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勇营制度和新式海军
湘淮军之所以能够兴起,最终打败太平军,其关键因素在于它们的制度优势。事实上,若以数量计,太平天国的军队,在数量上比湘淮军要多得多。1864年在天京(南京)城下太平军和湘军的一场决战,太平军多至百万,而湘军不过20多万,然而结果却是太平军大败。湘淮军的编制,人称勇营制度,这是一种借鉴明代戚继光的戚家军模式组建起来的新军。这种军队虽然在形式上并不新,但由于引入了洋枪洋炮,淮军还引进了洋操,也有很大的改变。而中国的现代海军,是洋务运动的产物,是从武器装备到训练到编制规程都模仿西方的现代化军队,至少在制度上,已经看不出中国特色。
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旧的国家军队八旗和绿营已经不中用了,晚清大多数时间基本上是湘淮军在维持,但旧制军队却依然保留。所以,晚清的国家军队制度,实际上是一个杂乱的混合体。
1.勇营制度
勇营成军的基本原则是“将必亲选,兵必自募”。曾国藩在组织湘军的时候,利用自己的门生网络,在最偏僻的乡村招募士兵。招兵原则跟戚继光一样,城市的市井之徒不要,兵痞不要,只招那些老实巴交的农民,而且这些农民往往跟招募他们的人有乡谊和亲缘关系。他的门生招到多少人,则组成多少人的单位,够一营则一营,够一哨则一哨,谁招的兵则谁当长官。在当时,形成了一支人称“书生带乡农”的军队。李鸿章的淮军书生味要淡一些,但基本原则跟湘军大体一致。这样的军队每个单位的士兵只认得长官一人,唯自己长官马首是瞻,一旦长官战死,则整个单位的编制取消。而每个单位的长官又只服从他的直接长官,最后大家服从部队首长一人。整个湘军每个单位以亲缘和地缘为纽带,以长官为中心,荣辱与共,生死相关,因此凝聚力很强。这种军队,跟兵为国有、兵将不相知的八旗绿营有本质区别,实际上就是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的私兵体制。好一点的像宋朝的岳家军、韩家军,明朝的戚家军,不好的像唐朝的藩镇。虽然有弊有利,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在非常时期,这种私兵比较能打仗,在白刃相交的冷兵器时代尤其如此(与太平天国的战争,应该是冷热兵器的交替时期)。
湘军的编制,以营为基本单位。每营500余人,营有营官1人,每营由前后左右4哨组成,每哨100余人,哨有哨官1人,哨长1人。每哨由八队组成,每队12人左右,队有什长、伙勇各一。每营有亲兵六队,由营官直接管带。另外每营还配备夫役180余人。湘军的现代化程度不高,部2队的装备刀矛和旧式抬枪、新式洋枪混合使用。营有劈山炮,但由亲兵队掌握。湘军骑兵的编制与步兵稍有不同,每营有前后左右中5哨,每哨有5棚,棚相当于步兵的队。这样的军队编制,一个最大好处就是,一旦采用西式武器,比较匹配。因为它跟西方军队的班、排、连、营的建制大体相当。淮军编制与湘军基本相同,但由于淮军地处江浙一带,得风气之先,又接收了华尔洋枪队,所以很快就用洋枪洋炮装备起来,而且请洋人教练,实行洋操,因而现代化程度大大超过湘军,战斗力也大大提高。左宗棠领导的左系湘军,也因为接管了常捷军的洋枪队而迅速现代化。
湘淮军一度在后来的战争历史上发挥了很大作用,至少晚清的内乱,基本上都是他们平定的。左系湘军甚至还远征新疆,讨平阿古柏叛乱,帮助清政府通过外交手段收回伊犁。但应该指出的是,湘淮军从本质上讲,还不是西式军队。正如罗尔纲所总结的,湘淮军以营为基础,营以下的建制跟西方军队还有几分相似,但营到军队的统领(司令)没有任何中间层次。这样的状况,很不利于大的战役的展开,当营的长官被提升为统领时,由于没有中间环节的锻炼,一般都不适应。况且,湘军大部分将领,对于新式武器往往不甚热心,更谈不上制度变革。淮军虽然很早就采用了西式操练,但一直练兵不练官。(参见罗尔纲:《晚清兵志》,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97。)同时,朝廷为了鼓励湘淮军作战,在镇压太平天国以及后来的捻军等国内叛乱过程中,滥加官衔以资奖励,所以军中军官士兵,因功而升官者甚众,官衔为提督和总兵者比比皆是。由于国家武职官职有限,所以大多数人都不能得到实缺,所以有提督衔的往往只是一个千总或者把总,这样的军队,指挥起来显然有麻烦。关键是在湘淮军的层次,中国依然没有形成西式军事分类式编制,更没有形成军官团及其精神,湘淮军在起初的那点来自于乡土的锐气,加上士大夫智慧一度虽然可以压倒太平天国农民,但成军一久,过去军队的陋习就又感染了这支“新军”。到了甲午战前,虽然武器装备更新了多次,但湘淮军差不多都丧失了锐气,变得暮气沉沉。
2.海军制度
晚清海军是中国现代化过程的明珠,是中国最先进的兵种。原本晚清拟建的海军有三支舰队。福建海军成军最早,但早在1884年即毁于中法战争。南洋海军一直就没有成气候,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海军,只有北洋一支。北洋海军到甲午战争前,共有军舰28艘。其中定远和镇远两艘装甲巨舰,排水量73 000多吨,装备有305毫米口径的巨炮,装甲之厚足以抵挡那个时代任何大炮的轰击,总排水量4万吨(参见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128~129、278页,北京,三联书店,2002。),在亚洲居第一位。北洋海军的组成人员,也集中了当年留学英国的大多数人才,加上中国自己海军学校的毕业生,是当时中国西化程度最高的一支军队。
展现中国海军制度面貌的《北洋海军章程》,基本上是参照英国海军拟订的,在当时,是中国最西方化的军队制度模本。学习的眼光和目标,都相当远大,甚至比当时的日本还要走得远一点,北洋海军大体上就是按照这个章程组建的。
海军制度分为军官和士兵两个系列。军官分为战官和艺官,战官指指挥战斗的军事指挥员,分为管带(舰长)、大副、二副、三副;艺官是指军舰上的技术军官,即各舰的管轮官。原来绿营的军官职衔,如提督、总兵、副将、参将直至外委的头衔还保留,但其意义更类似于西方的军衔,只有提督和左右两翼总兵才有具体的职务上的意义,相当于舰队司令和副司令。值得一提的是,海军章程还规定,海军军官一律由海军学校毕业生担任,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有学历要求的军队制度。
士兵分为水手、炮目和当差兵匠三种,还有预备兵练勇。练勇、水手和炮目各分三等,依次递升。三等水手由一等练勇升任,三等炮目由一等水手升任。兵匠是技术兵种,非经过专门学习不能充任。在士兵和军官之间,还设置了弁目,即西方的军士,凡水手长和炮弁都是这个级别。
新建的海军装备不可谓不先进,制度不可谓不完备,但这支中国最先进、最豪华的军队,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更可悲的是,从国外留学归来的海军将领,也逐渐沾染上了旧军队的陋习,有章不遵,有令不行。军队的训练,在跟原来的英国总教习琅威理闹翻之后,日益流于形式,变成了好看、不中用的“花架子”。在甲午战争前,日本间谍发现中国舰艇上的水兵,居然在大炮上晾衣服。所以他们在报告中,认为中日如果开战,中国必败。小说.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