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终战 第一百八十章 大中天工全书
当然肖天健的机械化的梦想实现的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哪怕是他掌握着后世机械学的精华,但是在这个时代生产力的约束之下,他还是不太可能一下子就将各种机械都给制造出来。
不过对于这件事,只要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之后,肖天健便不再像以前那样着急了,在世人看到了机器的优越性之后,自然而然的便会接受,并且逐渐的对它们产生依赖,再加上他通过努力,已经架构起来一个比较接近于现代的教育体系,长久下去之后,他大中朝便能源源不断的培养出属于中国人的设计师,使得中国人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地。
但是除了机床之外,肖天健还需要技术工人,虽然前期有不少工匠效力于皇家机械厂,比葫芦画瓢帮着肖天健制造出了镗床,而且下一步肖天健还会逐步的设计出车床、铣床、钻床、冲床之类的机床,但是单有这些机器还远远不够。
有了机器今后还需要能操作这些机器的技术工人,于是肖天健又在机器厂的基础上,决定下旨招募一些工匠的子弟进行培养,成立一所专门培养技术工人的技工学校,使之成为可以为大中朝源源不断培养技术工人的场所。
另外肖天健在组建了内阁之后,利用抽出来的闲暇时间,除了忙于筹建皇家机器制造厂,忙中偷闲设计各种机械之外,还着令工部牵头,搜集整理民间许多行业的技术,编制成一套详实全面的各种工艺的大百科全书,书名就定为《大中天工全书》。
中国几千年来,各朝各代无数代各种行业的工匠,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明创造出了很多工艺和产品,但是中国工匠们的习惯却很不好,工匠们吝惜自家的手艺,往往是摸索出一些高超的工艺手段之后,却敝帚自珍不肯外泄,还创造出什么传男不传女之类的旧习,尽可能的将所创制出的手艺封固于工匠世家之中,可是这样的做法,却导致了许多优秀的工艺无法有效的传承下去,一旦一个工匠家族出现重大的变故,许多非常好的工艺手段便就此泯灭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这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也产生出了很大的消极影响,这样的事例可以说是比比皆是,甚至于许多原来中国人创造出的手艺,历史上传到了外国,但是在创制他们的中国,却逐步的消失了。
很直接的一个例子,比如说在刀剑工艺上,中国唐代之前便创造出了闻名遐迩的横刀、陌刀,这些铸造刀剑的工艺,在历经几百年的朝代更迭到了这个时代之后,便已经逐渐的没落,到了这个时代,在刀剑的铸造工艺上,甚至于已经落后于东瀛小国日本。
而唐代刀剑的铸造工艺却传到了日本,日本工匠通过不断的学习吸收和发展之后,在横刀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性能优越的日本刀,现如今日本的刀剑质量已经超出了中国工匠所铸刀剑的质量,使得现如今刀剑成了日本人出口中国的一种重要商品,也使得明代不得掉过来头仿制日本刀的式样和工艺来满足军队装备的需要。
所以说肖天健对这样的事情颇为痛心疾首,以前他没机会没力量也就罢了,现如今他已经身为大中朝的皇帝,不但有权力,也有这样的实力,自然不愿意再出现这样的事情了。
于是他便令工部牵头,派人到全国各地寻访各种产业的高明工匠,对其加以保护之外,还通过政令的手段,将这些工匠世家传承下来的工艺手法搜集整理起来,分门别类的归纳成书,将这些难得的手艺保存下来,并且今后传承下去。
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虽然非常难得,但是肖天健看罢了天工开物这本书之后,还是认为其中虽然记载了很多行业的技术,但是这本书却还远称不上详实,许多工艺手段不过只是笼统的对一些工艺进行了记载,也更无法体现出中国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众多科技,必须要加以完善才行。
这样的做法肯定会招致一些工匠的反对,因为在他们看来,他们传承下来的这些手艺一旦被“外人”所知,这很可能会影响到他们自身乃至是后代今后的生计,肯定不会老老实实的将他们所掌握的技法奉献出来。
对于这一点,肖天健也提前有所预料,在他提出让工部牵头整理各地的各种行业的技术手艺的同时,他和工部的官员们商议之后,第一次在中国提出了专利的概念。
这里面便牵扯到了专利法的问题,肖天健在工部提出,要建立一套相对于比较完善的专利保护的法令,也就是编纂出中国第一部专利法。
通过专利法,让各地工匠申请专利,凡是申请了专利的工匠,他们的技艺都可以得到保护,不管是朝廷今后用到他们的专利,还是个人用到他们的专利,都要给这些专利拥有着提供一定的补偿,使得他们可以从中获得利益。
另外肖天健还提出,各地官府要尽可能为这些掌握着高超手艺的工匠们,提供保护和支持,帮着他们扩大生产能力,更好的将这些难得的手艺保护和传承下去。
但是前提是这些工艺手段的掌握者,必须要将他们所知的工艺手法详实的记录下来,保存在工部的专利局之中,今后一旦他们因为各种原因,失传了这些手艺,而工部还能通过保存的记录,将这种失传的工艺手段复原出来,继续传承下去。
这种事情肖天健提出来之后,工部便开始着手办理,但是对于很多官吏来说,觉得肖天健这么做有点小题大做,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工匠也是他肖天健的臣子,现如今朝廷要编纂一套全新的《大中天工全书》,那么这些工匠们便有义务贡献出他们的手艺。
至于什么专利保护,这个时代的官员还有普通人,都根本没有一点这方面的意识,更谈不上主动保护了,而肖天健提出什么专利保护,在他们来看,根本就是多此一举。
许多人认为,只要皇帝要的东西,去找工匠们要就成了,何必要再给他们拿钱,还要保护他们的利益?谁要是不肯交出来的话,只需要将他们拘来,一通板子下去,谅他们也不敢不说。
但是肖天健却在工部说的明白,这件事只能采用柔和的手段来办理,决不许各地官府,为了搜集这些工艺手段,便对那些掌握着这些技术的工匠们轻易动粗用强,虽然这么做短时间可以将很多工艺技法收集整理出来,但是对于长久来说,却并不利于继续让工匠们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而且这套《大中天工全书》将会作为一个开放的书库,每隔几年时间,便要对各个行业进行重新整理补充,将各种新创造出来的工艺补充进去,不断的进行完善。
当然这套《大中天工全书》也不会作为公开刊印发行的书籍上市销售,而是作为技术资料放在工部之中作为技术储备,随时可以备查,否则的话就等于把许多技术都给公开化了,如果都是中国人采用的话,倒还不成什么大问题,好歹肉烂都在锅里面,可是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发展,一旦公开的话,许多技艺便会被流传出去,这不就等于自断中国人的财路了吗?
肖天健知道后世很长时间里中国人根本不知道技术壁垒的问题,即便是到了现代,中国的许多部门还不知道什么专利技术保护的问题,别的不说,就单说狡猾的小鬼子,就从中国弄去了不少的古老技术。
比如说宣纸这一项技术吧,二战之后日本人本来早就觊觎中国的宣纸制造技术,从清朝的时候便想尽办法想把宣纸制造技术偷回去,但是却一直没有成功,七十年代的时候,日本人派出商团来中国,本来是想要谈和中国合作生产宣纸的问题,结果有些中国官员,居然傻乎乎的带着小鬼子到宣纸厂里面参观,事无巨细的将整个宣纸的生产流程都让小鬼子看了个通透,结果小鬼子高兴的屁颠屁颠的便回了日本,合作生产的事情也自然不提了,没多久日本工业化生产的宣纸便投放了市场,而且恬不知耻的称中国的宣纸第一,日本的宣纸第二,但是日本的宣纸产量却远超过中国。
还有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带头为了防治疟疾研制出来的青蒿素,中国人不知道自我保护,按照狡猾的外国人的要求,开什么学术研讨会,以政治任务的要求,让屠呦呦把整个青蒿素的研制公开,结果是中国人自己没有申请到青蒿素的专利,却让外国人把青蒿素的专利给申请了去,用来大批生产大发横财,但是作为发明者的屠呦呦却对此没有专利权,白白让外国人大发横财。
这样类似的事情在中国后世发生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而这种事情在这个时代,肖天健是绝不会再轻易让它们发生了,所以在整理收集这样的技术的时候,肖天健最先考虑的便是技术保护的问题,不单单要保护技术拥有者的利益,而且还要保护这些技术不能轻易的便被外国人弄去。
不但如此,肖天健还下旨令工部想办法通过和西方传教士交流,尽可能的将西方的发明的技术也收纳编纂到《大中天工全书》之中,分门别类的归纳起来。
这套全书所收纳的东西,不单单只限于各种生产技术,其中归纳起来,分为了几个大科,其中有矿冶、农业、畜牧、医药、建筑、纺织、陶瓷、造船、机械、兵器等几个大科。
而每个大科下面又分作各个小的科目,比如冶金之中包括各种金属矿产或者非金属矿产的探矿、选矿、开采、冶炼、铸造等等技术。
农业之中包括各种农作物的品种、种植、选种、育种、采收、制作等等,其中也包括林业的范畴。
畜牧又分为渔业也畜牧业,包括各种畜产品的品种,选种、养殖、繁育、杂交等等。
建筑里面包括水利、道路、各种建筑营造、桥梁等等。
……
如此林林总总,基本上将各种方面的事物都囊括其中,分门别类进行整理编纂,总之只要有的行业,便尽可能的都收集起来,这件事将会是一件非常浩大的工程,一旦做成的话,无疑对于肖天健来说,也是一件可以流芳百世的丰功伟绩,对于中国的科技发展来说,将会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为了做好这件事,肖天健干脆将宋应星调入工部之中,专门负责这套《大中天工全书》的的编制,毕竟他之前便编著过《天工开物》这本书,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而这套《大中天工全书》则可以称之为是在《天工开物》这本书的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没有人能比他来做这件事更合适的了。
除了编制这套全书之外,肖天健还告知宋应星他们这些受命的官员们,在编制这套全书的同时,还要想办法研究,将各种工艺尽可能的量化,不要动辄便用什么这少许,那少许的字眼来代替,而且要想办法弄清楚为什么这些技术产生的根本原因。
中国许多技术的发展,都是通过不断的摸索尝试之后产生出来的,但是这样的方法仅仅是达到了目的,却并未发展成学科,许多发明这些技术的人,也仅仅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结果是技术不能带动学科的发展。
对于这件事,在朝中又引起了一番争论,内阁大臣们和许多官员们认为现如今大中朝新立,正是到处都需要用人用钱的时候,肖天健提出搞这么宏大的工程,有浪费人力和财力的嫌疑,提出将编纂《大中天工全书》这件事延后个十年八年再说,到时候大中朝彻底稳定下来了,要钱有钱,要人有人,再做这件事也不迟。
但是肖天健却认为,这不是拖延的理由,即便是眼下条件有限,但是这件事也是越早开展越好,哪怕是人手不够,财力不够,这件事也要先办起来再说,让宋应星先主持这件事开展起来,逐步的完善,时间甚至可以拉长一些,但是这件事必须要先开展起来。
于是宋应星在受命之后,非常兴奋,立即便选了几十个人手,开始了前期的准备工作,将这套全书先构架起来,一部分人负责整理各种相关的古籍,一部分人则立即分赴各地搜集整理各种行业的技术。
户部方面为此按照肖天健的要求,也拨发了第一批的资金,作为他们的启动的资金,虽然资金数被内阁一下砍掉了一大半,但是肖天健也知道户部的难处,现在需要花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故此内阁商议之后砍掉一大半的费用,他也没有过分坚持,而是退让了一部,采纳了内阁的意见。
这件事也让内阁体会到了肖天健这个皇帝对于他们意见的重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肖天健这个强势的皇帝,已经开始对内阁权力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妥协,这令内阁大臣们都很是高兴,于是这件事就在这样的情况下逐步的开展了起来。
(今天特别鸣谢风沐春江朋友的不吝打赏!多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