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人关切的故事文本

《沐阳上学记》算不算得上是一部长篇小说?抑或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这是让一些文学评论家颇费思量的问题。一部作品的评论启动之初,评论者大都先要做一个作品归类,然后循着归类作品的通常要求,开始他的评骘工作。然而,萧萍博士的《沐阳上学记》怎么看都不是“标准的”长篇小说,因为每一章前有“童诗现场”,后有“老妈日记”,虽然中间的“沐阳讲述”篇篇精彩,可是沐阳其人是真实的,似乎违背了小说虚构的特点。那么,儿童纪实文学作品呢?也有问题,因为据说其中好多故事又都是虚拟的,不合纪实的原则。

然而,似乎许多儿童文学作家并不在乎这部作品的体裁归类的问题。他们关心的首先是整本书的故事文本。关心那一篇篇“童诗现场”“沐阳讲述”“老妈日记”写得如何,混搭得如何,见到童心大家欢喜,观察到儿童生活他们感动,看到母爱他们沉吟,提到问题又都严肃思忖。对于作品的品评,我素来先看重作家之间的互读互评,因为这当中总是有感同身受的因素,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心理同构;然后也十分看重来自读者的评价,众口难调是真理,满足众口的作品一定藏着别的问题,可其中倘有读者出于真心喜欢而舞之蹈之、歌之咏之,自然弥足珍贵。《沐阳上学记》带给儿童文学作家们的是一番欣喜,几番赞许,似乎,作家萧萍就应当很满意的了。何况,读者也都用他们的市场行为表达了喜欢的真心,《沐阳上学记》经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2016年5月上市,很快进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6月份少儿优秀畅销书榜单,7月进入百道网中国原创少儿热销作品榜单首位,入选上海书展浙版十强作品,位居热销排行榜首位,获得2016年“桂冠童书”儿童文学奖,入选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至于算不算得上是小说的顾虑,是不是也就姑且随他去了?

在文学作品的品评上,文体问题肯定不是一件小事。然而,对于一部文字作品,我们看重它的首先不在于是一部小说还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而在于它的观察和表达,在于作家究竟观察和表达了哪些令我们感兴趣的人情事理。首先在于文本。

《沐阳上学记》带给我们的是现实生活里一个家庭教育的故事文本。美国著名教育家白玛琳指出:“真正的教育,发生在家庭,发生在孩子与父母之间,在他们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在作者萧萍的家庭里,就正在发生着这样一种教育,在这个三口之家每一个人生命的瞬间,一个个不期然而至的故事。

在《沐阳上学记》的作者反映儿童成长现实生活的功力中,我们不曾看到儿童文学作家通常表现出来的无所不能、居高临下的态度,也不曾看到某种事不关己的讲故事人的身份感。作者老妈就是当事人,是作品的主人公之一,而作品的更主要的主人公就是她的宝贝儿子,所谓手心手背都是肉,作者选择了一条极为两难的道路,在母子间发生的一系列不无冲突的交集中,她所能做到的只能是理性、理性,最后还是理性。感性是不必怀疑的,不过,大多数感性在这样的书写中也只能接受理性的扞格。或者正因为如此,作品成了一部反思现实儿童教育的文本。

“童诗现场”、“沐阳讲述”和“老妈日记”,三者合一,最终指向的是儿童成长故事和包括父母在内的儿童教育者应有的真诚反思。我们来看《我为什么不去美国》一辑中的《我为什么不去美国(上)》那一节,“童诗现场”写得相当生动诙谐:

小姨在信里说,

亲爱的老姐、姐夫、小沐阳,

你们都好吗,我很忙很忙很忙……

(唉,我心想,怎么和我一样,

忙得要死,连拉屎都要瞅着空当。)

小姨说,不过小迢迢和外公不忙,

他们在划船还有钓鱼玩,

他们的船像一个空心的黑面包一样,

好多傻乎乎的鱼都会一拥而上。

小姨说,沐阳你来了就知道,

美国的鱼有多傻多笨啊,

总是瞪着憨头憨脑,慌里慌张。

小姨说,你还是来吧,

上海的雾霾让人着急发慌,

到底来不来,你想好了没有,沐阳?

泰勒的阳光很好,森林和湖水也很棒,

你可以和小迢迢玩巫师联网的游戏,

到天黑了回家也没人管。

小姨说,来吧来吧,来吧,

来这里轻松轻松,学霸李沐阳,

别学啊学啊学啊,

哎,你妈发我看你背书包的照片,

简直像个小小的愚公在移山——

来吧,来这里成天都是玩儿!就是玩!

小姨还想说……什么什么,

结果外婆刚下飞机就说,美国有什么好?

小沐阳,别听你小姨瞎讲八讲!

反正,我已经老成了快要掉下来的叶子,

菩萨保佑我,可以安安静静地

落在自己的国土上。

(外婆老了,虽然有点唠叨和烦,

可是她一旦去了美国,我却每天都想。

我喜欢叫她小老太,听她说:

宝贝儿,我又给你做了好吃的了,

可是我老糊涂了,

把芥末直接放进了番茄蛋汤里……)

《西班牙》插图|[法]古斯塔夫·多雷 绘

童诗书写的现实语境准确而亲切,让我们接触到可爱而真实的儿童审美心理。可是作者并不在这首童诗里展开后续的问题和矛盾。她需要为读者营造阅读的趣味和悬念。她需要引导读者体验即将到来的现实困境。她欲擒故纵,她举重若轻,一句话,她要从容细腻写来,写出儿子沐阳不愿意去美国的情绪:

…… “原来你不是很想去美国吗?”我妈嘴巴里含着小米粥和青菜,含混地问。

“那是原来啊……”我心不在焉地说。因为现在我的注意力全都在荷包蛋上——那种外焦里嫩的荷包蛋,吃起来是要技巧的呀——集中注意力,看准,牙齿和嘴巴配合得当,一叼一咬一吸,一气呵成!要是搞不好那蛋黄流出来,就不好看也不好吃了。

“那你,现在到底怎么想?”我妈忍不住又凑近我跟前说。哎呀,她难道没看出来我对荷包蛋的研究是多么入神吗?还偏偏问啊问的!

“没想,我干吗要费我的脑子想这么多?”我擦着嘴巴。

“去美国一年又不长……而且……”老妈继续叨叨。

“我觉得长,就是长!”我干脆地打断她说。

“沐阳你还是……最好……考虑一下。”她说,“我给你十天时间考虑,12月31日前给我答复啊,好不好?”

考虑十天?我干吗要考虑那么久?我一天也不需要考虑。我才没时间考虑这些呢!

想想看,我有多少烦心事——周四的数学卷子,我只得了104分,最后一题我居然没做出来!

……

由诗歌进入一个儿童生活的感觉,真实而自然;由儿子的讲述让我们触摸到儿童的思虑,自然而真实;继而让老妈在日记中有所反思,有所憬悟,有所升华:

……

是啊,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人生的坎都不是轻松就能跨过去的。去美国一年或许可以让他眼界开阔,但这是否同时也推迟了他适应国内的教育体制的时间呢?他毕竟是中国孩子,他要面对的是中国的现实。在这里,他和每个中国孩子一样奋斗,应试的教育体制或许会让他们丧失一些东西,可是谁又能说这种压力不是另一种向上的动力?

最重要的,他要面对现实。Me too.(我也是。)我突然很感慨儿子在压力下表现出来的笃定。在是否随我访学的问题上,他表现淡定,宁愿选择并面对压力,和他的老师和小伙伴们在一起,而不是简单地跟随父母。这让我微微吃惊。他对学校和老师的热爱远远超出我的想象,他的小脑袋瓜已经形成自我主见。或许更重要的是,他在选择中获得心智成长,学会自我的期许以及对未来的设计与担当。

……

如此这般写来,使得儿童生活的书写不呆板,尤其是家庭教育中的反思并不刻板。这些都来自教育者顺理成章的反思。我们注意到作者萧萍在作品出版后说过这么一番话:“我们都是凡人妈妈。我们都不够智慧,不够淡定,不够完美。可是我们为什么头脑不够冷静,情绪不够舒缓,面容不够温柔?然而我们为什么每每和成长中的熊孩子针锋相对,两败俱伤,又和好如初?……所有这些,我希望都能在‘老妈日记’里流露和敞开。我想让我的孩子看到,这个世界总是和缺憾相连,而缺憾永远和爱在一起。”这一番夫子自道,让我们看到父母的反思尽在其中。因而这部作品既是一部孩子的成长书,又是一部父母的反思书。为了中国更多的父母和即将做父母的年轻人减少一些后悔,真应当建议大家都来读一读这部反思书,读一读这部真诚反思家庭教育的优秀文学读本。

发人深省的现实文本

自从粗略了解《沐阳上学记》的主题、题材和基本架构之后,我顿时发现作者的选择是多么奇特,她选择了儿童文学创作的一条险途,险途上她安排了一桩桩事件,许多地方只能攀爬才能勉强通过。写作这样一部既是儿童成长之书又是父母反思之书的书,选择这样一个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纠缠不已的难题,对于作家萧萍的功力可以称得上是一次很大的挑战。

萧萍选择了儿童文学创作中现实主义的沧海横流,《沐阳上学记》让她显出了写实主义的英雄本色。

我们读过作家的处女作长篇小说《春天的雕像》,那是一部早年生活经历的诗意作品。书中的江边小城,青石板街巷,香樟树影,女孩心事,男孩性格,写得诗意而且敏感,从容而且委婉,风格是田园牧歌、小城风情画和人生咏叹调。作品自然是好作品,然而,从一个文学写作者的经验来看,这样的作品写来并不困难,难的只是作家的一些独特经历和细腻情致。虽然要写好并不容易,需要作家的锦心绣口,需要语言秀场的功夫,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可是,作为这种回顾式的人生作品,作家的写作不会有太大的压力,只要作家有必要的生活积累,有如许情感的体验和记忆,作品就会自然而然地唤起读者的心理同构和情感共鸣。一部古往今来的文学史表明,绝大多数的成功作品正是如此这般讲述既往的故事和人世沧桑而斩获大名的。此外,像她的散文《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中篇小说《青艾的歌剧》、长篇抒情童话《流年一寸》、诗歌集《狂欢节,女王一岁了》一类充满想象力的浪漫主义佳作,甚至同样也是追随儿童成长的系列小说《开心卜卜》,书写起来也都可以左右逢源,随心所欲。唯有《沐阳上学记》,追随现实的步履进行的共时性写作,无可回避地进行家庭教育中是与非的讨论,显然要艰难很多。这也是文学史上的常识,不必赘言。作家萧萍,以一位知识女性的身份陪伴孩子成长,倾注七年心血,用口语化童诗、纪实性故事和母亲日记混搭的儿童文学写作,正是直面当下、记录时事,点点滴滴都是正在发生着、经历着的故事和细节,处处都要面对的是现实难题,着实难能可贵。

我们读《沐阳上学记》,既是述说现实生活中的中国孩子、中国父母、中国校园和中国家庭的现实教育文本,也是一个母亲讲述儿子成长历程的私人文本。这里有儿子的可爱和可笑,母亲的慈爱与焦虑,也有教育的困惑和种种价值纠结,小升初择校、奥数班征战、治疗近视眼、琴童能否变成郎朗、班干部选举,以及男生与女生、去不去美国,等等。是散漫的故事,却都是当下儿童的生活,如同街谈巷议,如同校园家庭的日常,如同名师在解答疑难问题,看不出人为的斧凿痕迹,看不出故意设置的悬念,甚至猜不出后面的情节,凡此种种,都是自然而然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且引人入胜。在凯特·迪卡米洛的童话《浪漫鼠德佩罗》里,有一个感人的尾声:“用我整个心灵在你的耳边轻轻地讲述着这个故事,为的是把我自己从黑暗中拯救出来,也把你从黑暗中拯救出来。故事就是光明。我希望你已经在这里找到了某种光明。”作家萧萍正是用整个心灵在孩子们的耳边乃至在为人父母的成年人耳边轻轻讲述沐阳上学的故事,以及穿透生活的雾障,她的惊喜发现。她让我们看到了作家过硬的功力——书写现实的功力、反思现实的功力、抒情现实的功力,以及把三者凝念成一种讲述,让儿童读者从书中看到快乐,让父母读者从书中看到希望。

《伦敦:一次朝圣》插图|[法]古斯塔夫·多雷 绘

为此,我们赞叹作家对当下丰富多彩儿童生活的热爱,赞叹她毫无畏惧地直面错综复杂的教育现实的书写姿态。这与鲁迅先生所谓“直面惨淡人生”的写作态度同出一理。与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样,萧萍直面儿童教育的社会、民族、文化的深层次问题。在越来越多的人自觉不自觉地把人的成功放在首位,而把育人退到第二位,实用主义盛行,成功学大行其道,本末开始倒置的现实语境下,她通过“童诗现场”的盎然生趣,“沐阳讲述”的四射活力,特别是“老妈日记”的诚恳与理性,为我们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社会现实和儿童教育的审美和见识,为此,我们不妨称其为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的现实读本。

文本的意义

我们还是要回到文学评论家们颇费思量的问题上来,那就是:《沐阳上学记》算不算得上是一部长篇小说?

其实,我非常在意这个问题。岂止在意,其实我非常喜欢这个问题!岂止喜欢,其实我很希望在这个问题上有一番作为。

讨论《沐阳上学记》的文学体裁问题,说到底,是讨论一个作家作品的文体问题。而在我们当代文学创作的讨论中,文体不谈久矣!

我曾经在一短文中标榜自己不是一个文体主义者。其实我玩的是欲强故弱、欲扬先抑的把戏。在那篇短文中我话锋一转,接着就强调文学创作,文体总是要讲究的,指出一个作家自己的言说方式和言说对象,这总是要努力寻找的。继而我把话说得比较大,强调:文体就是作家以及他的作品一种生命形式,也许这生命形式并不伟大也不深刻,但应当是独特的,是有温度的,冷峻或者温暖,甚至热烈。再说得深刻一些,我们不妨把文体看成是作家生存的历史文化语境的折射,是作家坚守的艺术精神的艺术表达。

为了把问题讲得再清晰一些,请允许我们举出一些中外作家的例证。

列斯科夫是与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同属一流的俄国作家。虽然他的作品在中国没有上述三位来得有影响,但是在19世纪俄国文学界却是有着很高评价的,因为他称得上是一位文体大师。列斯科夫在19世纪60年代后期尝试采用“纪事”的文体和叙事方法创作了他的著名长篇小说《大堂神父》《普洛多马索沃村的旧日时光》,以现实流方式讲述故事,结构朴实而逼真,震惊俄国文坛。列斯科夫还用各种文体创作了许多中短篇小说,除纪事体外,还有传统体、回忆体、组合体、故事体、戏剧体,如此等等,可谓才华毕现,享誉一时。列斯科夫的成功当然离不开他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精神,但文体的追求却是他在小说艺术上成功的秘诀。

回到我们熟悉的中国现当代作家。鲁迅、沈从文、老舍、孙犁等现代作家的小说作品之所以享誉于当时,传承久远,除却作品的内容具有经久不衰的认识价值和人文精神,其文体艺术上的造诣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鲁迅的乡土小说文体,令人在忧伤中感到亲切。沈从文的风情画小说文体,让人在亲切中品味忧伤。老舍的京味小说文体,与八百年古都浑然一体。孙犁的白洋淀小说文体,帮助白洋淀名闻天下。张天翼那社会性童话写作文体,陈伯吹那优雅从容的故事讲述文体,在复杂错乱的社会背景下也送给儿童读者暂时的趣味升华。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们把远在天边的作家拿来论道,为的就是来品评近在眼前的萧萍女士。早在《沐阳上学记》全书出版之前,我们就已经注意到儿童文学作家萧萍在创作上的多样化探索。她的长篇抒情童话《流年一寸》在文体的尝试上就显得大胆,其寓言性场景和叙事,颇有构造戏剧的特点,故事借用《山海经·海外北经》所记的“欧丝”女子为典故,从“欧丝之野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起头,串联起一个名叫寸儿的蚕宝宝的独特成长经历,在蜘蛛、螳螂、老屋的木匠,以及真正的远方、童话书等,都成为成长中的那个遇见和必经之路之后,我们会意识到这部童话作品,其实隐喻了一种女性的心灵成长经历,一种羽化成蝶的精神飞升。这部作品所取得的成功,虽然首先来自作家的奇思妙想,然而寓言文体的熟练而精细的操作,让我们获得了丰富多彩的审美效果。

有论者指出,萧萍是一个不安分的作家,她的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自我挑战的过程。也许这与她接受过教育学的本科教育,从事过童话写作与发生的硕士生研究,做过外国戏剧的博士论文有相当的关联。作家的不安分往往在于其功底丰厚而思虑过多,文学创作的武库里所藏武器多多以致鼓动其在文体上的多样化探索。她的中篇小说《青艾的歌剧》,使用了类似希腊悲剧中的进场诗和退场诗的文体,写了两个高中女生的微妙友情。文中前后呼应的古典书写形式,那种古希腊戏剧典雅的文体,使得作品平添许多古典高贵气息。而这种高贵气息,显然是颇为适宜用来塑造二位追求高蹈精神气质的高中女生。萧萍对诗歌文体的探索更是十分丰富和自觉。她的诗歌集《狂欢节,女王一岁了》和儿童诗歌剧《蚂蚁恰恰》,都让我们为她的诗歌及诗歌剧的文体创新感到惊奇。特别是后者,整个故事有民间故事色彩,用诗歌剧形式,进行原创的童话诗剧尝试,这在国内儿童文学创作中很是罕见。

那么,回到我们面前的《沐阳上学记》,其文体的意义已经再明显不过。在全书中,“沐阳讲述”是小说的主体部分,是小说第一主人公李沐阳经历的故事,它确立了这部作品的小说地位(虽然有写实,却也有虚构,因而,在古今中外小说的写作分类问题上,大多数人是不会在虚构与非虚构中自寻烦恼的);“老妈日记”则是小说中第二主人公的独白与对话,如此,方凸显了家庭这一教育文本的现实意义;至于“童诗现场”,则是儿童语境的渲染和升华,它有点儿类似中国古代话本的开场诗,可又不尽然,因为它有相当的密度,成为整部作品不可或缺的陈述部分,倘若没有这些独具生趣的开篇诗歌,整部作品将会失去多少意趣和快乐!这部作品在文体上的创新,全然为的是儿童成长审美和家庭教育反思的写作主旨。一切出于自然,一切是那么浑然一体。小说的大厦有无数窗口可以进入,作家萧萍选择了一个适宜的窗口进入了,让我们眼睛为之一亮,而正因为她的创新,也许从此断了今后其他作家同行重复使用这一窗口的念想。《沐阳上学记》将成为我国当代儿童文学创作园地里独具其美的“这一个”。

《失乐园》插图|[法]古斯塔夫·多雷 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