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的进步与遗体捐献者

你是否读过日本作家佐田雅志的小说《眉山》?

这部小说描写的是捐献遗体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在东京工作,某天接到母亲肝癌晚期的消息回到乡村,在这里她第一次听说了母亲已经报名遗体捐献的事情,母亲为什么要捐献遗体呢?主人公从女儿的视角,思考了母亲的整个人生,最后终于明白了母亲做出此决定的原因。

40多年前,我还是一名医学院学生的时候,很少有人登记捐献遗体,日本全国范围内的遗体捐献人数还不到解剖体需要量的一半。但是现在已经有很多人报名登记,登记人数达到需要量的99%以上。

为什么产生了如此大的差别?我认为媒体的宣传和遗体捐献题材的小说,使得遗体捐献得到社会上的广泛认同,这是很多人愿意报名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去社会上对遗体捐献者存在偏见,由于现在的小家庭占大多数,有人认为逝者不愿意因葬礼或者下葬给小家庭制造麻烦,还有人认为逝者生前经济困窘,没有能力举办葬礼。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捐献者的捐献目的是“为了帮助医学发展”。

人体生病是一件很不确定的事情,过去根本诊断不出来,也找不到治疗方法,比如说癌症就很难治愈。

随着检查技术的提高,现在有很多病症能够诊断出来,很多好药被研发出来,很多病找到了治疗方法。比如说,癌症如果早发现、早治疗,也是可以治愈的。越来越多的人,依靠先进的医疗技术恢复了健康。

先进的医疗技术,提高了患者对医学的信任,越来越多的患者被高超的医疗技术治愈。这些被治愈的患者,带着一种感恩的心情,希望“自己去世之后,也能够为医学做出贡献”。

捐献遗体基于无条件、无报酬的原则,捐献者登记之后得不到经济补偿,医院也不为捐献者提供优先治疗的照顾。家属在精神上很难接受亲人被解剖的现实,最终同意解剖,完全是出自尊重逝者的意愿。

解剖学就是在这样一些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之下发展起来的。

事实上,报名遗体捐献的人,都希望让学生看到自己身体的最佳状态,所以特别留意自己的健康,往往有些人因此而长寿。

每个地区的骨灰保存方式不尽相同

原则上,遗体骨灰会归还亲属。由于现在的家庭多以小家庭为主,墓地越来越难以保证。最近很多人提出,希望交由大学托管。前年由大学主办的社会调查表明,希望交给大学托管的人的比例占20%~30%。

在日本,大学通常将骨灰放在寺院里的骨灰堂保存,但是由于位置有限,很多骨灰堂都是满员的状态。所以大学将大骨灰盒换成小骨灰盒,一些很长时间的骨灰可能会被遗失。

根据社会调查,每个地区骨灰盒的大小都是不同的。从日本中部地区到关东、东北、北海道是“全骨收纳”,这些地区的骨灰盒较大,能够容纳一个人的全部骨灰。

近畿地区是“部分收纳”,只将有代表性的骨灰收纳在小骨灰盒中,所以这些地区的骨灰堂还没满员。此外,四国、九州等地区,全骨收纳和部分收纳各占一半。

我以前在连续剧中看到过骨灰收纳在大骨灰盒的画面,以为收纳骨灰都用大骨灰盒,当看到近畿地区使用的小骨灰盒时十分惊讶。但是根据社会调查,这种做法大家都可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