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坐谈荆襄州与郡
与曹寅的降书一起到达洛阳的,正是孙坚的解释信。
按照孙坚说明,曹寅并不能算是他的旧吏,早在孙坚做长沙太守时,曹寅就已经同样是一郡长官了,只是当时的荆州刺史王睿与曹寅关系恶劣,曹寅就对当时非常强势的孙坚煽风点火挑拨离间,脑子一抽的孙坚——或许是同样看王睿不顺眼,也或许是顺水推舟——就拔出古锭刀将自己的顶头上司王睿砍死了,所以从这件事情来看,这两个人确实颇有渊源。
由于发生了这么大的一件事情,我不得不在当天下午就召开了一次国务会议。
绝大部分部院级高官甚至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就被我叫道了议事的大殿里来。
贾诩做了简短的主持词:“诸位,就在刚刚,老夫收到了荆州的两封书信。其一是来自南阳太守黄祖和南郡太守甘宁,我军围攻西陵城七日,刘表已举城归降。”
众人似乎都是精神一振。
他又道:“其二,则是来自荆南四郡的太守,他们联名上书,也举州郡归降我朝。”
群臣都是张了张嘴,我清楚地听到了很多人都用力吞了口唾沫。
“这么说……”荀攸顿了一顿,有些难以置信地问道,“荆州上下……莫非已经全部归我朝了?”
贾诩点头确认:“不错。”
几乎是有人命令一般,所有人都缓缓侧过身子,将目光固定在悬挂在大殿侧壁的全国高清版地图上。
别说……荆州的地盘可真够大的,按前世的版图来说,荆州包括了河南的南部、湖北、湖南的几乎全部、贵州、四川、广东、江西的部分区域,甚至还有陕西的一片角落,若是只算面积,恐怕就能有我现在手上地盘的一大半。
“刘表现在何处?”王烈首先开口,“是生还是死?”
“从黄祖与甘宁的战报上看,西陵城是和平归降,刘表应该没有生命之危。”虽是这么说,但我并不太确定。
“请两位太守派士兵将刘表及其心腹官吏连同家眷一并送到洛阳来吧。”他微微叹了口气,“既然降了,请王上善待之。刘景升毕竟一是旧汉宗室重臣,二来更是当世名流,不必太过羞辱。”
“嗯,这是自然,我没有虐待降臣的坏习惯。”我笑着点了点头,问道,“荆州既然已经归降,此地该如何管辖?”
程昱沉吟了一声,朗声道:“对荆南四郡,不妨也招其长官入洛,另派年轻精干的官员前往管理。”
“这样不行,”祢衡缓缓说道,“荆南四郡,本就原离中原,这四人盘踞地方多年,郡县已如同自家的领地,饶是刘景升经营荆州六年有余,这四郡也未必能如臂使指,我们骤然就要撤换他们,他们势必难以接受,若是言辞激烈,恐怕还会反抗。”
“那就让他们反了呗。”向来很少表达意见的吕布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
“吕将军好大的口气!“祢衡立刻切换了模式,“偌大的四个郡,若是同时反了,谁能保证在第一时间平定叛乱?!”
吕布抬了抬眼皮:“只要王上点头,吕某可以用本营兵马剿灭叛匪。”
“说得容易!”祢衡哼了一声,“荆南水路纵横,不比中原与河北一马平川,你四千轻骑纵然精锐非凡,在大江大河中又能发挥多大的作用?”他不待吕布反驳,又毫不停歇地说道,“何况,纵然你四千人能够平定叛乱,那要耗费多少粮饷?要知道……即使是最近的武陵郡,也远在洛阳两千里之外,最远的桂阳郡更在四千里之外,朝廷今年的粮草与资财情况,朝会上已经多次提及,王上甚至用私人库府中的金钱垫付国用,你觉得朝廷还有余力在荆南进行一场,哦不,是四场攻夺之战?”
比起祢衡,吕布原本就不是长舌善辩之人,被这么一说,只能冷哼一声,反问道:“那祢院长的意思是……就让他们继续盘踞在郡县中称霸一方?”
“荆南既不是天府粮仓,也不是富裕之地,四郡长官也不过庸碌之辈,暂时不动他们也不怕会养虎为患,”祢衡道,“待到明年财政粮草稍得丰裕,这些都不是什么问题。”
对粮草情况心知肚明的国渊第一个表示赞同。
对财政情况了如指掌的贾诩也点了头。
程昱捋了捋胡须:“既然如此,那不如先稳住这四郡吧,只派吏部向各郡传达新朝官制和发令方面的改革,督促他们先按例进行政改吧。”
“就这样吧。”我没有别的意见。
但在一个没人注意的角落里,栾晨弱弱地吭了一声:“那我怎么办?”
他虽然声音非常微弱,但凭我的耳力却无论如何都不会漏掉。
于是我伸手敲了敲太阳穴,笑道:“栾旭出,你的那些弟兄们,之前是不是大多在太行附近走动?”
栾晨微微一怔,而后连连点头:“正是。”
“那么……若是让你们在山地里行军,是不是要比一般人强一些?”我又问道。
这次他毫不犹豫地点头:“那是自然。虽然不敢自夸可以在山林中如履平地,但每日行进百八十里绝不是什么问题。”
“那就去益州吧。”我朝他微微抬了抬下巴,“益州今年虽然不会有大战,但平静的局势也不会太久,你在益州辅佐杨奉,一是借机操练新兵,二是熟悉地形,倒是攻取益州之时,你必然是做先锋的不二人选。”
“益州?”他先是发出了一声短促的疑问,而后急忙抱拳应道,“末将遵命!”
“不过……你也告诉杨奉,”我搓了搓下巴,“不要再那么急着开战了,我实在没钱给他送了。”
“呃……是。”他低头道。
我又转向王烈:“彦方先生,再过两日就是科举的开考之日,准备得如何了?”
王烈拱手答道:“一切都已就绪,届时王上若有闲暇,不妨来各考场走上一遭。”
我笑了笑:“一定。科举是我朝新定的制度,是我用来嘲笑旧汉的最重要理由,其重要意义我就再不多说了,诸位虽然职属不同,却还要都暂时放下手中其他事务,齐心做好这一件大事,为我新中国选拔天下英才。”
“属下遵命。”群臣异口同声地回答,显得格外整齐又肃穆。
我从鼻腔中轻轻笑了一声。
中华二年七月初一。
新中国第二届科举大考,就这么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