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日本的困境
舆论掀起,发酵,壮大,这样一个连贯的过程在南洋联邦的精心策划下顺利而成功地完成。
关于日本战争罪行的披露一直是南洋联邦在进行的工作,南洋联邦的民众对日本一直是处于不满和仇恨的状态。而且,南洋联邦并不是只满足于国内,在国外也以资助研究等名义联系了一批代言人。现在,就如同集结号吹响,在全世界几乎都掀起了反日的风暴。
甚至,美国国内的舆论也开始对日本战后反思提出了意见,认为“美国对日占领后所实行的民主改造是不彻底的,毫无疑问,美国有足够的力量对日本施加影响,但美国并没有利用对日本的主宰地位,使日本对历史进行应有的、有利于地区和平的反思,对因侵略战争给亚洲周边和其他国家造成的伤害进行深刻的反省。”
《华盛顿邮报》发表评论:“从在坤甸对日和会第二阶段会议上可以看到,日本在国际社会除了美国没有同情者,整个亚洲都对日本充满了憎恶,而这个被所有亚洲国家厌弃的国家却有唯一的朋友——美国,我们对此不知道是感到荣幸,还是感到耻辱。”
《纽约时报》适时刊登了驻日记者的文章,这位美国记者在考察了靖国神社后,吃惊地发现:按照靖国神社的历史逻辑,日本侵略亚洲各国并偷袭珍珠港纯属“迫不得已”,是为了从西方殖民者手里“解放亚洲”。仿佛战犯不是东条英机,倒成了罗斯福!他对这种曲解历史的观点感到“非常令人不安”。
美国民众一直对政府提供的信息深信不疑,此时却发现对日本历史置之不理,自己的利益也将受到伤害和威胁。现在,民众开始纷纷指责美国对日本的庇护和袒护,批责日本的国家诚信,同时也开始更加深刻的认识日本战后反思的不彻底性意味着什么。
而美国一些政要和主流媒体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开始对日本历史认识问题采取批评、干预和敦促日本改变错误的态度。并向政府进言,认为“美国不愿在日本历史问题上全面、明确地说明基本立场,这种态度不仅不利于日本的历史反思,也不利于亚洲国家对日本的态度改善,对于维护和发展美国的地区和全球利益并无多大益处。”
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则如雷霆万钧,如水银泻地,黄大总统的风格在这场舆论风潮中显露无遗。
白宫内,杜鲁门总统面对着国务卿艾奇逊苦笑不已,摇头道:“事情有些出乎我们的预料啊,而黄大总统刚刚与我通过电报,重申他对我们扶持日本经济自立没有意见,但也希望我们不要因为太过偏袒一个小小的日本而伤害亚洲人民的感情,影响亚洲国家对美国的好感。”
艾奇逊推了推眼镜,思索着说道:“二战时戴高乐在英国,虽然要仰人鼻息,但时不时总要与英国人搞些摩擦,以向法国人证明,他不是英国人的附庸,南洋联邦与此很相似。”
杜鲁门总统点了点头,说道:“我也有同感,南洋联邦或许是害怕日本崛起会危害到他们的利益。从总体上看,黄大总统对美国的态度还是友善的,特别是印度支那问题,据中情局传回来的消息,他们对印度支那战争的准备是认真而务实的,并提出了相当多的建设性的意见。这就让我们很难办。”
艾奇逊沉吟了一下,说道:“对于日本的情况,我们可能要重新作出估计和评价,显然麦克阿瑟及他的幕僚夸大了那里的乐观形势。对于舆论和民意,我们也总要作出些回应。南洋联邦和亚洲其他国家打压日本,对我们未必没有好处,就象报纸上所说,美国现在是日本唯一的朋友,他们会更紧密地靠拢过来。赔偿吗,我们不妨放宽一些,对亚洲各国作出友善的姿态。道歉,也应该没有问题,趁机解决日本国内一些令我们感到不安的因素。明年是关键时期,现在我们要谨慎小心一些。”
明年是总统大选,没有朝鲜战争的泥潭,没有解除麦克阿瑟职务的民众反对,杜鲁门对连任还抱有希望。尽管美国国会通过了《第22号修正案》,防止总统寻求第三届任期(若该总统曾有一次为期多于两年的任期,该总统日后只可有多一届任期),但杜鲁门总统却不在此限。
“好事能变成坏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就看你如何施展。”杜鲁门总统笑着引用了黄历的一句话,“就象印度支那,法国人越来越成为解决问题的障碍,我们可不要犯那样的错误。日本,晚崛起几年,或许也是件好事。”
……
日本政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原来最大的支持是美国,但现在态度却变得暖昧起来,扶持日本经济发展的措施减缓甚至是停顿下来。日本人无奈地发现,在日本周边已经形成了一个能够影响到美国对日本政策的国家或者是联盟。
此时的日本虽然自四九年在“道奇路线”的指导下,开始了经济复兴之路。但开辟恢复“自由经济”的道路是以牺牲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为代价的,至四九年八月,因资本家不支付工人工资的事件已发生一千四百多起,总计金额达七亿四千万日元。日本劳动人民不满情绪日益增涨,而且实行这种措施,几乎是完全靠美国的援助,才能满足粮食和燃料等生活必需品以及煤炭、石油等生产原料的供应。如果美国撒手不管,亚洲国家的抵制和禁运,就将使大批的日本人因冻饿而死。
包括首相吉田茂等日本高官对第二阶段和会的艰难是完全出乎意料的,他们没有想到南洋联邦竟然能让美国对日政策作出适当的调整,更没有想到南洋联邦会准备得如此充分,态度如此强硬。而日本想要复兴,就必须要与东南亚各国建立经济联系,既利用这一地区的资源,又使之成为日本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