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计划照这艘船的式样,加以放大,并大规模制造。可是后来发现:要造成与洋船并驾齐驱的真正现代轮船,技术上仍有许多无法克服的困难。而中国当时实在没有足够的财力,供作反复试验的经费;在时间上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因此后来安庆造船所并没有实施扩大制造的计划,连那艘已经造就的“黄鹄”号也不知所终。无疑的,这次造船最后证明仍是失败了。

这一连串的失败,并没有沮丧曾国藩力图振作的意志。相反地,从失败的经验中,他更看清了中国自造轮船军火的重要性。惟有中国自身具有这种能力,才能摆脱外国的挟制,达到自立自强的境地。因此,他一方面企盼容闳采购机器,早日回国,一方面也在寻找其他的机会,获取生产轮船军火的能力。

同治四年(1865),一个新的机会来了,李鸿章(时任江苏巡抚)在上海购得英人铁厂一座,其中设备,以造船机器为主,附带也有制造各种军火枪炮的机器。

对于学习西洋造船制器,李鸿章的热心,犹在老师曾国藩之上。得了这座铁厂之后,立即命名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将原先已经设立的两所军火局归并入内,扩大制造的范围和规模。曾国藩得到报告,很是高兴,表示全力支持。不久,容闳自美国采购回国的机器一百多种,悉数运抵上海,曾国藩全数批交“江南制造总局”使用。虽然厂中有的是造船机器,但由于经费及技术的限制,起初只能从事枪炮军火的制造,结果成绩很好,产品与西洋不相上下,受到这一鼓舞,曾国藩、李鸿章于是决心更进一步,兼造轮船。

同治六年(1867)四月,曾国藩准年拨江海关洋税一成约20万两,专供造船之用。一面加聘洋人工程师及工匠,指导华工制造技能,一面责成局内委员,朝夕讨论研究,编译图书,谋求制造技术的改进。同治七年(1868)七月,第一艘局造轮船完工,费银八万两,载重300余吨,逆水时速70华里(19弱)、顺水时速120华里(31强)。这是中国人自己制造成功的第一艘真正近代火轮船。

曾国藩亲自登轮,在长江中试航一遭,感到非常满意,命名为“恬吉”号。于是向清廷奏报造船及试航经过。清廷至为兴奋,降谕对曾国藩嘉奖备至。这一艘船是将轮机露出水面的明轮,从第二号开始,便改造暗轮。轮机、汽炉、船身及船上一切配备,完全由中国员工按图制作,外国工匠仅处于咨询顾问的地位而已。这所造船厂直到民国时代,仍在中国海军的修造及维护舰艇工作上,担任着重要的任务。

§§§64.开留学之风气

曾国藩在同治年间,是中国“自强运动”的主要推动者。凡制造轮船枪炮、翻译西书、派遣留学生赴美,每一件工作,都凭着他的大力支持或指导擘画,才得顺利推动。

《孙子兵法》特别强调开势的重要性,所谓开势,就是指借势而发,为自己的成功找到新的路子。

曾国藩采纳容闳的建议:在制造局之下,附设一兵工学堂,招收中国青年入学,学习机械工程的理论与实践,培养各种工程师人才。局中另设“翻译学馆”,专译有关制造机械船炮的西书。译书的方式,多数是由局中所聘西洋人口述,然后由精通绘图和算学的华蘅芳、徐寿等加以笔录。译成的书,即交局中印刷所大量刊印,应各方需索,广为散布。

同治末年,已译成书籍数十种,至光绪末年,则多达一百七十余种。翻译的范围,也由制器船炮扩及各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及至军事、医药等书。国内各地对西学开始有所了解,大多数都是通过江南制造局所译西书而获得的。而这一点知识的种子,不能不说是曾国藩等人所播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