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章 商业电影的思考

172章商业电影的思考

感谢书友“石头1355”的打赏,阁下厚爱难以回报,今天还是加更吧。

现在的电影市场,已经和一开始的电影市场不一样了。

以前的人们,无论是导演还是影迷,都是将电影当做艺术品来拍摄、来观赏。

但是,当拍摄电影的收益越来越昂贵,但是电影的票房一直上不去时,一种“特殊”的电影,便应运而生了。

按照如今的说法,这种说法,有着所谓“商业片”的称号。

这种改变,源自于影迷人群的年龄和数量变化。

以前,会过来看电影的,很多都是想要陶冶情操的文艺老前辈,这种人喜欢看的,自然是一些文艺片。

而现在,很多年轻人也过来看电影了,而由于缺乏足够的见识和心性,这一类人常常是不喜欢观看文艺片的。

在考虑电影商业需要的情况下,自然是需要按照观众的喜好来拍摄电影了。

正在迅速替代原先老影迷的新影迷们,他们热爱青春、热爱创新、不喜欢说教、不喜欢故作深沉。

更重要的是,这一类的观众,不像以前的那些观众一样,他们觉得不好,就要见一次骂一次,这就更加考验电影本身的质量了。

在这样复杂而迅速的改变下,很多华夏的导演显然没能适应过来。

他们一边在说要适应市场的变化,一边又在用以前的方式来拍电影。

日后那些文艺大导演一个接一个扑街,都是因为他们没能够适应市场的种种改变。

而华夏,尤其是内地,文艺导演很多,但是商业导演,现在除了冯晓刚以外,有谁是能够拿得出手的?

在文艺片渐渐失去了生存空间的情况下,市场只能容许商业片的存在,而很多电影人不愿意接受这种改变。

日后,华夏电影渐渐衰退,市场上充斥着的商业片,一律都是没有什么营养的搞笑电影、炒作电影、粉丝电影……

所以在电影的票房越来越高的同时,华语电影的口碑,却是越来越差、差到了让人羞愧的地步。

在电影的商业方面,李迈也在慢慢摸索着——

爱情呼叫转移的商业性,一是徐争的搞笑演技,二是十二个女主的嘘头;

叶问的商业性,一是咏春拳独特的表演性,二是将国家安危和个人功夫巧妙结合了起来;

画皮的商业性,一是少有的东方魔幻,二是堪称狗血的爱情故事。

轮到现在的三国大战,李迈花费的功夫就更多了——一开始是吕布个人的武打场面,后面又拍摄了大场面的战争场景。

在这其中,吕布的赤兔马、高顺的陷阵营、武将的独特兵器,都是能够吸引观众眼球的存在。

但是仔细想想李迈为了这些东西花费的精力——出演陷阵营的群演,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培训,还得找专业的古代军阵研究大师来帮忙。

那些得了便宜还卖乖的小子们还天天要死要活,说什么一死了之都比继续训练要好!

你们知不知道,一般人根本没有机会体验这种独特的生活经历?

士兵的训练花费时间,武器的打造同样耗费资金,完全可以说,三国大战中那些武将手中的家伙,比起其他所有群演的衣服和武器加起来都要贵!

为了给武器美感,李迈甚至找过几个艺术学的大师!

而对于赤兔马,李迈甚至有过想要动用汗血宝马的心思。

可惜,他李迈现在还没有这样的本事——不知道如果是斯皮尔伯格,有没有资格借一匹汗血宝马的可能呢?

斯皮尔伯格有没有这个资格,李迈并不清楚,但是日后,他一定要成为有这个资格的导演!

为了电影的商业性,李迈绝对不像看上去那么轻松。

只要能够不影响电影的主题,其他商业的东西,李迈是能想到的都尽量要用上、更要用好!

而想要同时控制好电影的商业性,还要不影响电影的主题表达,绝对是一件让人抓破头皮的事情。

李迈若不是有双线控制这个正好使用的技能,否则要考虑好这些,恐怕头发都要掉光了。

简而言之,马战、步战、武将对战、军队对战、精锐士兵冲锋、武器宝马,便是李迈苦思冥想之下,想到的能够让观众眼前一亮的因素。

反观英雄,同样堪称特效惊人、色彩勾魂,但是瑜不掩瑕——

过于失真的武打场面,甚至还有那种玄乎的意识决斗,加上连普通观众都难以接受的故事讲述方法……

所以,占了无数优势的英雄,才会收获那么多的差评。

所以所谓电影,又有哪一部能够走出这样的趋势呢?

在香港,程龙的诙谐武打、周星池的无厘头、周闰发的赌片、林正英的僵尸片……

而在内地,霸王别姬的成功也说过,而冯晓刚能够在商业上屡战屡胜的原因,就是因为独创的冯氏幽默和精湛的台词编剧能力。

对此相对的是,不清楚如何在商业片中增加亮点的张一谋和陈恺歌,在商业上堪称屡战屡败,完全可以说,内地大片的不良风气,有一半是他们两个带头的。

其实,这也不能够埋怨他们两个——他们两个拍了那么久的文艺片,一下子突然要拍商业大片,很多地方有疑惑自然很正常。

毕竟他们是内地大片的领头羊,没有人能够给他们指明道路,总是走错是很正常的事情。

可惜,他们两个在文艺电影上刷了太高的声望,导致大家对他们的期望过高,到期望变成失望的时候,他们两个身上已经遍布着各种骂声了。

其实,在看到英雄这么干脆地失败了以后,李迈也进电影院去看过一次英雄。

在经过和索尼编剧的争论以后,李迈对于商业的理解一下子加深了很多。

毕竟,索尼在好莱坞可都是最顶级的那种大公司,和一直呆在内地看文艺片的李迈,在商业上自然有极大的差距。

在这种氛围中,他很快就了解了许多关于商业方面的问题。

如今,凭借他独特的经验,自然很快就看出了英雄的问题所在。

不过他并没有感到高兴,反而感觉到了沉重。

无论是他还是张一谋,现在都是在为华夏大片开路,如果他们两个能给观众们留下一个好印象,后人的路要好走许多。

但是现在,英雄的票房堪称惊艳,但是评价却是都快低到没下限了!

这样下去,天知道张一谋会不会就此消沉下去?

如果连他这位国师都败在了商业上,华夏电影的前路又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