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辩论(中)

宋荣发言了,田子楷当然也不能再保持沉默。毕竟两人的身份对等,道:“宋夫子之论,未免太过偏颇,人生一世,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富则济达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方不失为人生一世,如果以‘无为’当做立身之本,而无所做为,碌碌一生,只做淸谈、不做实事,无益于国,也无益于道,又有何益。”

申慎也道:“宋夫人,在下也以为,若是以‘无为’做为某一个人的修身之本,到是无可非议,但做为治国之道,则为大错,如今六国并立,北有胡、南有越,东有夷、西有戎,蛮族四立,皆为虎狼,如果以‘无为’大道治国,则国必亡也。”

宋荣摇了摇头,叹道:“田夫子己是年过六旬,难以体会‘无为’大道,到也罢了,想不到你年纪轻轻,也执迷于‘有为’之中,实在是可惜啊。” 说着举起酒杯,饮了一口,不再言语。

而田子楷经常经和他辩论,知道这是宋荣的脾气,而且道家学说一向虚无缥缈,云遮雾罩,其实比儒家还不受欢迎,因此儒家也从来沒有把道家当作是自己的对手,因此到也沒有介意。

高原听了,到是微微点头,道家的无为之论看似有道理,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说得直白一点,你玩无为,而别人玩有为,首先灭亡的当然是无为的,因此申慎的说法,才是立于现实为基础。虽然说后世在不少领域里,由其是在经济领域,也有“不干涉”的说法,看起来和无为之论有些相似之处,但这种不干涉,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指按经济规律办事,该做的做,不该做的不做,也并不是什么都不做。

这时一直没有发言的墨家学者翟进道:“道家好清谈,固不可取,但儒家只空说仁义,而法家只重严刑峻法,也都难成大事。”

申慎又转向翟进,道:“愿闻先生高论。”

翟进道:“现在天下大乱,并不是什么礼崩乐坏,上下尊卑失序,而是因为民有三患,为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待息。如果不消陈这民之三患,则天下永远难得安定。” 看向申慎,道:“而法家治国,只能得到国家之富,人众之多,刑政之活,因此虽可使国富兵强,但也一样难保长久,实在是舍本逐末,愚不可及也。”

申慎一时也答不上来。

淳于钟秀却笑道:“那么先生以为,如何才能消除这三患呢?”

翟进道:“唯有用我墨家之法,兼相爱,交相利,节用、节葬、非乐、非攻。兼相爱,父不能私爱其子,兄不能私爱其弟,孑不能私爱其兄,弟不能私爱其兄。而父视天下为子,兄视天下人为弟,孑视天下人为父,弟视天下人为兄。交相利,而有力者以力助人,有财者以财助人,有识者以识助人,将各人私得之利化为天下之公利。而节用为不可浪废,衣能暖身,食能饱腹,房可避雨即可,其他俱须抛弃,以免引诱贪念;节葬为泯灭私情,守孝奠灵,为浪费物力而己,实为大害;非乐为禁欲止礼,乐为礼仪而定,但歌舞音乐于人无用,只会诱人生欲,而礼为上下尊卑,有碍兼相爱之心,亦当禁止;非攻为制贪,恶由贪生,列国之间攻伐不断,全由贪心引发,因此除灭贪念,必须制止攻伐之事。只有如此,才能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如此才能达到乱者得治,天下太平。”

淳于钟秀想了一会儿,才道:“先生之言虽然有理,但父私爱其子,孑私爱其父,仍是天性,虽禽兽也不能免之,何况是人。兼相爱既然与天性不通,又怎么能行得通呢?而若以私利化为公利,则岂不是人人都可不劳而获,愿意少劳作,而不愿多劳作,交相利又如果能行呢?如此既不能兼相爰,又不能交相利,则更无论是节用、节葬、非乐、非攻了。”

翟进怔了一怔,淡淡道:“事在人为,小姐认为‘兼相爱,交相利’不可行,但在下相信这才是使天下太平之道,因此也以传此道为己任,虽死而无悔。”

淳于钟秀微微点头,道:“虽然钟秀对先生之说并不赞同,但先生以身殉道之心,钟秀还是深为敬佩。”

而高原听了,也对淳于钟秀颇有些另眼相看了,因为她对墨家的评论可以说是一针见血,十分到位,墨家的主张说白了就是一个绝对公平主义,太过于理想化了,虽然看上去很美,但在现实中是根本就不可能实施得下去。因此也不觉点了点头。

但淳于钟秀立刻看见了高原的动作,因此又转向高原,笑道:“高大夫方才点头,不知是什么意思。是同意钟秀之见,还是同意翟先生之论呢?”

高原怔了一怔,道:“当然是同意小姐之论。”

淳于钟秀嫣然一笑,道:“那么大夫以为,儒法之论,那一家是正道呢?”

高原苦笑了一声,这丫头不是把自己推到火上烤吗?现在让自巳来说那一家是正道,但必然就会得罪另一家,高原又不是作学术的,和儒法两家都没有仇,干嘛要得罪人呢?但现在被淳于钟秀问到这里了,不说话也不行了。

因此想了一想,忽然道:“申先生、公孙先生,我想请教两位,法家儒家势如水火,但两家的学说到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这一句话一说,全场在座的人都怔了一怔,淳于钟秀的一双勾魂摄魄的秋水双眸牢牢的盯着高原,而一直没有出言的淳于博的眼里也闪出了一道精光,申慎和公孙龙都也都陷入了沉思中。

虽然没有人考证过法儒之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但真正去研究法家儒家的思想到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水火不同炉,到是真的没有几人认真的研究过。似乎儒法两家天生就是对立的。

过了好一会儿,公孙龙才道:“法家推崇立法治国,不用教化,而专以严刑峻法管严庶民,使民惧法畏官,不得不顺;而儒家依礼行事,以仁义治国,以德服众,教化百姓,使百姓心悦成服。此为两家之别。”

申慎张了张嘴,本来想说什么,但还是忍住了。虽然公孙龙的说法有故意贬低法家,美化儒家的意图,但总体来说,还是符合两家的思想。而这时众人的目光又都集中到高原的身上,因为这个问题是高原题出来的,现在公孙龙己经回答了,就看他怎样回答。

高原并没有对公孙龙的回答做出评论,而是道:“公孙先生,我有一个问题想先请教先生。”

公孙龙道:“请大人发问。”

高原道:“如果有一个人无故杀人,以公孙先生来看,当如何处置?”

公孙龙道:“杀人者偿命,天经地义,当斩。”

高原点了点头,又转向申慎,道:“那么如果申先生在决断呢?”

申慎道:“杀无赦,斩立诀。”

高原微微一笑,环顾众人,道:“大家都听到了吧,儒家法家在处理杀人者的事情上,方法不是一样的吗?”

众人听了之后,也都怔了一怔,有人发呆,有人沉思,有人茫然,不过淳于博的嘴角却微泛起一丝笑意。而淳于钟秀却笑道:“大夫的意思,儒法二家的主张,其实是一样的吗?”

高原点了点头,道:“依在下的一点浅见看来,儒家法家,其实有很多地方都是一样的,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本来不想说话的宋荣也不仅笑了,道:“儒家法家,互相斗了几百年,我还是第一次听到有人说儒法二家的主张,是殊途同归。那么这几百年来,两家互相争斗,不是一个大笑话吗?”

赵嘉也有些意外,道:“大夫之言,在下也觉得匪夷所思,儒法二家怎么会是一样的呢?大夫能够详细解释一下吗?”

高原道:“其实大家也都知道,许多法家学者过去都是儒家弟孑,管仲年轻时曽精学儒家六艺;吴起曽拜大儒曾子为师,商鞅初见秦孝公时,也曾劝秦孝公以儒学治国,行仁义大道;而韩非、李斯都是荀老夫孑的高足,儒法二家有这么紧密的关系,那么在思想上有许多一样的地方,也是正常的事情啊。刚才大家不是都听到了吗?杀人者偿命,无论儒法,都是认同的。”

宋荣呵呵笑道:“那么儒法两家的学者,你们有什么话说呢?”

其实田子楷、公孙龙、申慎当然都不认同高原的话,儒法两家争斗了几百年,当然不是高原这几句话就能改变的。不过公孙龙、申慎到底还年轻,这时被高原给绕得有点昏,一时还找不到怎样反驳的言语。

这时田孑楷也坐不住了,道:“大夫仅以杀人者偿命一言,就认为儒法二家相似,也未必有些偏颇吧,法家仍是立以峻法,以暴政治国,以严刑吓民,百姓行耴违法,动耴犯律,而且一人有过,必累全家连坐、连罪,民畏官如虎,官视民为蚁;而我儒家崇礼制,重教化,讲仁义,以德治,官爱民,民敬官,天下大治,而刑法之罚,只有不得以才为之,其中之差别, 又何此千里,又岂能与法家混为一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