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们得到了糖果,欢笑嬉闹着离去,他们专程来领糖果,果然如小伙伴说的那样能领得到。灰勉从齐仲斌衣衫后领处探头,对于这儿歌也有些在意。

“齐小子,跟上去问问?”

“嗯!”

齐仲斌本就有此意,自然不会直接离去,而是跟上了那些孩童。

那些孩童一边闹腾一边唱着儿歌,随后进入一条巷子,然后全都在巷子中坐下,开始拆油纸糖衣,带着期待品味糖果。

这种糖果其实主要就是麦芽糖,都是大块糖上用铲刀铲下来的,店家将油纸撕成小块,裹起来方便孩子带走。

“哈哈哈,我这个好大!”“哎呀,我的比你小!”

“我的都碎了”“好甜!”

“哈哈哈哈.”

孩子们得到糖果都不舍得一下子吃掉,一点点舔着油纸上的碎末。

好笑的是明明都是啃一小点一小点的吃,却总是想要保持糖的大块完整性。

这时候齐仲斌也走入了巷子,手中多了一把山楂,而山楂的来源自然是灰勉。

齐仲斌凑近笑着问了一句。

“你们这些小娃娃倒是唱得朗朗上口,这歌谣是从何处学的呀?”

那些小孩童纷纷看向齐仲斌,见到是个慈眉目善的老爷爷,便有开朗一些的孩童回答道。

“和别人学的啊,我们都会呢!”“对啊,都会呢!”

“哦!学了多久了?”

“忘了.”“反正早就会了!”

齐仲斌问不出个所以然来,便也不再多问,这些孩子也不知道什么事,只是觉得谭记发糖就唱这儿歌还是好事呢。

别说是小孩了,寻常百姓其实也并没有觉得如何不妥,哪怕也懂得财不外露的道理,但是谭大官人可是天上的人物,和升斗小民怎么能一样的,这自然是夸赞。

这么想着,齐仲斌还是摊开了手。

“来,这是山上得来的山楂,一人两个,吃山楂配着糖,就和吃糖葫芦一样呢。”

“哇!”“哦太好了!”“谢谢老爷爷!”

孩子们聚过来,一阵抢闹,不过最终倒也还是一人两个,只是有人抢到的比较大,有人的比较小。

这似乎只是进入京城的一个小插曲,不过齐仲斌和灰勉却都留上心了。

毕竟谭元裳可算不上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人物了。

自庸明宗时代起,甚至庸明宗太子时期开始,谭元裳虽然没有当官,但即便是对于整个大庸朝而言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大助力。

都不用细数什么赈灾劳军,光是谭氏在商界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海陆开辟商道的功绩都不小了。

也不清楚谭元裳本人知不知道儿歌的事情。

齐仲斌出了巷子之后就掐算了一下,奇怪的是以那儿歌起卦,对谭元裳自然是不利,但以谭元裳三个字起卦,却又给齐仲斌一种十分稳固的感觉。

这实在难言什么明显的吉凶,只不过齐仲斌毕竟对谭元裳的了解比较少,条件并不充分,或许得看一眼本人能见其气数才行。

不过虽然对于谭元裳命数变化算不清,却也知道他此刻并不在承天府。

“走吧齐小子,咱们去找个地方吃东西!你身上总共还有多少银子?”

“三两多一些吧。”

“哈哈哈,不少啊,走走走,去找个好一点的地方!”

在灰勉怂恿下,齐仲斌便也奢侈一回,而京城最不缺的就是上档次的酒楼饭馆,至于菜品丰富程度和味道嘛,想要在京城能做得下去,自然也是需要两把刷子的。——大庸如今不仅有威名,也有文德仁厚之名,可以说是让外邦既敬又畏也仰慕的地方。

谭元裳出去行商,不论是去南邦还是往西域,亦或是北方草原,甚至是东北晏方之地,所过之处无人不是对他恭恭敬敬,甚至有一国之君王要与其同坐,而他也颇有处世之道,从来不会倨傲,做事也向来得体。

可以说大庸虽有武力,但礼仪文邦的名头少不了谭元裳的功劳。

当然,第一批开辟商道的机遇,自然也是让谭氏赚得盆满钵满,毕竟论及赚钱,整个大庸,甚至是是周边各国都算上,只怕没有人是谭元裳的对手。

岭东,登州城,仁济堂,此刻谭元裳的身影出现在了这里。

如今快要到古稀之年的谭元裳依旧精神抖擞,头顶还有较多的黑发,也不是一个经常会待在家的人,几年前谭元裳还亲自去过西域最远处。

常在外面走是真,对身体的保养也是绝对到位,即便是此时的谭元裳,若非近处细瞧,远远一看也依旧好似不太似个老人。

身边只两个人的谭元裳来到医馆门前的大街上,抬头看了看。

“仁济堂!”

再看向堂内,里面的人还不少,有的买药有的看病,得有十几人。

船队经过大通河,在登州港暂时停歇,谭元裳便借机来城里了,其实先前他都已经去过一趟月州了。

这医馆的名气在登州自然是有的,但是出了登州却名声不显,毕竟各类医馆药铺太多了,很多名字也比较雷同,但是医馆中的一位大夫,却有很大名头。

甚至可以说如今大庸上下就没有多少医者不知道他的名字的,甚至是外邦仰慕大庸文化和医学的人也知道他,那便是胡匡明。

《奇疫论》一书可谓是既有自身体悟的独到之处,是古来集瘟疫治疗的大成之作,不但涉及医学也涉及管控,为学医者必看书录之一。

书中将史上一些有关瘟疫的医学记述也收录其中,更是有岭东大疫的宝贵经验,随着胡匡明经验和医术的不断增强,其后又出诸多补充版本,也将其他一些疫症加入。

所以胡匡明在天下医者心中地位颇高。

谭元裳进入堂内,如他这般气质和衣着的人,当然是立刻吸引了大多数人的注意,一名小伙计马上上前询问道。

“几位客官要抓药还是看病?”旁边人正想说话,谭元裳抬手阻拦,向着柜台后的人拱手行礼。

“这位小先生,在下姓谭,求见胡老先生,不知他在否?”

小伙计微微皱眉。

“想见胡大夫的人每天不得有个百十来个啊,他来的时候自然能见着了。”

不过柜台后的一个老人却心头一动,替人称药的间隙就多看了来者几眼,在那边询问了一句。

“可是承天府谭氏的那个谭?”

谭元裳看向他点了点头。

“正是!”

一听到这,老人脸上立刻换了颜色,也带出几分笑容,甚至堂中很多人也都再次侧目,有人更是面露惊色忍不住出声。

“谭记商号的人?”“谭家人?”

“那年送来救命船队的那家吧?”

谭元裳笑而不语,这也是他喜欢岭东的一点,岭东人不忘本,也或许是那年大灾印象实在深刻,将整个岭东就凝聚一心。

即便是在大庸军中,岭东兵也往往是最具战斗力的一批,深受招募处和各路军中将领的喜爱。

“原来是谭氏族人,可是生了什么病?”

柜台后的老人和颜悦色。

“我倒也没什么病症,只是想要拜会一下胡老先生,同他聊一聊。”

老人点点头。

“阿翔,坐台抓药。”

说着,老人就从柜台处出来。

“请,我带伱去见师父!”

“哦,有劳了!”

谭元裳再行了一礼,随着老人进入内堂,其实根本不远,也就在仁济堂后面,只不过是买下了后方几户连成一片。

经过了两个院子,谭元裳就见到了胡匡明,他正摆开架势,在那打着一套缓慢养生拳法。

一见到谭元裳过来,胡匡明皱眉看了几眼,记忆上涌,隐约升起几分熟悉感,却想不起来这人是谁,只是这不凡气度,应该不是常人。

“师父,这位是京师承天府谭家的人,特地来拜访您的,哦对了,您叫.”

谭元裳笑着上前一步,恭敬拱手行礼。

“谭元裳,见过胡老先生!”

“谭公!”“谭公?”

胡匡明和弟子一个恍然,一个惊愕。

“人老了记性不好,老夫就说觉得眼熟,原来是谭公亲至,快,泡一壶好茶来!”

“唉!”

那老人匆匆走了,不过几步一回头,看了好几眼,这是谭元裳本人?看着也太不显老了!

要知道谭元裳实际上应该是比师父胡匡明年纪还大的呀!

胡匡明亲自去屋中搬椅子凳子,谭元裳也去帮忙,随后便在屋前坐了下来,很快茶水也到了,还配上了一些茶点。

聊天免不了谈及当年岭东大灾的事情,到差不多了,谭元裳才提及真正来意。

“胡老先生,谭某希望您这次能随我一同回京!”

胡匡明皱起眉头。

“谭公,若是你家中有人生病,胡匡明力所能及自当施救,若是你要我和你回去当你家中私医,恕老夫不能答应啊。”

谭元裳摇了摇头。

“自然不是,谭某是希望老先生同我回京,替当今皇上看一看病”

谭元裳语出惊人,不但是胡匡明,就连他身边跟随的两个人也心头一跳,而谭元裳也继续说了下去。

“我是看着皇上长大的,去我那的时候也是他难得轻松的时候,登基之后皇上压力也是奇大,二十年来不敢懈怠分毫,其实吧.如今的大庸不是当年先帝登基时候的困境,他没必要这么累去年太后逝世后,皇上身子似乎就不太对劲了”

说着谭元裳叹了口气。

“皇上的性子我最了解不过了,先帝在世的时候怕他仁弱,实则和先帝是一样的脾气,而他比先帝更在意旁人眼光,容易强撑.”

这种话也就是谭元裳等极少数人能说,太后死后就更少了,轻描淡写的语气也足见谭家的地位。

“宫中那群庸医,谭某信不太过,要请便请最好的医者,所以便来请您了!”

谭元裳对当年的事也算耿耿于怀了,当年那太医明明说替稳住了先帝的病,结果他才走先帝就驾崩了,虽然知道怪不得太医,他也不太信任太医院了。

胡匡明眉头紧锁。

“皇上?谭公可莫要开这种玩笑啊,而且若我去了,太医院的人如何自处啊?”

“嘿,若是请个名不见经传的自然不行,但您是胡匡明啊,比不过您也是人之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