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2],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3],月照花林皆似霰[4]。
空里流霜不觉飞[5],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6],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7],青枫浦上不胜愁[8]。
谁家今夜扁舟子[9],何处相思明月楼[10]。
可怜楼上月徘徊[11],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12]。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13]。
昨夜闲潭梦落花[14],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15]。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16]。
(据中华书局版《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七)
作者档案
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诗人,扬州人,唐中宗神龙年间,以“文词俊秀”而“名扬于上京”,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其生平事迹已不可详考,诗作亦多散佚,在《全唐诗》仅存其诗2首,但仅这一首《春江花月夜》就足以使他名垂不朽。这首诗被前人评为“以孤篇压倒全唐”。闻一多称赞它是“诗中之诗,顶峰上的顶峰”。张若虚就凭着这一首诗确立了他为唐诗一流大家的地位。
含英咀华
这首七言古诗,声情并茂,是脍炙人口的著名长篇抒情诗。
本诗精细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夜的自然美景,抒写了人间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以及由此生发出的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思索和对游子思妇在明月今宵里天各一方的怅惋。
本诗全篇借景抒情,处处情景交融且富于变化。开篇写景,以明月为中心,紧扣诗题中春、江、花、月、夜五字渐次展开,再配以潮水、波光、花林、沙滩、白云、闺阁、镜台、海雾等一系列景象,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水墨长轴,画面清丽,动人心魄。这些描绘又为下文的人情抒写提供了引人遐思的环境,制造出启动情怀的氛围。诗歌后半部分由江月永照,引发人生皆短暂,由明月长圆引发人间离别。这时的情景交融显示出相反相成的特点,景与情对比反衬,含蓄地表达出月圆而人不圆的旨意。又由春归、花落、雾漫、月残引发游子思妇不尽的相思之情。而这里的情景交融,景物的色调与人情的色调完全一致,将离别相思之情烘染得更加浓重。
诗歌中还使用了象征暗示手法。飘动的白云、徘徊的月亮、梳妆的镜台、梦中的落花、西斜的落月等满含暗示的描写都使画意、诗情乃至哲理交相融会,意趣无穷。
思考练习
1.本诗历来评价颇高,甚至有“孤篇压倒全唐”之誉,试举例说说其中的道理。
2.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哪一个是灵魂?为什么?
3.找出诗歌中使用暗示手法的地方并分析其暗示意义。
[1] 《春江花月夜》:乐府旧题,相传创自南朝陈后主。
[2] 滟滟(yàn yàn):波光闪烁的样子。
[3] 芳甸:花草丛生的原野。
[4] 霰(xiàn):细密的雪珠。
[5] 空里流霜:意谓皎洁柔和的月光泻满大地,宛如流霜飞泻,白茫茫一片。
[6] 无穷已:没有止尽。已,止息。
[7] 白云:比喻游子。去悠悠:白云的飘逝,喻游子行踪飘忽不定。
[8] 青枫浦:一名双枫浦,在今湖南浏阳县南浏水中。这里泛指遥远荒僻的离别地点。
[9] 扁(piān)舟子:乘小船在江湖上飘零的游子。
[10] 明月楼:明月照耀下的闺楼,这里泛指思妇住处。
[11] 月徘徊:月影的移动,喻思妇在妆楼上来回走动,焦躁不安。
[12] 捣衣砧:捣衣用的垫石。
[13] “鸿雁”、“鱼龙”二句:鸿雁、鱼龙都是善飞善游的传书信使。但是现在鸿雁却无法随月光飞渡;鱼龙也无法游到亲人身边,而只能在水面上激起阵阵波纹。文,通“纹”,这里指波纹。
[14] 闲潭梦落花:梦见花落闲潭,暗示春将归去。闲潭,幽静的潭水。
[15] 碣石潇湘:泛指天南地北,极言离人相距遥远。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县。潇湘,水名,在今湖南。
[16] “落月”句:意谓落月的余晖洒满江畔的树林,摇曳生姿,更牵动离情别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