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回望中原(6)

为了能够安全逃离,他预作筹谋,连续十多天派一龙姓统兵官乘一顶绿呢肩舆小轿频频来往于仁川至汉城之间。后来日军云集汉城,将水陆要道封锁,因为这龙某仅是一肩舆出入,且籍籍无名,所以任其往来。后李鸿章终于准了袁世凯回国时,唐绍仪护送他变服易装,冒称姓龙的军官,乘着这肩舆到了仁川港口,连夜登上军舰离开朝鲜,距日本人来他的住处寻他只十几分钟的间隙。袁世凯再一次及时抽身,跳出了朝鲜乱局。

从这个细节,除了可以看出袁世凯有急智外,还可知他性格中一个向来被忽视的特征,就是贪生怕死。这一点恐怕让人不解。袁世凯以带兵练军起家,治军以苛以严著称,他定的新建陆军军纪中光军人处死的条例就有18条之多,而且他不管是治军还是治民,的确杀人无数。在山东他杀义和团出了名,庚子事变后接管直隶,大乱之后地面上盗匪横行,为肃清治安,他杀戮也非常严刻,其幕僚张一麐劝他何必如此严酷,他回答:此辈如蟑螂臭虫,唯有斩尽杀绝!因此他在晚清政坛上得一“屠人”之称是名副其实的,和岑春煊的“屠官”(参劾官员),张之洞的“屠财”(靡费钱财。

或说张为“屠士”,以其力主废除科举之故。)并称为“三屠”。

但他自己却非常惜命贪生,也许正因为他自己怕死,所以对别人就“以死惧之”吧?他可以殚精竭虑地为维护中国的利益而与日俄周旋,但一旦这种使命威胁到他的生命,他是绝对会退却的,他绝对做不了文天祥那种为国殉难,为主尽忠的人。所以很多人觉得,他所有的活动,都难以“天下为公”这样的抱负来形容,他之所以那样卖力气,是为了“建功立业”。

也许有人会说,蝼蚁尚且贪生,何况人呢?的确,一个普通的人恋生惧死,不是什么缺点,但一个政治家贪生怕死,则可能是致命伤。

袁世凯贪生,这不止在关键时刻可以看出来,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也很明显。他爱吃参茸等滋补之品,常常一把一把地将人参、鹿茸放在嘴里嚼着吃。此外,他还雇着两个奶妈,他每天就吃这两个奶妈挤出的奶。他所住的居仁堂安装着卫生设备,但他除了每年过年时洗一次澡,其余时间从不洗澡,据说是怕洗澡洗掉“元气”。袁世凯晚年有足疾,步行常拄杖,但这手杖却裹以硬铁皮,知道内情的人说这是为了防身,可是当时他已经保镖卫队无数了。即使深居中南海,袁世凯每天傍晚走出办公室散步的时候,园中照例得“清园”,他不许在园中见到任何除亲人以外的人,哪怕是园丁、卫士,这大概是将被暗杀的机会降至最小而采取的措施。因为贪生,所以对风水阴阳之道很信奉,给了宵小之徒玩弄他的机会。

袁世凯为他的贪生怕死付出的最大代价,则是后来他错误地估计了复辟的形势和可能性。原来,在武昌起义和清帝退位这一段时间,袁世凯在通往皇宫的路上遭到暗杀,侥幸逃脱。但从此之后,他十年怕井绳,极力避免抛头露面。搬进中南海之后,他几年的时间只出了三次中南海的大门:一次是去太和殿就中华民国大总统职,一次去天坛祭天,一次,则是去太庙祭孔。

最后一次则是大出殡的时候被人抬出来。这样深居简出的生活,对一位最高当政者来说害处太大了,所以才有他大儿子袁克定给他看假《顺天时报》他居然很长时间发现不了这样的丑事。他对复辟做了过分乐观的判断,很大程度上也是他变得“耳不聪,目不明”的结果。

不过,他这一回狼狈逃出朝鲜,则很难说是必要还是不必要。或许,如果他不及时抽身,说不定真的成了日本人的刀下之鬼,大清的英烈榜上要加上他袁项城了。

日本在步步进逼,大清在着着退让,日本的势力如突然涨起的海潮,已经吞没了朝鲜半岛,接着将漫过中国的东北,去冲击长城的一个个关口……在这一进一退之间,留给他的余地还有多少?

袁世凯逃离朝鲜的时候,他心里在想什么?他也许在想着他十三岁的时候,为自家写的那一副让老师瞠目结舌的春联吧: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

鼙鼓声中,壮岁凶年,回首望中原,他终于明白,中原逐鹿,才是他最感快意的人生大志。

99日本著名舰船画家山高五郎所藏的北洋水师全景照片,照片拍摄于1894年7月的旅顺港,照片题注“甲午七月北洋水师全军东征倭夷在旅顺船澳停泊图”。照片最左方为镇远舰,向右依次为2艘鱼雷艇,致远,平远、运输舰、超勇(从上至下),康济、经远、来远(从上至下),济远、定远(从上至下),最右侧露出一段舰尾的是靖远舰。

照片中为旅顺海军基地东港,旅顺口内天然地分为东西两澳,北洋水师营建东澳,亦称东港。东澳的兴建,袁世凯叔父袁保龄功劳甚大。1882年,袁保龄在李鸿章推荐下,主持旅顺基地建设,因争取从德国人手中收回工程,心力交瘁,中风病倒,经名医汪守正诊治,方渐恢复。1889年,袁保龄病逝于旅顺,终年48岁。

照片中最高的尖山即白玉山,李鸿章以其对面为黄金山而名之。袁保龄曾为黄金山炮台撰联曰:

大海澜回忆从前唐战辽征往昔英雄垂信史;高山天作愿此后镐京丰水中兴日月丽神州。又为白玉山行宫撰联曰:创四千年未有之规愿成渤海屏藩留都堂奥;环九万里无远弗届漫谈昆明池水汉武旌旗。叔父抱此宏愿,而此时正在旅顺口对面朝鲜半岛游走转圜的袁世凯,恐怕早已对大清帝国的气数有所感悟了。

10甲午战后被俘的镇远舰。舰上的弹痕清晰可辨,密密麻麻的白框标示着海战的创伤,多集中在舰体中部、烟囱、桅杆等要害部位。而此时的大清国,也如同这艘艨艟巨舰一样,伤痕累累了。

11在日本发现的北洋水师旗舰“定远”舰照片。

这艘1882年下水的德制超级铁甲舰,是当时亚洲第一的艨艟巨舰。管带刘步蟾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马尾船政学堂一期生,曾赴英留学,1888年任“定远”舰管带。黄海海战中,丁汝昌受伤,刘率“定远”舰督战,多次重创敌舰。威海卫之战,“定远”舰遭鱼雷攻击,无奈抢滩搁沉,刘步蟾殉国。

10111212倾斜沉没的“致远”舰。

十九世纪中后期流行在军舰的舰首下方设计撞角,用于在近距离交战中撞击敌舰。黄海海战中,“致远”舰激战至弹尽且受重创,管带邓世昌率舰撞击日舰“吉野”号,但被日舰击沉,同舰官兵246人壮烈殉职。“致远”舰的沉没,标志着黄海战败,是北洋水师覆灭的开始,大清国国运可危。但于袁世凯而言,却是一个新的开始,甲午一役,海陆军节节败退,袁随军撤退至天津,准备待时而起。

日军占领汉城后建立的凯旋门1313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之乱,清朝军队入境镇压,6月6日清朝军队在牙山登陆,日本军队于7月6日在仁川登陆,占领汉阳,25日,日本军队袭击清军运兵船,甲午战争爆发,最终清军战败。从此中日在朝鲜地位易转,袁世凯驻扎朝鲜,纵横一方的历史到此截止,他将开始新的使命和征程。

花园口登陆的日军第二军骑兵营地1414 大清帝国亚洲第一的海军经甲午一役全军覆没,陆军屡战屡败,《悲平壤》《东沟行》

《哀旅顺》《哭威海》《台湾行》,黄遵宪一路哭下来,大清帝国陆军完败日军,在这样重大的挫折面前,清廷不得不开始考虑训练新军了,这为袁世凯的崛起提供了绝佳的历史契机。

1895年,因袁世凯在朝鲜时期表现突出,有“知兵”之名,李鸿章特举荐袁负责督练小站新军,一代骄雄从此崛起。

1515 1903年,袁世凯(中)、张百熙(左)与朱启钤(右)在京师大学堂译学馆前合影。

此时,袁已接替1901年去世的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成为疆臣之首,北洋之主。

袁主政一方,大力襄赞新政,京师大学堂1902年复办,译学馆前身为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二者同为新政之标志。

从22岁投笔从军,历经22年,此时的袁世凯已经深知如何抓住政治上的机会了,新政便是一个重要的平台。

1616甲寅年(1914),袁世凯已位极民国元首,却感叹“不文不武,忽朝忽野”,自问“壮志何如”。

这一年,一战爆发,欧洲战云密布,东亚日本野心膨胀。这一年,袁世凯解散国会,推出《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袁感慨“不文不武”,却将文武运于掌中,“忽朝忽野”,却取至高之权力如探囊。袁世凯,他到底志在何方?

181719从投笔从军之时起,袁世凯就深知独木不成林,自己起家之根本在于政绩,不论在吴长庆军中、朝鲜、小站或是天津,袁都以实干得名,其关键在于笼络人才,其中容闳派遣的留美幼童与袁的政治生涯关系莫大,尤以朝鲜时期为典型。

唐绍仪当时不过是一介留学归来的小角色,袁世凯却倾心结纳,唐最后成长为一国总理。

梁如浩1881年回国,1885年入朝鲜袁世凯幕下,在海关、铁路以及外交通商事宜上贡献颇大。

曹嘉祥1881年回国,随袁世凯创办警察制度,利用警察力量,帮助袁世凯在天津站稳脚跟。

梁敦彦先后出使美、德、墨、秘、古巴,累官至外务部尚书,后任袁世凯内阁外务部大臣,在外交事务上颇有建树。

17 容闳。 18 1872年,出国前夕梁如浩(左)与唐绍仪(右)的合影。19 在美国的曹嘉祥。20 1874年,在美国17岁的梁敦彦。

21 1876年,在美国的蔡绍基。22 周寿臣。

202221蔡绍基回国后,投入朝鲜袁世凯幕下,后任中国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校长,在袁的教育新政中成就斐然。

周寿臣回国后入朝鲜,不得重用,后投入袁世凯幕中,能力得到了充分肯定和发挥,在朝鲜期间,由翻译员晋升成为署理仁川领事,回国后在铁路和海关事务上大有作为,后辞官回香港,创立东亚银行,成为香港殖民地时期第一名华人议政局成员。这一批人都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开风气者,对中国的近代化事业贡献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