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十六日,唐太宗死于终南山之含风殿。两天以后,太子李治即位于柩前,是为高宗。唐高宗为了给太宗追福,决定将太宗的妃嫔加以剃度,让她们从佛念经。就这样,武则天随众妃到感业寺当了比丘尼。比丘尼又叫芯刍尼、沙弥尼(梵语音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尼姑。自汉明帝同意刘峻之女和洛阳妇阿潘出家之后,中国便有了尼姑。魏晋以后,尼姑渐多,宫嫔出家者也不乏其例。所以,武则天当尼姑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感业寺位于长安城朱雀街西崇德坊的西南隅,靠近清明渠。其东侧有太宗别庙。周围地势平坦,林木丛郁。但矮小的佛庐怎能与高大的皇宫相比?芽对于过惯了优裕生活的妃嫔来说,来到这里,无异进了地狱。不仅是因为这里生活条件较差,而且是因为尼寺里有各种各样的清规戒律。
削了发,受了戒,才算是尼姑。当了尼姑,就要按戒律办事。此外,平时一定要比师傅起来得早,听经读经不能有丝毫差错,还要努力克服女人的八十四态。这对武则天等人来说,当然是很不情愿的。
尽管武则天一行是唐太宗的妃嫔,感业寺的“师傅”不敢在她们面前说长道短,但既然她们是奉了皇帝之命来当尼姑的,就不可能不受尼寺清规戒律的限制。
武则天虽说幼年即受佛教影响,但她性情开朗,当尼姑绝非本愿,因此在感业寺的心情是很沉痛的。佛教的清规禁锢不住她对李治的思念,但她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见到高宗。
永徽元年(650)五月二十六日,也就是唐太宗去世一周年的时候,唐高宗举行隆重的祭典仪式,并来感业寺行香。礼毕之后,与武则天相见。
武则天望着唐高宗,似乎满肚子委屈,一时不知从何说起,便一个劲地抽泣起来。唐高宗见她这副模样,想起贞观末年的往事,也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来。
此后,高宗常来感业寺与武则天相会。武则天在名义上是比丘尼,实际上已成了唐高宗的妃嫔。唐高宗十分喜爱武则天,但武则天毕竟已成为尼姑。他一时还找不到一个恰当的借口将她接回宫去,只好让她继续在感业寺里居住。
武则天对唐高宗的不忘旧情十分感激,两人的恩爱日益加深。如果唐高宗较长时间不到感业寺去,武则天就相思不已。她曾经给唐高宗写下这样的诗句: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意思是说:我等你、盼你,以至于看朱成碧,形容憔悴。无限的思念使我暗地里不知哭了多少回。如果不相信,请你打开箱子看看我的石榴裙,那上面还有我流下的泪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