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北线战场(2)
这北面因为这些年很少出现战事,周围的日军警惕性自然不会很高,加上这个信贤中二的帮助,县城占领的消息没有扩散到周边的几个县城去,这给了第一集团军很好的机会。
随后这几天里,周边六个县城全部落到了第一集团军的手里,他们采用各个击破的办法,慢慢的向外面发展,拓宽这里的战略纵深。
随着行动慢慢展开,第一集团军慢慢接近黑龙江的内部地区,也等于慢慢靠近了日军真正的防御体系。
自从九一八事变后,占领我国东北的日军为了防备苏联,日军强行征役我国数百万劳工,在东北边境线上修筑了东起吉林珲春、西至内蒙古海拉尔的14个军事要塞和慰安所,全长38公里,被日本关东军称为“东方马其诺防线”。
位于中、俄、朝三国交界的吉林省珲春市五家山要塞,就是该防线最南端的***。
五家山要塞四处相连,堡垒纵横交错,地下工事设施齐全,有弹药库、发电室、医疗所、指挥室、无线电室、炊事室、兵舍、监视所、卫生间和浴室。洞里设计精巧,四通八达,不了解其内部结构的人,进去容易出来难。
洞中有洞,堡垒相连,工事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制成。钻进阴森潮湿的山洞后可以看到,山洞高约1。8米,宽1。6米,进洞不远处可看见两个并列的地下宿舍,每个宿舍都与外面的通道相连,岩壁两侧设有拉电缆用的铁钩,每个宿舍长约3米,宽3米,可容纳3人就寝。
宿舍外面有灶台,墙边有排烟通道。再往上走,爬上铁梯,是一个留有两个观察口的碉堡。
沿着观察口往里走,进入一个高约1。75米,宽约1。2米的弓形通道,通道每隔3米远就有一个通风孔。
走完32级台阶,是一个比较宽大的碉堡,有观察孔和射击孔。王哨长告诉笔者,这里是五家山最高点,通过观察孔向外眺望,整座山的情形一目了然,从正东方向远处延伸,是烟波浩淼的日本海。
侵华日军17处要塞的设计、施工和经营,是在极其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其保密措施由始至终贯穿着秘密侦察、秘密设计、秘密施工。现已查阅到的有关日伪档案资料均标注着“绝密”、“机密”等字样,无一不多次反复强调“秘密保持”的重要性。
日本关东军修筑国境筑垒工程,采取当时世界最先进技术,耗费巨资,在茂密的山林中秘密施工,其隐蔽程度即使白天走到近处也难以发现。
作为最大的要塞,东宁要塞群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东与俄罗斯接壤,南与吉林省珲春相邻。
东宁要塞群是关东军为进攻和防御前苏联而修筑,它的主阵地始建于1934年2月,主体工事1937年末完成,配套、扩建和附属工程到战败时也未完工。
东宁要塞群南起大肚川的甘河子,北至十八盘山的绥芬河界,正面宽约93公里,东起三岔口的麻达山,西至老黑山的炮弹沟,纵深5多公里。
三个主阵地分别设在瑚布图河以西的胜哄山地区、绥芬河以北的庙沟地区、南天门以东的北天山地区,要塞均设在边界前沿3—5公里,海拔高度在23到5米之间,每个主阵由3个地下要塞和数百个地面永备工事组成,如胜哄山主阵地由胜哄山地下要塞、朝日山地下要塞、勋山地下要塞组成,庙沟主阵地由麻达山地下要塞、三角山地下要塞、49高地地下要塞组成。
北天山主阵地由北天山地下要塞、南天山地下要塞、眼镜山和要山地面永备工事组成。这些主阵地共配备24毫米火炮1门、3毫米的火炮8门,各自都形成了交叉火力网。
阵地前沿设有反坦克壕,阵地之间战壕和交通壕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在地下要塞与地下要塞之间的平川地带,设置了多道反坦克壕和梯次形的永备工事,重要的交通要道设置了碉堡。火器和兵力从前沿开始梯次配置。
一线为地下要塞配有永备工事和永备大口径火炮发射阵地,二线为屯兵地和机动炮兵部队,三线是坦克装甲兵、骑兵和机动作战部队,四线是后勤补给分队。
东宁要塞群内有永备火力发射点42处,土木质火力发射点511处,战斗指挥所111处,永久性掩蔽部1处,钢堡帽4处,火炮发射阵地79处,永备地下军火库79栋,露天炮弹仓库235个,野战短洞1多个,还建有1个军用飞机场,此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附属于军事的设施。
3条铁路4多公里,8条公路8多公里,在万山丛中还修筑通往要塞和后方的作战警备路2多公里。东宁要塞群堪称是亚洲最大的军事要塞,“有“东方马其诺防线”之称。
按照关东军原来的军事部署,在这里担任防御作战的是关东军主力中的主力第一集团军,但因为太平洋战场的关系,这个军也被分拆的差不多了。
随着陆铭大军的出关作战,第一方面军的三个主力师团全部调到了南线战场,北线战场上留下的部队虽然有十多万人,但真正算得上主力的还没有三分之一。
其中多数部队都是日本人到东北的拓荒集团人员中强征上来的,这些人虽然填补了人员方面的空缺,但是战斗力方面却差了很多。
第一集团军的几次行动,终于被关东军发现,就在陆铭和苏联等国谈判交涉时,北线战场也进入了真正的交锋阶段。
这个时候,第一集团军所在的位置,还是很有利的,他们正好掐在日军这条马奇诺防线的内部和外部的结合间,这一段时间的努力,很多地方已经进入要塞的就近。
日军这个要塞主要是针对苏联的,也就是说对外防御的,对内,虽然也有作用,但却没有那么完善。
这对第一集团军来说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不过即使这样,有如此强大堡垒为依托的日军,也不是那么容易拿下的。
陆铭给第一集团军的命令中,要求他们稳扎稳打,不必过急,更不要把自已处于危险当中,这里的危险不是指日军,而是指苏联。
王大牛司令在制定行动计划时,也是按照这个来执行的,他把集团军一分为二,由第一、第三、第六师和坦克旅、重炮旅。空军第一师组成攻击集团,专门用于对日军作战。
担任防御的有一个重炮师,4个步兵师和一个装甲旅,另外,陆铭已经下令第二批从缅甸增援的6个步兵师到达青岛之后,空运到北线战场,这样一来,专门用于防御的部队就超过2万人。
美军方面,也出动了一个空军师和三个运输大队进行协助,美军的8艘航母也出现在了渤海湾附近,协助防御。
美国人工业强大这时得到了完美体现,就拿空中运输来说,他们就担任了8的运输任务,美军每天出动的护航战斗机就超过三百架。
源源不断的物资运到了北线战场,其中,光自行火炮,就运了上千门过来,整个防线越来越坚固。
这些天,苏联的空军多次出现在这边上空,王大牛知道他们的来意,并下令空军起飞进行威慑,正是因为这里部队越来越多,防线不断加固和扩大,反而变得更加的安全。
蔡廷锴被调到北线,专门担任防御任务,王大牛则被解放出来,专门针对日军。
第一步的行动,被称为切割行动,日军要塞是连成一片的,王大牛等人首先做的,就是把这些日军给分割成几个部分,切断他们之间的联系。
要塞再坚固,也是有弱点的,在强大的炮火面前,除非日军躲进防空洞里,外面的工事还是可以被摧毁。
这天,天气良好,第一师为主力的攻击部队,开始对日军东宁要塞的外围阵地开始了进攻,第一战选择日军最强之处,王大牛等人也是有过多番考虑的。
日军不是这里最坚固最难攻克吗?他们就拿这里下手,先把日军的这个神话给打破掉。
这时日军也发现了对方的攻击目标,这里两个日军师团和一万多伪军,全部进入了要塞,那些日本侨民很多也逃到要塞内部。
首先选择的突破口,是位于东宁要塞三岔口一段,这里日军修建了很多碉堡和暗堡,山上基本上都是日军的碉堡群,只有进入这里,就会遭到日军来自于高处密集的火力攻击。
第一师在这里布置了长达2多里的攻击线,这些攻击线不是为了突进日军防线,而更多的是为了阻击日军。
上午9点,上千门火炮在这长达十多里的山脚下同时朝日军碉堡群开炮,高空的侦查机就能看见,日军的一个个碉堡被炮火摧毁,那些半露出来的日军暗堡,也没有逃脱过这些炮火的洗礼。
为了打开一道缺口,空军一师的轰炸机群开始发威,混合着凝固汽油弹等燃烧类炮弹,把这一片山谷都烧成了白地。
躲藏在这里的日军吓得四散而逃,等他们冲到山下,遭到了早就埋伏在这里的步兵们无情的阻击。
第二天,地面部队开始了行动,空中大量的飞机掩护这些地面部队进入日军要塞区,大火让这里的日军全部被烧死在山洞里,进攻部队没有受到多少阻拦,就占领了这一带的日军要塞群。
但是再往前进,第一师马上遭到了残余日军的顽强阻击,增援来的日军,也经过地下通道赶到了这里。
一个旅团的日军,还进行了反突击,双方在这一片狭小的地方展开了激战,在空中和地面强大的炮火增援下,日军迅速被击退,但是进攻部队也没有办法再前进,这一段短短的距离,他们就伤亡了上千人。
听到这个情况的王大牛果断下令停止攻击,就地建立防线,并开始把山下的那些火箭炮等运了上来,空中侦察部队也开始记录和观察日军的暗堡位置和火力点所在。
经过一天的准备,在第三天,第一师继续向日军发起猛攻,那些被空军标记的位置,都在第一时间被摧毁和炸塌,当天,这一段要塞被占领大半。
日军的第二批援军在晚上到来,双方还展开了夜战,同样,日军没有讨到多少好处,丢下了上千具尸体撤回了要塞里面。
这时日军的指挥官们不断的在抱怨着,如此强大的要塞堡垒竟然这么容易被对方突破,而日军根本没有办法做出反击,他们的抱怨是本土把这里的飞机全部调去了本土。
说起来日本真是个奇怪的民族,就拿他们的陆海军之争来说,连天皇都没有办法去协调,从被占领的荷属东印度开采石油的问题上,双方的争斗时间也长到了荒唐的程度。
海军由于对石油的需求极为迫切,不得不从这里进行了大量的开采。陆军由于步兵占了绝大部分,所以它的石油主要是用于航空兵,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需求了,但是,陆军实际上早已垄断了日本的石油资源。
这种不平衡来自于一种奇怪的安排方式:被占领地区的石油资源的分割情况是由最先占领该地区的军种决定的。
在这点上,最早还是陆军提出的,这和九一八事变就有很大的关系,日本占领东北,得到了大量的资源,陆军自然占有明显的优势。
当时,日军占领婆罗洲时,因为掌握着最主要的油田,还握有6座大型的炼油厂,加上陆军拥有了前荷兰属地中85的石油资源,这样海军能得到的就所剩无几,它手中掌握的只有婆罗洲的两个港口。
为了满足自己远远超过陆军的石油需求,海军不得不采取了类似于敲诈的手段,它威胁说,如果陆军不分给它更多的石油,它就要扣留发往日本的所有油轮。
虽然,因此成立了一个陆-海军石油委员会来解决分歧,但实际上争斗更加剧烈了。对于委员会所下达的石油分配命令,通常双方都置之不理。
同时,海军在海战中的失败,和其长期的石油短缺也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在1944年6月的马里亚纳群岛航母大空战中,有一个日本舰队其实就在附近,但苦于燃料不足而无法参加战斗。
由于不会受到来自海面舰船的攻击,美国航母发动了“电击行动”,随心所欲地遣出和召回作战飞机,日本空中力量在这种打压下永远都无法恢复元气。
后来,在莱特湾战役中,从本土紧急赶来赴援的战列舰“伊势号”和“日向号”最终还是晚了一步,原因还是燃料不足。
尽管海军掌握着油轮的垄断权,但陆军建起了自己的造船厂,而且它对商业船运也颇有涉足。
实际上,早在战争开始时,陆军手中掌握的船舶的总吨位就已达到了21万吨,而同时民用的“航运控制协会”的船舶总吨位是17万吨,日本海军的总吨位则仅有15万吨。
而在实际操作中,两军之间也决不进行任何合作的努力。陆军的航运总部在宇品,海军的航运办公室则在横须贺,他们从未交换过关于船只启航、路线、装载情况以及到港时间等任何信息,甚至连发现了敌方的潜水艇这样的事也互不通知。
日本在二战中未能研制出一种高效的雷达,这在部分上也要归咎于两军之间的争斗。
美国的雷达专家们在一份战后的报告中指出:“日本的军事首脑们必须受到严厉的批评,他们使陆军和海军的研究开发以及生产工作一直处于完全隔离的状态。”
日本缺乏拥有足够技能来从事雷达研究的科学家,无法展开工作。然而他们竟然还坚持在两军中进行各自为政的秘密研究,企图用不到一半人来完成全部的任务,这种事倍功半的方式真是愚蠢到了极点。
就像现在,关东军指挥部里那些指挥官们,心里都很气愤,本来,在东北的日军飞机数量是有近2架的,但是因为多方面的原因,现在变成完全丧失了制空权,他们认为失败,是该死的的海军带来的。
第一集团军现在慢慢摸清了日军这些要塞的结构和他们的火力配置,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攻击越来越顺利,进攻部队能顺利的避开日军那些强大的火力点,或者在第一时间内摧毁这些威胁。东段要塞用了6天就被全部摧毁和占领,关东军司令部听到这个消息时如末日来临,他们最为依赖的要塞,竟然这么容易被攻破,是他们不敢想象的,这种打击对整个关东军的士气,都非常的严重。日军大本营听到这个消息,有人建议,是不是主动放弃东北,全部撤到朝鲜去,这样一来还能保证这几十万大军的安全。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远东野望1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