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第1-2节

1、乡村洗脸

除了经常举办校内的各种活动,学校还经常带学生走出校门,开展一些活动。

又是一个实践活动日,在学校少先队队部的组织下,所有高年级少先队员排成一个纵队,向校外出发。这些统一佩戴红领巾的少男少女,手上提着钳子、扫把、铁锹、锄头之类,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沐浴着阳光,边走边与前后同学小声谈笑。各班最前面的扛着一面大旗,上面是黄漆大字:福港小学少先队第×小队,红艳艳、黄灿灿,有些夺目。队伍边上是带队老师,手中也提着家伙。

“洗脸”,不错,大家都这么戏称,其实就是大扫除,每个学期都会定期进行几次。

村子还是蛮大的,住着一二百户人家,有一千多人口。而且因为四周小村里的人经常过来采购,临近路边便有了许多店铺、饭馆,特别是有个买菜卖菜的小集市。人多的地方,卫生也就成了问题,流动人员多的地方问题就更大了。虽然大多数人非常注意自己的形象,垃圾什么的也会妥善处理,但总有一些马虎或者图省事的聪明人。每天丢弃的垃圾并不多,但时间一长,积累下来就很可观了。冬天还好一些,如果是夏天,蚊子苍蝇到处乱飞,臭气熏天。房前屋后的,倒是有人及时清扫,但公共场所,愿意奉献的人实在不多,偶尔有人打扫一下,也只是明面上的地方得到了处理。其实也不怪他们,如果每天都清扫地话,也是相当麻烦的。大家都不是闲人,每天都有不少活儿要干,只有过年的时候,大家才会把村子彻底地清理一遍,到处干净利索,旧貌换新颜。最后还是村委会出面找到学校,要求由学校出人,村委会出车,每年定期地搞几次,这才有所改变。

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村街,就按照事先的分工投入劳动。基本上是五个人一组,两个打扫的,两个捡拾零散的垃圾,一个则把小堆的垃圾尽可能地集中到一个地方,最后形成一个大的垃圾堆。最后由村委会请来的小三轮车装走。开始的时候叫的都是农用车,一次就可以把垃圾清理完,只是农用车太高,把垃圾铲上去不太方便,还不如三轮车好使。三轮车低多了,铲子轻轻一扬,垃圾就上去了,只是要多跑几次。

村子虽然很大,却也不是每一个地方都需要处理,对于门前屋后的东西,大家还是比较自觉的,学生要面对的大多是公共场所,比如公路两边、村里的小广场、村委会、店铺饭馆边上,尤其是农贸小集市。即使是这样,一百来个学生撒出去,也看不到多少人。学生们干一阵歇一阵,几个小时下来,也个个满头大汗,有些学生手心磨起了水泡,有的水泡又磨破了,渗出丝丝血水,又被咸咸的汗水刺激得直皱眉头,却坚持轻伤不下火线。这还得感谢他们平日里的经常劳动,否则绝对没有如此的坚强。

村民与店老板开始只是看热闹,后来陆续有人加入进来,冬天的时候也有人早早准备了滚热的茶水,夏天的花样就更多了,有准备茶水的,有买了西瓜切成小块分给学生的,有做了冰糖绿豆汤的。随后的洗脸活动中,那些店老板和卖菜的大爷大妈都会准备些吃喝的东西,有的多,有的少,大家也不在意,尽个心意罢了。学生们边干边吃,觉得这样的活动也比较的有趣味。

到现在,定期洗脸已经是学校的优良传统,也是促进学校与周边村民和谐关系的一种有效手段。

2、沐浴茶香

学校东南有一大片茶山,一部分是广明村集体所有,种的也都是普通品种,因为不善经营,早已长满了荒草,甚至是成片的细小竹林,有的树可能有合抱粗了。当年却是福港中小学学生们的劳动基地,每个星期都有一个下午在那里度过。学生们在那里给茶叶锄草、松土,挥洒着汗水。对于经常参加劳动的他们来说,每人一垅茶叶,真是一点压力也没有,他们在那里轻松地边劳动边说笑,有时干脆放下锄头坐下来,或者在茶山上满山遍野地疯跑。灿烂的阳光下,满眼的绿色,叶片闪动着晶莹的光泽,跳动着,**漾着,一阵阵清香弥漫在空气里,滋润着每一个人的肺,神清气爽!

最让学生高兴的是春末夏初,因为那是野萢儿成熟的季节。野萢儿有很多,我们这里主要有两种,地萢儿、树萢儿。前者草本低矮,果实却要大一些,大的足有拇指粗细,圆滚滚的,中间却是空的,可以看见里面白绒绒的内壁;树萢儿应该是木本植物,只是植株不高,最高的也就两米左右,果实小一些,量却很大,一粒接一粒挂满枝头,很是惹人垂涎。只是植株上满是小刺,采摘的时候要非常小心,这却难不住那些久经战阵的吃货们。学生们在劳动的间隙,三五成群漫山遍野地摘。果实甜甜的,非常受欢迎,有的人吃得太多,就连晚饭也省了。不管在什么季节,同学们锄草的时候都很认真,哪怕是躲在茶叶树丛里的草也会伸手拔掉,但碰到野萢草、野萢树却会很小心地避过,不是怕,而是有意留下一份希望,也是留下一份乐趣。

还有两大片茶山承包给了私人老板,一片叫涧潭茶场,离学校很近,经常走路的人,十来分钟就到了;一片叫磨港茶场,离学校却很远,需要骑车或坐车才行。采茶的时候为了锻炼学生,特意步行。头上一顶草帽,腰间挂个小包,包里是两瓶水,还有几个馒头——那是中午的粮食。

学校组织学生,基本上是采新茶,再晚一些,或者秋茶,是不会让学生去的,因为那时的虫子特别多,也有毒蛇出没,安全上很难得到保障。采新茶的时候就不一样了,虫子很少,蛇也几乎看不到,只要稍微留心一些,就没有太大的安全隐患。出发前还要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五到十个人,他们同进同出,是不能分开的,万一有什么事情可以有个照应,也便于管理。

原来进行茶山劳动,也进行以采茶为主的勤工俭学,后来有很长一段时间停止了。家长对孩子看得很重,自己尚且不舍得让他们劳动,学校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是近些年,随着社会对学生生活能力的看重,家长也普遍认识到孩子需要多多地接受锻炼,教育部门也有了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勤工俭学便再次提上了学校日程。

学生采茶的量是有规定的,低年级的少一些,而且由老师带着在较近的涧潭茶场进行,高年级的量要多一些,还被老师带到了距离学校七八里路的磨港茶场。学生的采茶收入尽归学校,学校则为学生免费提供草帽、馒头和矿泉水。超额完成部分则归个人,倒是激起了学生的劳动积极性,采茶场面热火朝天。对于不缺少劳动的他们而言,完成任务自然没有问题——学校定的量是偏低的,毕竟只是为了锻炼学生而已,并不指望学生为学校挣多少钱——大家比的也只是超额完成了多少,可以为自己挣多少零花钱。只见片片茶叶在一双双小手下飞进了口袋,不久又流进炒茶车间。

新茶的品质要求非常高,最开始的就是一点茶芽,一小粒一小粒的,一天到晚也采不了多少。炒茶师傅水平相当了得,做成的茶叶还保留着茶叶原来的样子,上面的细小绒毛清晰可见,只是缩水了不少,只剩一两粒米的长度。产量很小,价钱却出奇地高,据说一斤茶叶要卖到好几千块。稍微晚一点的,是一个茶芽带一片叶子,它还有一个形象的叫法:一叶一枪。叶即叶片,枪就是尖而细长的茶芽。这两种茶草都不重,背在身上几乎感觉不到它的份量,因此只需要一天称两次就可以了,这还是为了保证茶叶的新鲜度而不得不如此,否则地话,几天采的茶叶背在身上也丝毫不碍事。因为大人一天也只能采个一二斤、二三斤,小孩有个七八两就不错了,只有那些放假后经常来采茶挣零花钱的不同,他们与那些大人有得一拼,有的甚至比那些大人还厉害,采茶时,只见双手翻飞,犹如母鸡啄米,看的人几乎要晃花了双眼。

茶山上的空气异乎寻常的好,看着整齐碧绿的茶园,呼吸着带有茶叶清香的空气,一边采茶一边与同学大声说笑,时间便也过得飞快。

来的时候是步行,去的时候却可以坐车——学校里安排的——只是仍然有不少学生愿意走回去,年轻的身体似乎不知道疲倦,三五成群慢慢走着,谈论着今天的任务完成没有,又有多少收入。谈到高兴处,相互追逐起来,沿路洒下欢笑声一串串。

像这样的采茶,一般是连续三天,有时候茶场急缺人手,也会请学校帮忙,学校在征求家长委员会同意后才能答应。幸好这种时候不多,毕竟学生还是以学习为主,锻炼须适可而止,茶园也颇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