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方法是为教学研究目的服务的。教研任务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一个研究课题的完成往往需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采取不同的教研方法。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经验总结法
(一)经验总结法的含义
教育经验是指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获得的有关教育活动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和情绪体验。教育教学经验是介于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的桥梁。
所谓经验总结法,就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其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人们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也就是将大量丰富而多彩的教育经验提升为教育理论的方法。
作为第一线的教育教学工作者,经过了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总是或多或少的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对自己的教育教学问题有独到的认识和体会。如果有意识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那么,每个教师都可以成为研究者,通过对自身教育经验的分析思考、总结概括,能够促进业务水平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自我提高过程,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经验总结法的类型
经验总结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总结的范围可以分为个人经验总结和集体经验总结;根据总结的对象可以分为自身经验总结和他人经验总结;根据总结的内容可以分为专题性经验总结和综合性经验总结;从教育经验的科学水平来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具体经验总结、一般经验总结和科学经验总结等。
1.具体经验总结
具体经验总结,又可称为实践性总结。它是以具体实践事实为基础,总结一次教育或教学活动的经验。具体经验总结和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相关,简便易行,而且内容往往比较生动,易于教师进行模仿和学习。
具体经验总结的写法通常是“教育活动过程+效果+体会”,“教育活动过程”要记述活动的目的、内容、活动经过、师生参与情况等;“效果”要记述这次活动后的收获,以及是否达到顶定的目标等;“体会”则是对此次活动的认识,即具体经验所在。
2.一般经验总结
一般经验总结是在具体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经过较长时间的总结,把对某一具体的教育事实的研究扩大到对某类教育现象的研究,从中概括出经验的一般形式。这种经验具有更大的普遍性,是进行科学经验总结的基础。例如,成都师范附属小学的赵笑梅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四个基本策略:第一,科学的组织结构是小组合作的前提;第二,学生的独立学习是小组合作的基础;第三,选准内容和时机是小组合作的关键;第四,教师善于调控是小组合作的保证。以上内容就是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一般经验总结。
3.科学经验总结
科学经验总结是经验总结的最高层次。它是在一般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逻辑的分析,揭示经验的实质,通过科学理性的总结,把各种教育经验上升为教育理论。如南通一师附小特级教师李吉林的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等,就是科学理性的经验总结。
(三)经验总结法的实施步骤
1.确定总结对象
根据经验总结的目的任务,从实际出发,认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学校或个人。一般来说,经验总结应以突出贡献为前提来确定研究对象,或者选择那些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有研究价值的、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课题,例如,素质教育问题、课程建设问题等。
2.制订总结计划
总结计划是总结经验过程的构想。它包括经验总结的目的、任务和基本要求,组织和人员安排,总结实施过程的程序,对象的确定,经验的验证及经费支出等。尤其是针对不同的总结对象,要选择最佳的研究方法。
3.搜集事实资料
经验总结是建立在全面、充分、可靠的大量教学事实之上的。正如巴甫洛夫曾经说过的:“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没有它,你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起飞;没有事实,你的理论就是一纸空谈。”
教学事实资料包括两大类:一是反映前后变化的资料,二是促成这些变化的资料。说搜集的材料可以是书面的材料,比如教师的教案、学生的作业等;可以是教育教学现场的观察材料,比如听课记录、教学视频以及可否的教学反思与评价;也可以是研究者的调查材料。
在进行原始材料积累和记录的时候,要遵循客观性原则,力求做到真实、准确、实事求是。对经验所带来的效果不要随意夸大,对实施的方法和手段不要随意更改。
4.整理分析资料
搜集资料只是一种手段,在进行经验总结时,必须在充分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整理并进行思维加工,使资料条理化、系统化,以形成能说明问题的材料整体。整理分析资料包括核实资料、筛选资料和提炼升华资料。
根据经验总结的目的,首先需要对资料的可靠性进行核实,要做到去伪存真,删繁就简。所有与经验相关的事实,并不是都可以深刻地说明问题的。因此,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反复筛选,做到去粗存精、删掉无关紧要的材料;做到去伪存真,真正保留那些能够反映事实真相的材料;做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把零散的事实资料有机地联系起来。经过筛选的资料,应当具有新颖性、必要性、充分性。教育经验事实的提炼,是根据经验总结的目的要求,从教育经验事实出发,依据教育基本理论,对事物或现象做出科学的概括和界定,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从局部经验中发掘其普遍意义,使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并聚焦出经验的主题。
5.组织论证
经过之前的几个步骤,就可以写出初步经验总结的草稿。接着,就应以经验总结者为主体,邀请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教育专家、教育理论工作者、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召开总结经验论证会议。通过论证,考察经验总结是不是符合科学认识的逻辑性,是不是反映了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指出它存在的局限性,以便进一步修正与完善。
6.撰写总结报告
经验总结报告是经验总结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最后的成果呈现,应该在初步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充分吸收论证过程中的意见与建议,对研究结果再次进行深入思考,并写出书面总结报告。经验总结报告可以呈报上级部门审核,也可以印发给有关单位或个人,还可以向专业报纸、杂志推荐发表,以获取教育经验总结的社会效益。
二、观察法
(一)观察法的含义
观察法是“指利用感官的通道以及必要的辅助设备,对自然状态下的教育现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以获得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1]。它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一种基本的研究方法,同时也是一种科学实践。观察法有以下主要特征。
1.目的性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有观察问题的确定、有观察对象的选择、有观察计划的设计,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研究活动,而不是盲目的简单反射式感觉。
2.客观性
观察者所获得的资料要能够如实地反映客观事实。观察者利用自然场合,比如语文课、语文实践活动,对观察对象不进行任何干扰和控制,考察到观察对象在自然状态下真实的、典型的一般学习行为表现。
3.能动性
在观察过程中,观察者可以根据研究的需要,对观察的诸多因素做出能动的安排与调整,比如实践、地点、过程顺序等。也可以根据研究情况的发展与变化,做出适当的修正。
(二)观察法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观察法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
根据对观察对象的直接程度,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直接观察法是指对所发生的事或人的行为的直接观察和记录。比如要研究语文课堂上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就可以深入课堂,观察并统计教师提问的次数以及学生举手的次数。直接观察能够获得对事物直观的、整体的认识。
间接观察是指在观察过程中,仅凭观察者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是难以完整记录下复杂的教学行为活动的,加之观察结果容易受观察者个人的态度、观念和周边具体环境的影响,所以要借助于先进的记录工具,如录音、录像、照相等去扩展观察的深度和广度。
2.自然情境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
根据是否设置、控制观察情境,可分为自然情境观察和实验观察。
自然情境观察是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即研究者在对观察环境不加控制与改变的状态下进行的观察。它又可以进一步分为隐蔽观察和公开观察两种方式。前者被观察者并不知道自己被观察,而后者则是让被观察者看到观察人员,并且知道自己正在被观察。两种方法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实验观察是指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中进行的观察被试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表现。在实施过程中,研究者必须对影响观察对象行为表现的具体因素加以严格控制,然后观察并记录这种控制对观察对象的影响,从而确定控制因素与被观察者行为表现之间的关系。
3.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
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观察对象的活动,可以将观察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参与观察是指观察者直接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作为其中一员,并进行观察,从而系统地搜集资料的方法,比如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活动中,一边实施活动,一边进行观察,他既是活动的参与者,也是活动的观察者。参与观察根据参与的程度又可分为完全参与观察和不完全参与观察两种。
非参与观察是指观察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对观察对象进行的观察。非参与观察的优点是能够不受被观察者的影响,进行比较客观的观察。但是这种观察方法不容易深入了解到被观察者的内部情况。
4.结构性观察法和非结构性观察法
根据观察是否有统一设计的、有一定结构的观察内容和相应的要求,可以将观察分为结构性观察与非结构性观察。
结构性观察是指观察者根据事先设计好的提纲并严格按照规定的内容和计划所进行的可控性观察。它的特点是结构严谨,计划周密,观察过程标准化,能够获取大量显示的材料,便于定量分析。但采用这种方法观察缺乏弹性和灵活性。
非结构性观察正好相反,是观察者预先对观察的内容与计划没有严格的规定,而是依据观察现场的实际情况所进行的观察。它的特点是观察时弹性大,随意性大,可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观察的计划和内容。但是,其缺点是搜集的资料整理难度大,不容易进行定量分析。
(三)观察的具体方法
1.实况详录法
实况详录法指在一段时间内,连续地、尽可能详尽地记录被观察对象的所有的表现或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比如要对学生的行为特点进行研究,可以选用这种方法。
2.时间取样法
时间取样法是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的时段观察预先确定好的行为或表现,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把每一时间阶段中的行为看成一个样本。比如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的成就动机,可以选择每周一、三、五上午的第一节语文课,观察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的回答情况。
3.事件取样法
事件取样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观察某些特定行为或事件的完整过程而进行的研究方法。事件取样法不受时间间隔与时段规定的限制,只要所期待的事件一出现,便可记录。
4.日记描述法
日记描述法是对同一个或同一组儿童以日记的形式描述被观察者长期反复观察到的行为表现,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一般可分为综合日记法和主题日记法两种。这种方法适用于个案观察研究。
5.轶事记录法
轶事记录法是通过观察者把认为有价值的、反映儿童行为或心理的各种表现记录下来,进行研究的方法。轶事记录法要求在记录时应尽量做到及时、准确和具体,尽量在事件发生时及发生后及时地、如实地记录尽可能全面的情况。
除此以外,还有频率计数图示法和清单法。
(四)教育观察的一般步骤
1.明确观察目的
根据研究任务和观察对象确定观察目的,为了明确观察目的,应该做大略的调查和试探性观察。其目的不是为了进行资料的搜集,而是为了了解和掌握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以便正确地计划整个观察过程,避免研究者的主观随意性。
2.确定观察对象
确定观察对象通常包括两个环节:一是确定观察的总体范围,二是采用抽样的方法确定观察的个案对象。
3.选择观察方法
观察方法的种类很多,有效的观察方法能够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因此要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和研究的实际条件来选择观察的途径和方法。
4.制订观察计划
观察研究怎样进行,观察的程序是什么,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观察多长时间,间隔多长时间进行重复观察等问题在观察之前都要做出周密的计划和安排。
5.实施观察,进行观察记录
实施观察是教育观察研究的核心环节。在观察中,要尽可能严格按照观察计划实施观察,不轻易更换观察重点,改变观察范围。如果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原有计划不够妥当,或者观察对象有所变化,则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计划,以保证既定任务的顺利完成。在观察中还要注意辨别重要的与无关的因素,把精力放在重点内容与项目上,不为无关的、次要的因素浪费时间和精力,以提高观察的效率。
观察记录的方式主要是描述记录和取样记录。一般而言,描述记录能够保持行为、事件的真实面貌,适用于对个别对象的观察研究。较之描述记录,取样记录更具客观性,又节约时间,提高了观察的效率。
6.结果统计与分析
观察结束以后,要对观察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要仔细检查所有记录材料,看分类是否恰当,如有遗漏或错误要及时更正。如果所需材料尚不齐全,就要延长时间继续观察,直到获得足够的研究资料为止。
7.写出观察报告
观察报告中不仅要写清被视察对象的自然情况,还要写清观察过程出现的现象,包括观察现象所发生的背景以及观察资料的统计结果和经分析、推论得出的结论。结论可以是发现的规律,也可以是发现的问题。
三、调查法
(一)调查法的含义
教育调查法是指研究者在科学方法论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运用问卷、访谈、测量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搜集有关教育问题或教育现状的资料,从而获得关于教育现象等科学事实,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调查法具有自然性、间接性、灵活性和自主性等特点。调查法都是在自然常态的教育过程中搜集资料,调查对象处于自然的状态下。与直接观察不同,研究人员主要通过问卷、访谈等手段获取信息,其活动不受调查研究影响,保证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二)调查法的类型
1.根据调查对象的范围可分为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个案调查
普遍调查是根据研究课题需要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旨在获得所有研究对象的有关信息。普遍调查的范围可以是全国的,也可以是全市的,或全校的。调查结果具有普遍性,可作为重大决策或教育规划制定的依据。但是,由于调查范围广、对象多,所耗财力、物力较大,调查的代价也较高。
抽样调查是从调查总体中用科学的方法抽取一部分进行调查,旨在通过获得的样本信息推断总体情况的一种调查方法。取样调查的信度和效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抽取的样本的典型性、客观性和代表性。
典型调查是在对调查对象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有目的、有意识地从中选择一个或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的方法。
个案调查是对个别的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个案调查能够获得关于研究对象的深刻认识,但是研究结果的代表性会有缺乏。
2.根据调查研究的方式不同可分为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文献资料调查
问卷调查,是指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设计问卷,以书面形式向调查对象搜集资料,通过统计分析,揭示某种教育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调查方式。问卷调查具有简便易行、调查面广等特点。但是,影响调查结果科学性的因素是:问卷设计不合理;被调查者的回答真伪难辨;问卷不能保证100%回收。所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有时候很难深入了解现状以及形成现状的原因。
访谈调查,是指调查者通过谈话的方式,向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与问卷调查相比,访谈调查具有如下优点:第一,灵活性强。可以采取个别访谈,或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可以直接访谈研究对象,也可通过与访谈对象有关的个体间接了解研究对象的方式进行。在访谈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计划。第二,适用范围广。访谈调查适用于任何对象,尤其适用于文化层次比较低的对象,如儿童和文盲。第三,成功率高。出于对研究者的礼貌,被调查者往往愿意配合,同时,由于是面对面的调查,被调查者的回答往往真实可信。
文献资料调查是通过已有的文字、音像等资料间接了解研究对象的一种调查法。在一般情况下,文献资料调查法不单独使用,而是作为一种补充方法配合其他方法使用。
3.根据调查目的的不同可分为现状调查、比较调查、相关调查和预测调查
现状调查指对某一教育现状或某类教育对象的现在状况进行调查,其目的是了解教育的一般情况,探寻某类现象的基本特征,比如对小学生阅读兴趣的现状调查。
比较调查其目的是比较不同类型的教育对象、不同性质的教育现象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相关调查是为了判定教育现象或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进行的调查。
预测调查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某一特征或某一现象随时间的延续而发展变化的情况的调查,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比如,关于“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调查”。
(三)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
1.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的完备与否,影响到调查工作的展开和最后的研究效果。调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确定调查课题、选择调查对象、明确调查内容、选择调查手段、准备调查工具和制订调查方案。
2.开展调查,搜集资料
按照预定方案开展实地调查,搜集相关原始资料,这是教育调查研究的重要环节。它包括发放和回收调查表、调查问卷、测验量表,召开座谈会,访问调查对象等内容。收集调查材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尽量保证所收集到的材料的真实性,不能带有主观偏见和倾向性,应实事求是地收取材料,不能带着观点去找材料,也不能任意取舍材料。二是当多个调查人员通过座谈会或谈话等手段收集资料时,必须采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表格做调查记录,否则会影响材料的信度和效度。三是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手段或途径,从不同角度和侧面、不同层次和环境较广泛地收集材料。
3.整理分析资料
在教育教学调查中,直接采集到的材料被称为原始材料。原始材料往往是分散、片段、零乱的,因此,就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可以分为四步走,分别是检查、汇总、摘要和分析。在对材料进行统计分析之前,必须对材料的完整性、一致性、可靠性进行认真仔细的检查。然后把这些分散、片段、零乱的原始材料归类、综合或分组,进行汇总统计。同时,要摘录那些内容丰富、生动具体的原始材料,使资料分析不局限于几个抽象的数据。最后应该从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入手,对调查材料分析研究。
4.撰写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的撰写,是调查研究过程中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教育调查研究和作为其成果的调查报告,绝不是东拼西凑的罗列情况,而是一项实事求是的艰苦工作和创造性的劳动。调查报告的结构一般由导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四、实验法
(一)实验法的含义
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以一定的教育理论及其假设为指导,有目的地控制和操纵某些教育因素或教育条件,变革研究对象,以验证研究假设,探讨小学语文教学现象因果关系,揭示小学语文教学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法具有以下特点。
1.以科学的假设为前提
实验法与其他观察法、调查法等显著的区别是,实验法要求在实验开始前就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科学假设。实验假设是实验者在长期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对实验因素与教育效果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教育实验就是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科学根据的设想和假说,然后付诸实验的检验,从而得出结论,接受或拒绝假设。
2.实验过程被严格控制,排除无关因素
与观察法、调查法在自然状态下消极等待研究现象的出现不同的是,实验法是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人为设置某种情境,积极主动地促使某些现象、性质特征的出现。但是,在教育实验过程中,条件控制困难,干扰过多。所以,要控制除实验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如年龄、人数、智力、学习成绩、教师水平、教材、学生努力程度、教学时间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探求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教育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求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即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要得出两类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自变量和因变量向同一方向变化;二是先有自变量的变化,才有因变量的变化;三是要控制无关变量。
(二)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实验控制的严密程度,可分为真实验和准实验
真实验是对所有可能会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都做充分控制的实验。比如能随机分派被试,完全控制无关干扰因素,能系统地操作实验因素,从而使内外在效度都很高。
准实验是不能随机选择被试,不能完全控制无关变量的实验。由于教育实验的对象是人,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动物,研究者不可能严密控制他的思想和行为。教育实验主要采用自然实验法,因此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很难做到充分严密的控制。所以,教育实验绝大部分属于准实验。
2.根据实验的分组情况和实验因素的操作方式,可分为单组实验、等组实验和轮组实验
单组实验是指被实验者仅有一组,只能前后比较的一种实验形式。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实验形式,是以一人或一班学生为实验对象的,控制一种或几种实验因素,然后测量这些实验因素所产生的结果,以求出结论。例如,为了比较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的效果,可以在一个班级里先后采用两种方法教学,然后进行测试和比较,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等组实验是把被实验者分为人数相等、能力相等的两组或三组,其他条件如教师能力、教材内容、教学时间、教室环境等,也都应当相同。各种条件相等后,再给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因素,分别应用于这两组以上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再测量这两个实验因素所产生的结果,以求得结论。
轮组实验是被实验者有两组,而两组的人数和能力可以是相等的,也可以不是相等的。将两个实验的因素轮流在两组实验,然后比较其结果。
3.根据实验的自变量的多少,可分为单因素实验、双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单因素实验是指在实验过程中,仅施加一个自变量的实验。它的难度小,操作比较容易,多用于单科、单项实验。例如,“习作评改方式的改革实验”、“小学低年级童话作文实验”等,都是单因素教育实验。
双因素实验是指在实验过程中施加两种实验因素的实验。
多因素实验是指在实验中施加了三个及以上的实验因素的实验。比如北京教育学院所做的“小学语文能力整体发展的实验”就是涉及语文课程、教材、教法三个因素的多因素实验。
4.根据课题覆盖区域的大小,可分为单科单项实验、多科实验和整体实验
单科单项实验是指一门学科或一项专门性的教育活动的实验,比如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实验等。
多科实验是指包括两门及两门以上学科的一项或多项教育活动的实验。比如,语文阅读教学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验就涉及语文、计算机两门学科。
整体实验也称综合实验,是指运用系统和整体的现代思维方法,研究整体内部各要素及其组成结构的改革,以求整体功能最优化的教育实验。
除此以外,还可以根据实验研究的目的不同,教育实验可以分为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推广性实验三种类型;根据实验是否具有开创性,可将实验研究分为开创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改造性实验。
(三)教育实验研究的一般步骤
教育实验研究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实验的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选择课题,提出假设,确定变量,选择样本,确定实验的组织形式和具体方法等。
实验假设是实验的核心与灵魂,是研究者对所要研究的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假定,是从理论框架和研究目的,以及对所要研究的变量进行分析以后提出来的,实验假设至少应包含两个变量,并说明变量之间的某种关系,且预计会被实验所证实。
实验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三种类型。自变量的选择、因变量的测量和无关变量的控制是教育实验设计的核心内容。
2.实验的实施阶段
实验的实施阶段是实验的实质性阶段。研究者和实验人员应按照实验设计,有条不紊地展开实验。各个阶段和过程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处理;采取有效办法,消除无关变量的影响;搜集实验数据和其他实验资料,随时观察和测量操纵自变量所产生的效应。
3.实验的总结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整理和分析数据,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变量做因果分析,肯定或否定实验假设,得出科学结论,评价实验结论并撰写实验报告。
[1] 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47页,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