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是最直观的文化现象之一。现代国际礼仪与中国传统礼仪在形式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但不同的形式往往包含着不同的内容,反映不同的价值认识、道德规范和情感趋向。现代国际礼仪与中国礼仪,尤其是中国传统礼仪相比,具有显著的区别,而最大的不同在于现代国际礼仪主要起源于西方,因而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只要我们弄清楚中西礼仪之间的差异,也就把握住了中国礼仪与现代国际礼仪的基本区别。
1.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
中国人有着很强的家族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以家族为本位,每个人作为家族中的一员,视家族利益为根本,可以说除了家族的利益外并无个人独立的利益。在他们看来,“国”只不过是“家”的放大,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家族关系或是这种关系的延伸,因此,在家“孝”父母,出外“忠”君主,这二者是一致的。了解了这个特点,也就掌握了中国古代礼仪的基本道理。时至今日,中国人仍然十分看重家庭的作用,家庭、家族观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西方社会,个人本位的观念则占据着主导地位。他们信奉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以及个人权利不得侵犯的信条,即使是夫妻关系,也只不过是男女双方订立契约的结果,当事人双方各自为个体,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一般都不干涉对方的社交自由;父子关系的界限也划分明确,儿子帮父母干活,父母照样付给儿子报酬的事例并不鲜见。
可以说,中西价值、道德观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礼仪规范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此,其他的许多差异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即中国人比较重视整体关系,而西方人比较重视个人的独立性。
2.重人情与求功利
由于上述原因,中国人十分看重人伦亲情,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中国人一向把情义摆在利益之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成了中国人妇孺皆知、代代相传的道德信条。每逢四时节庆,亲朋好友之间总要相互走动,致意问候;遭遇天灾人祸,亲朋好友之间也常常相互扶持和周济。
西方人注重功利和实际效益,各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追求各自的利益,绝不会认为不道德,但对别人侵害自己利益的行为也绝不姑息。该归我的,即使一个便士也不能少;该给你的,再多也要算给你。这种“费厄泼赖”的务实精神,一方面激发了人们自我奋斗的**;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人们内心的孤独。
3.重视身份与追求平等
中国的礼仪历来都强调一个“分”字,名位、职责、权利的限度因人而异。“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曾是中国古人追求的一种理想的社会境界;即使到了现代,许多人仍习惯以身份为据来区分不同人的高低贵贱。
西方社会的阶级、阶层的差异和对立是客观存在的,不同身份的人往往有着不同的社交圈子。在日常交往活动中,每个人都很重视自己的尊严,不喜欢打听对方的身份,一些带有浓重等级色彩的礼仪形式已经被逐步淘汰,而像自助餐、鸡尾酒会这样一些不讲究等级身份的交际形式却日益流行起来。
4.谦恭自制与情感外露
中国人一向视谦虚为一种美德,因此,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中国人很少夸夸其谈。同时,中国人还很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动于心,发于情,止于礼”被视为良好道德修养的体现,所以在交际生活中,中国的夫妻、恋人一般不会在他人面前表现得过于亲昵,即便是老友重逢,热烈拥抱的举动也是少见的。
绝大多数的西方人则与此相反,他们不喜欢过分的谦虚,不害怕锋芒毕露。他们大都性格豪爽、感情炽烈,拥抱礼、亲吻礼、吻手礼等礼仪形式,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们民族的性格特征和文化心理。
5.崇尚礼仪与法律至上
中国历史上,礼仪的政治作用往往被提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儒家的德主刑辅、先德后刑的礼治主义,长期受到统治阶级的青睐,把礼仪置于法律之上,或者说礼仪已经包含了法的成分。
相反,西方人虽然也重视礼仪的社会功能,但更强调法律的作用,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在其革命时期就把建立法制社会作为自己政治活动的重要目标。所谓法律至上,就是说在一国范围内居于最高地位、享有最高权威、具有最高效力的是法律、任何社会主体都应遵守法律、依法办事。在西方国家,法制观念远较礼仪观念更深入人心,这是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特点。
造成中西礼仪文化观念差异的原因是极为复杂的。礼仪与社会历史诸因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环境、民俗习惯、宗教信仰、经济状况、科学水平、政治制度等都对这种差异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社会生产方式特别是经济关系对各种社会文化观念的形成和变迁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但中西礼仪文化观念各有长短,其中许多方面都有着两重性,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补关系。
在对待礼仪的一些具体形式上,我们应坚持科学的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一,中国的一些传统礼仪形式具有明显的封建性和落后性,应当予以更新和改造。跪拜礼就比较典型。跪拜礼在封建社会是一种表示臣服的礼节,起着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作用。早在1912年,孙中山就明令宣布取消跪拜礼。现在中国的一些乡村中还残留着这种礼仪形式,但它必然会随着人们文明程度的提高而逐渐消失。类似的一些落后礼俗还有不少,以餐饮礼仪为例,若遇喜庆活动或节日,中国人习惯于大摆宴席、铺张浪费,酒宴之上对客人强行劝酒以表敬意,喜欢为客人布菜以示热情等,这些都是应当逐步加以革除的。
第二,中国的一些传统礼仪形式较之西方的某些礼仪形式更具有合理性。在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先生在其《生活的艺术》一书中就从卫生的角度反对握手礼,而倡导中国传统的拱手礼。事实上,拱手礼不仅合乎卫生标准,而且也简便省时,在面对众人时若一一握手,不仅费时费力,还可能把人搞得肩酸手痛;若只是抱拳施礼,却也同样能够充分表达恭敬之意。再如中国人对父母的称呼礼仪也是值得提倡的。西方社会许多子女往往对父母直呼其名,这即使从西方正统的家教观念来看,也是很不可取的。中国传统礼仪中的优秀成分理应得到继承和发扬,并融于现代国际礼仪。
第三,在现实生活中,礼仪形式本身并无高下优劣之分,在许多情况下仅仅是因为民族习惯的不同,世界各国大部分的礼仪形式都属于这种情况。这些礼仪形式的形成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往往与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喜欢红色,美国人喜爱蓝色,欧洲人崇尚白色,这其中又如何能分得出高低优劣?追根溯源,许多礼仪习俗与历史上的宗教或迷信有关,但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人们已经淡忘或说不清它的原始含义,到现在只是人们的一种心理偏好而已。礼仪本来就是一种符号,只要一定范围的人们认为其具有某种意义就可以了,这也正是各民族都能在其内部交往中把一些具有浓郁民族气息的礼仪形式继承下来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对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不同礼仪习俗的问题上,都应当保持理解的态度和宽容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