎么想的”,引导孩子把然后,你再把自己的观点以温和的语气讲给孩子听,问问孩子有什么看法,不强制孩子接受。还可以鼓励孩子用发散性思维对你的言论发表看法,以此培养孩子的主见。
2. 争辩要就事论事
争吵的可怕之处并不在其程度多么激烈,而在于争吵过程中不能做到就事论事。这是许多人(包括大人)的通病,矛盾爆发,情绪到达极点的时候,就很容易“翻旧账”“人身攻击”,这些都是不良争吵。
良好的争吵,应该立足事情本身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所以,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让他知道,争吵可以,但一定要就事论事,一旦争吵范围出现蔓延要及时提出并纠正。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坚决不扩大对某件事的争吵范围。
明智的父母势必不会把自己的观点强行灌输到孩子身上,相反,他们会给孩子发言的机会,为孩子创造良好的争辩环境。在宽松、公平的沟通氛围下,以道理征服孩子,同时也能“大度”地以被孩子的道理征服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