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一项“青少年与家庭”的调查报告显示,在管教子女时,有84.6%的父母赞成“男孩应该有男孩的行为,女孩应该有女孩的举止”的教育方式,换言之,这种把男女性别功能明显区分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许多父母脑海中。

雪儿从小在乡下的外婆家生活,经常是一个人在田地里自由地奔跑嬉戏,没有人来约束她的行为举止。这样的童年,雪儿感到很快乐,很自由。

到了上初中的年龄时,雪儿回到了城里和爸爸妈妈一起住,感到百般的不适应。因为,妈妈总是教育雪儿要有个女孩的样子,不要随便嘻嘻哈哈的、做事大大咧咧的。雪儿吃饭的时候,要是大声说笑,妈妈就会皱着眉头说:“女孩子,吃饭不要大声说话,这样不好!”雪儿要是和隔壁邻居的男孩一起玩打仗的游戏时,妈妈也会阻止:“怎么这样,一个女孩就要有女孩的样子,怎么老是和男孩一样?”所以,雪儿觉得自己完全失去了自我,必须得按照妈妈的“指示”,做一个“窈窕淑女”。

雪儿经常感叹,这样的生活究竟要持续多久呀?

一次,雪儿班上要组织“野外生存”郊游,她很想参加。但回家和母亲商量时,却被一口回绝了:“什么?一个女孩,怎么想要玩男孩的东西,那多危险呀?”

雪儿争辩道:“谁说是男孩玩的了,就算是,女孩为什么不能玩?”

妈妈由不得雪儿辩解,大声说道:“就是不可以,女孩就要有女孩的样子。”

雪儿郁闷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上面的故事情节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很普遍的。事实上,这样刻意地让孩子男女有别,会抑制孩子的自然成长,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和本能。因为在兴趣和能力方面,是不存在性别差异的。

有位教育学者说过:“男性是由51%的男性精神和49%的女性精神所组合而成的。”女性的组成百分比例则相反。也就是说男女在精神上的差异是相当微小的,也因此男女才能得以相互了解彼此的心意。

在孩子的成长阶段,不要刻意强调性别的差异,让男孩女孩一起玩,会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让孩子自由地展现个性,那才是比较正确的教育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不妨忽略孩子的性别,不必刻意指出:什么是女孩做的,什么是男孩做的;女孩不应该像男孩一样等等。让孩子自由地发挥天性,这样孩子的精神才能得到最好的放松和舒展。

在生活中有些地方,的确是男女有别的。父母对此要加以有效的指导,让孩子自然体会到男女的差异,这对于孩子正确认识异性,形成正确的异性观,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