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第九十章 慈爱冥想
天力灵示:慈爱是肥沃的土壤,由此才能孕育完整的灵**。有爱心做背景,我们的意图、经历都更容易开放、流动。虽然慈爱可以在许多情形下自然生起,但也可以被培养。
以下的禅修练习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它重复的的句子、意象和感受,引发对自己和他人的慈爱及善意。你可以试试是否有用。最好找个安静的地方,每天复诵一到两次,每次十五或二十分钟,持续几个月,一开始这种禅修可能令人觉得机械化笨拙,甚至引发相反的特质,感觉暴躁或愤怒。发生这种情形时,特别需要对自已更有耐心和宽容,以友善和宽容的精神接纳生起的一切。当时候到了,即使面对内在的困难,也会培养出慈爱。
慈心观练习
以舒服的姿势坐下,让身体放松、静止,尽可能让心灵安静下来,把计划和占据内心的事放下,开始在内心直接对自己复诵下列句子。你必须从自己开始,因为不爱自己,就不可能去爱别人。
愿我充满慈爱
愿我安好
愿我安详自在
愿我快乐
念这些句子时,也可以运用佛教的意象:把自己观想成年轻可爱的小孩,或观想现在的自己正被一颗慈爱的心拥抱。让感受从字句中生起,可以自行调整文句和意象,找到完全适合自己的字句,能够打开自己的慈爱之心。然后一再重复这些句子,让这些感受渗透身体和心灵。
重复练习这种冥想数周,直到对自己产生慈爱的感觉。
慈爱传播你我。当你觉得已经准备好了,在同一个禅修时期,可以逐渐扩大慈心观的对象,将其他人带进来。在自己之外选一个恩人,某个真正关心你的人。在脑中想象他或她的样子,仔细复诵相同的句子。“愿他(她)充满慈爱”,以此类推。当你培养了对恩人的慈爱,再开始把你爱的其他人带进来,观想他们并复诵相同的句子。唤起对他们的慈爱感。
接下来,你可以逐渐把其他人带进来:朋友、社区成员、邻居、任何地方的人、动物、整个地球和一切众生。接着,你甚至可以尝试把生活中最难相处的人带进来,希望他们也充满慈爱和安详。练习一段时间后,会发展出一种稳定的慈爱感,你便能把许多人带进这十五或二十分钟的禅修中,从自身开始,扩及你的恩人、你所爱的人与一切众生。
然后,你可以学习在任何地方都能练习,在塞车时。在公车和飞机上,在候诊室及其他地方。当你在人群中静静练习慈心观时,将会立刻感受到与他们奇妙的联结,这就是慈爱的力量。它能使你的生活平静下来,并和自己的心联结。
“慈爱”是一种平静中崛起的力量。在其中,你会发觉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和善,你的生活也会因此而变得温暖、欢乐。
冥想是一种改变意识的形式,它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自我认识和良好状态。
冥想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两个协调:身与心的协调,左脑与右脑的协调。如果用一句话来解释冥想,那么冥想就是和自己在一起。
我们在大多数清醒的时候,都是和别人在一起。简单的来说,就是利用自我催眠的方法,达到协调的目的。例如和同事、客户、亲人在一起,或者是和电视剧、文艺作品里面那些虚幻的人物在一起,我们很少和自己在一起。?但是只有和自己在一起,我们才能获得我们所需要的力量。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归根结底,我们要靠自己打拼,而别人的帮助,虽然很重要。但那不是决定性的。所以,和自己在一起,意义非常重大。
在所有的瑜伽冥想体系中,没有哪一种比得上瑜伽语音冥想的功效那么直接、久经时间考验或广为人们使用。如前所述,瑜伽语音冥想可以和提升生命之气的功法一起配合着练中,也可以中身单项地练习。
瑜伽语音冥想又称曼特拉(ra)冥想。梵语词“曼特拉”可以分为两部分,即“曼”(?man)和“特拉”(?tra)。“曼”的意思是“心灵”。“特拉”的意思是“引开去”。因此,“曼特拉”的意思是能把人的心灵从其种种世俗的思想、忧虑、欲念、精神负担等等引离开去的一组特殊语音。一个人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他的瑜伽语音上,就能逐渐超越愚昧无知和**等品质,而处身在善良品质的高度上。从这一步,瑜伽冥想更往深处发展,逐渐演变为完美的禅,而最终地进入入定状态。
试图凭借注意力使心灵保持专注在某一对象事物上,是违反心灵的能力的。这样做是困难而徒然的。这实际上也是违反瑜伽冥想术的原则的。在瑜伽冥想术中,人要轻柔地设法把他的心灵集中在某一对象事物上,如果心灵要离开这事物,他就设法逮住它,把它带回来。但这是做得极为柔和的。
瑜伽语音冥想练习极为简便易行。没有什么硬性的严格的规定。有时候是心与口同时反复诵念,有时候只是默念而已。出声念诵时,有时是低声悄语似地反复念,有时用普通语音响度念,有时又是用有节奏的歌唱方式来诵念。有时诵念与呼吸保持同步节奏,有时又不必如此。有时是坐着念,有时站着念,有时走着念,等等。练习者双眼有时是闭合的,有时是部分地闭合的,有时是完全张开的。
冥想不仅仅能对你的精神和身体有帮助,近日美国心理学家还发现它可以增强同情心。
近日,东北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发现,冥想可以增强一个人的同情心,更喜欢帮助他人。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测试了参与者进行了八周的冥想训练后进行测试,看看他们是否会更愿意帮助某人,研究发现。冥想训练后的人更具有同情心与助人心理。他们让一个使用拐杖的残疾人艰难的向候车室走去,发现冥想训练后的人只有百分之十五的人没有帮助残疾人,而没有进行训练时,有百分之五十的人没有去帮助残疾人。
研究人员戴维德斯迪诺。东北大学的心理学家,在一份声明中说:“这一发现真正令人惊讶,冥想居然可以让人增强同情人与帮人心理,让他们愿意更好的帮助他人。”
最近,在人类神经科学前沿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情绪的脑加工可以让冥想的效果发生,即使你不进行冥想。
因为他们发现,杏仁核的情绪刺激的反应可以改变冥想。
冥想,是人们普遍感兴趣的主题。所有传统的灵性探索者,为了宁静、和平和幸福都以某种方式实践冥想。因古老而受仰的冥想教导。就像体现在瑜伽和吠檀多中的那样,充当了全界灵性探索者的灵感之源。
在印度教众多冥想传统中,瑜伽传和吠檀多传统普遍被视为两个主流的教导。瑜伽和吠檀多都力争达到同样的目标,它们的区别在于抵达目标的方法。瑜伽和吠檀多有四个普遍的原则,即:个体灵魂的神性、生存的统一性、终极实在的单一性和诸宗教的和谐。
灵魂的神性自由和自我实现是不可动摇的灵性基础。生存的统一性是所有伦?理美德的基础。自爱是一个人行动的主要原因。也是爱他人的理由。但是,瑜伽和吠檀多提醒我们,一个人的真我,是所有的自我。尽管终极实在是单一性的,但是名字、形式和描述它的特征却各不相同。人试图以名字来命名无名者、将形式归属于无形者,但这些都是脆弱的尝试。终极实在的单一性教导我们应忠诚于自己的理想,但对其他人的理想也应予以积极的尊重。
宗教根本上都是相同的。差异中的统一是生活的法则。对于宗教问题也一样。不同的灵性探索者追随不同的道理,他们都试图达到同样的目标。瑜伽和吠檀多中的冥想方法并不迎合任何形式的感情主义,它们是精确的、科学的和心理学的。它们并不探究探索者的梦或异象(这些梦或异象是个人的、私人性的)?,而是通过他或她的性格的转化来衡量冥想的成败。跟随这些冥想法,许多人已经直接理解了真理、获得了生命的圆满。瑜伽和吠檀多的这些传统、方法和教导已经经受了时间的检验,它们就和过去一样充满活力。
冥想者首先要探寻生活中的失序。或者说是探寻秩序何在。人必须先解决自己的问题,诸如他自己的思想、感觉、焦虑、罪行、悲伤——必须把这些理清楚,才有可能真正静下心来,去冥想。如果你的生活一团乱,又如何能够静心呢?
学习永无止境。我们一直在苦苦追求外部的知识,却绝少时间去关照自己的内心。如果我们记得去观察自己,感受自己的感受,明了自己的行为,我们真的可以成为老师,自己的最好的老师。除了你自己以外,没有人能够真正对你进行指导,影响你的思考,行为,面对世界的态度。
“观察,不是修正”,当你在观察自己的时候,不能心里想着所谓的对错。纯粹的观察才能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这个世界的一个人。甚至,你可以想象你要观察这世上的一个人,然后你走入了他的内心,去观察他最细致入微的想法;没错,此时的你是一个观察者,在离你的观察对象最近的地方。
另外,真实地面对内心的各种感受。我们只是在观察,如果有什么看上去不甚和谐的内容,请记得,它既然存在,必有其存在的理由。去观察,而不是回避。如果你通过观察学习到它存在的理由,那么,恭喜,你无疑是收获了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