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螳螂扑蝉,黄雀在后

灰翅白身的信鸽稳稳落在木质的窗台上,公子渊听到熟悉的“咕咕”声赶忙放下笔,打开窗户从鸽子腿上解下密函。

公子渊展平稀薄的丝绢,透过烛火在纸上映出灰色的字影:“郭子干原名郭孖,辽中震阳人,秀才出身此后多次科考未中。在家乡有一个相好的姑娘名叫莺莺,宣正七年莺莺选为宫女入宫。郭孖弃文从道,十七年后由张淮雨为其与曹裕章搭线,再由曹裕章举荐给宣正帝。”

“曹裕章、张淮雨、郭孖、莺莺”,公子渊反复琢磨这几貌似毫不沾边的人,最终的矛头指向了同一个方向。

公子渊将薄娟丢进火盆,匆匆带上门便直奔韩景的书房而去。

公子渊轻叩房门:“王爷,在下有一事相问。”

“进来吧!”韩景侧卧在软榻上,手边堆了厚厚一打奏折,乌黑的长发松松挽于脑后,言语间说不清是无奈还是疲惫:“有什么就快问,本王近来都要被这些举荐紫霄的折子烦死了。”

公子渊向前几步,**压低:“王爷可知赵王爷他娘是谁?又是哪年入宫的?”

“他娘是个宫女而且刚生下皇子没多久就病逝了”,韩景疑惑地皱起眉头:“再具体的事我又怎么会知道。宫里单数年选宫女,三哥他长我两岁,这么算来他娘至少也是宣正七年入宫的。”

“端妃娘娘也是宣正七年入宫的?”

“是又如何?公子渊你发现了什么?”

公子渊会心一笑:“王爷,如果我猜的不错那么赵王爷他娘是郭子干的老相好。”

韩景从软榻上坐起来,面色凝重:“你详细说来。”

公子渊点头道:“郭子干原名郭孖,在家乡是有个叫莺莺的相好,后来莺莺入宫为宫女,而他自己屡试不第掉头做了道士,在张淮雨、曹裕章的逐级推举下,最终引荐给了宣正帝。

莺莺是宣正七年入宫的,小人斗胆猜测如果莺莺就是赵王的生母,那么郭孖进宫就与赵王有着不可分的联系,而其中引线的正是张淮雨!这也就解释了张淮雨为什么总是在关键时刻跳出来搅混水,他明面上是为了王爷,背地里却是给赵王卖命……如果再大胆些,是不是可以猜测,赵王出生、其母莺莺‘病逝’与端妃娘娘有着莫大的关系,正因为此才会有后来的巫蛊冤案。王爷,螳螂扑蝉黄雀在后。”

韩景合上手里的奏本,冷笑道:“好大胆的推测!”

“若果真是如此”,公子渊声音压低:“皖大人就危险了!”

比起大都的干冷位处东方的赵地更多了浓浓水汽。若说北方的寒风如刀,割得人皮肉生疼;那么东方的阴寒就如毒药,直入骨髓驱而不散。

“东瀛的冬天也是这样的吗?”方新宇抬头看了眼围在火盆旁的七宝,温厚的声音一如往常:“这里住的还习惯?”

七宝不爱说话,有时几天也不见他开口吐一个字,好像真如传言中那样是个只知道杀戮的异族怪物。人人畏惧却又极度不屑,存在偌大的王府除了赵王韩骐与郭子干,也就只有书呆子的方新宇愿意与他说话。

没等到七宝的回答,方新宇干笑几声只得换个话题:“王爷最喜欢的蛇眼石楠花也是你们东瀛的,听说那花开起来就是一个山岗连着一个山岗,大片大片的粉红映得天空都失了色彩。”

“我不喜欢石楠花!”七宝一字一顿说的异常认真:“它太霸道了,自己就要霸占整个山岗!”

出乎意料的回答使方新宇来了兴致:“那七宝喜欢什么?”

“糖!”七宝想都不想。

“果然还是小孩子,”方新宇站起身捶着发酸的肩膀:“我们这过年是要给小孩子发糖的,他们给你了没?”

“我不是小孩子,也从来没有人把我当成小孩子”,七宝依旧蹲在火盆旁,有一下没一下的拨弄着炭火,生涩的发音中难得有了细微的起伏:“我只吃过一次糖,很甜的那种。”

明明还是个孩子,却被人当成没有温度的兵器,方新宇心里泛起丝丝酸涩。打开桌角的竹盒,翻出前些天被顽童硬塞进手的几块姜糖,方新宇走过去把糖放在七宝身边:“这里有几块姜糖,你拿去吃吧!很甜而且驱寒!”

七宝盯着黄不拉几的小方块,良久才半信半疑地捡起一块放进嘴里:“怪怪的味道,不好吃!”嘴里说着不好吃,却也没舍得吐出来。

眼睛像是黏在了上面,七宝小心翼翼地将剩下的包好揣进怀里,认真谨慎的样子像是得到了了不得的宝贝。

“辛苦了”,郭子干接过张淮雨手里的名册:“张大人可知道,现在朝中还有多少人愿意助赵王?”

张淮雨自己满了茶,挥了挥茶盅上的热气,笑道:“十之三四。”

郭子干快速翻动手里的几页薄纸,一目十行向下扫视名单:“三分天下?”

“超过五成的人还是晋王的,况且他有京军”,张淮雨吹开浮在表面的茶叶:“可是一旦皖紫霄出事,晋王内部就会不攻自乱。我们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郭子干脸上不见喜色:“张大人蛰伏这么多年辛苦了!”

张淮雨摇摇手:“怎么会?若非赵王我与内子又怎会苟活至今。”

初遇张夫人是很早很早之前的事了。

春风吹起了轿帘,她规规矩矩地坐在里面,一身藕色的齐胸襦裙、妃色披帛,螓首微低,乌黑的长发一直到了腰际,文静淑美地像是从画中走出来的仙女。

只是一瞬,家境清贫又无功名的年轻穷书生再也移不开眼,暗暗许下此生非她不娶。

别说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有时候只要敢想就没有什么不可能。

张家富甲一方却膝下无子,只有这么一个女儿。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哪知道什么姓名,“于”姓也不过随了收养他的村头老秀才而已。如今老秀才早入土为安,再姓“于”姓“张”又有什么区别,索性舍了姓名入赘张家。从此张家多了半个儿子,来年的红榜上添了一个叫张淮雨的秀才。

秀才、举人、进士,一路顺风顺水,志得意满地以为自己也能指点江山,可直到大难来时,张淮雨才猛然意识到仕途不易。说起来不过是件小事,但不知怎么地传到太皇太后管素耳朵里就成了结党营私。

张淮雨锒铛下狱,张家彻底慌了手脚,疏通关系几乎用尽家产。折腾数月,等保释出狱,张老爷却一命呜呼。

出殡在深秋,一场雨水一场寒。连天阴雨,天空都是乌蒙蒙的,丧事还没有完全结束,幼子又染上风寒,病倒了。

许是孩子太小,许是那病根本就不是风寒,才有好转就急剧恶化,反反复复几个月,爱子最后也没有熬过那年冬天。

接连打击,张夫人的心垮了,终日以泪洗面,最后竟然想投河自尽一了百了。任张淮雨如何劝说都没有丝毫作用,人都站在河边了,却愣是被一个少年给劝了回去。

“那少年就是赵王?!”郭子干问,“张大人可知道他说了什么?”

“赵王救了我夫妇二人”,张淮雨笑笑,一口气喝完盅里的清茶:“这样的结果很好,至于说了什么还重要吗?”

听人故事如同观人品茶,若非亲身经历,其中滋味又怎能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