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业、副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江南市镇也日趋繁荣。据统计,明代中后期,苏、松、常、太、杭、嘉、湖等府州有市镇305个,而到清代中后期,则增加到549个,增长率达80%。[11]这些星罗棋布的市镇,借着便利的交通和日趋加强的经济联系,和苏州、杭州、江宁等大都市一道构成了江南联系紧密、四通八达的市场交通网络。现有的研究表明,像苏杭等大城市,具有绝不仅限于江南地区的辐射能力,苏杭的丝织业明代即已十分发达,清代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为全国的丝织品生产、销售中心,其产品不仅销往华北、华中、西南、西北各省,且远销东南亚、欧美和俄国。苏州又是棉布加工业的中心。清代安徽、福建、广东、浙江、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商人在苏州都建有各自的会馆。苏州城外的浒墅关“地当南北通衢,为十四省货物辐辏之所,商船往来日以千计”。杭州位于京杭运河的最南端,北上可抵苏松、江淮、山东、京津,南下由钱塘水系及海路可连接江西、闽广。北新关征收杂货税,其税课来源“上赖江西、闽广,下赖苏、杭、常、镇等商货”;南新关征收竹木税,竹木主要产自西部山区的金华、严州、徽州等府,顺钱塘江上游各支流抵杭,转运江南各地。[12]有些学者认为,江南地区的市镇是超层级的,可以越过市镇所属的府、县城市直接通向全国性市场。[13]但也有些研究者指出,它们仍存在一定的层级关系。[14]不管怎样,有一点是肯定的,由于城镇分布密集,市镇与市镇、市镇与城市之间的距离一般都比较近,而且一般都位于交通要津,如塘栖,“当水陆孔道,泉货凑集”。新市镇也是“水陆环绕,舟车通利”。如湖州每天还有夜航船往返于各地,交通十分方便。它们之间的联系广泛而密切。[15]不仅如此,这些市镇还通过便利的交通与广大的农村连成一体。关于这种联系,费孝通先生以震泽为例,做过非常清晰的描述:

农民将农业产品运到震泽出售,又从震泽买回所需的日用工业品。对于镇周围的农民生活来说,震泽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经济中心。而航船主、学徒以及米行、丝行、酱园、杂货店等商店的老板则共同构成一个庞大的商品流通组织。震泽通过航船与其周围一定区域的农村连成了一片。到震泽来的几百条航船有或长或短的航线。这几百条航线有一头都落在震泽这一点上,另一头则牵着周围一片农村。 当地人把这一片滋养着震泽镇同时又受到震泽镇反哺的农村称之为“乡脚”。[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