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海盗来了
现在刘香这个海盗送上门来了,杨廷鉴怎么能不开心呢!记住中国的海盗都是逼上梁山,他们随时随地都想着被招安的心思,就连最大的海盗郑芝龙都是这种思想,何况普通的海盗,所以杨廷鉴对收复这些海盗有巨大的信心。
话说海盗刘香在收了钱象生的十万两银子后,就与部下商量,大伙的意见就是集中所有的兵力去攻陷一座沿海的县城,也好大肆劫掠一番。
刘香能出兵劫掠,到不是完全看在钱象生的面子上,主要是利益的原因,此时的刘香受到了郑芝龙越来越大的压力,他们能劫掠到的船只也越来越少,没有办法的刘香,只能在那些商人手中购买丝绸,瓷器和茶叶等物质去贩卖。
沿海的那些大商人,差不多成为了海盗的供货商,刘香海盗集团也转变为矣商矣盗了,所以刘香在没有解决郑芝龙之前,还真不敢去得罪沿海的那些大商人。
经过一众海盗的商量后,大家一致决定攻打位于长江出海口的通州。通州县城距离海岸只有三十公里,滨江临海,境内河道纵横交错,很是方便海盗机动。
刘香手下有两万五千多名海盗,除了郑芝龙那股海盗之外,就数刘香最大了,郑芝龙此时已经接受了朝廷的招安,从海盗摇身一变,成为了大明的官军,而与郑芝龙代表不同利益方的刘香海盗集团,就不可能在接受朝廷的招安了,朝廷不能在招安刘香,但不等于杨廷鉴不能招安啊!
八月下旬,扬州各县开始了全面的土地清查,杨廷鉴手中的虎贲军两个步兵师全部派遣了出去。同时还花钱雇佣了三万名帮闲和几千名读书人,这些读书人当然也来帮着计算面积的。
本来这些读书人是不愿意来干这样的粗活,知府衙门贴出告示几天。都没有几名读书人来报名。杨廷鉴的虎贲军这几年到是天天晚上都办了夜校的,好多虎贲军识字问题不大了。可这计算还是他们的弱项,这土地清查,需要能计算的人可是不少。
没有办法的杨廷鉴突然想到了现代高考中的加分制度,杨廷鉴就顺手拿来用了,只要参加了土地清查的读书人,今年的各种科举和《大明皇家大学》的考试,可以获得加分。
扬州府的科举考试改革条例,早在杨廷鉴到任后就已经颁布了。扬州府的科举将作为科举改革的试点地区,今后的科举考试不在一考九天,而是一科只考一个时辰,考完就可以走,每天只考两科。
考试制度和现在的高考差不多,考试的内容也有了一点变化,以前要八股文和经义与诗赋,现在只考八股文,因为经义与八股文都是考的对四书五经的掌握,所以经义被砍掉了。诗赋这玩意儿就是纯文艺的东西,对治国平天下的意义不大,所以也被砍掉了。只有《大明皇家大学》的诗赋班需要加试诗赋这玩意,进士科和制科都不需要考了。
砍掉了两个科目,新增的两个科目为《九章算数》和《齐民要术》,《九章算数》其作者已不可考。一般认为它是经历代各家的增补修订,而逐渐成为定本的,《九章算术》的内容又被杨廷鉴增加了一些比较实用的一些内容,比如几何等。当然这本新的教科书被分成了上中下三册,考秀才只考上册的内容,举人中册。下册的进士考试,需要崇祯决定了。杨廷鉴做不了主,。
《九章算术》在数学上还有其独到的成就。不仅最早提到分数问题,也首先记录了盈不足等问题,《方程》章还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阐述了负数及其加减运算法则。它是一本综合性的历史著作,是当时世界上最简练有效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算数是一切科学的基础,这也是杨廷鉴要坚决把算数加入科举考试的主要原因,有些人要抵触是一定的,但他们还是老老实实去专研《九章算术》,因为这关系到他们前程和命运,不学不行啊!再说杨廷鉴又不打算考多难,考试的内容和书上的例题差不多。
《齐民要术》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这本书就没有任何人抵触了,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社会,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好多读书人都是看过这本书的。当然这本数的内容又被杨廷鉴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
这两本教材一发行,那就是供不应求的局面,扬州府各大书坊看到商机,立即盗版印刷,这才缓解了一书难求的局面,好吧!古代没有盗版一说。
扬州府今后的科举考试,也采用百分制了,这次参加清查土地的读书人,都可以获得五分的加分,总分才三百分,能加五分,已经可以压倒很多人了,此布告一出,报名参加土地清查的读书人,立即如潮水般涌来,需要找关系才能进入土地清查队。(找关系这事,任何人都无法杜绝的,中国就是一个人情构建的社会。)
杨廷鉴到现在才把扬州府的内政基本理顺,海边的晒盐场已经用水泥和碳渣修建了一千多亩,修建好的晒盐池,过几天就将正式晒盐,整个晒盐场还是继续扩大之中,最后修成的面积将达到一万亩,年产盐十二亿斤进左右,大约可以供应一亿人吃一年。
大明现在有人口1.9亿,杨廷鉴生产的盐,已经占到了大明盐消耗的百分之七十。扬州的那些盐商在杨廷鉴面前,将没有任何的话语权。如果加上两淮盐运使控制的官盐,杨廷鉴已经掌握着大明百分之九十的盐业出产,几乎是完全的垄断模式了。
就当杨廷鉴打算请两淮的所有盐商到知府衙门来喝茶的时候,连天的烽火传到了扬州,情报司的告急电文也到了。扬州为了防备倭寇,在嘉靖年间,就修建了完备的烽火台,现在虽然年久失修,但是还可以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