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串佛珠,都是由一定数目的子珠串缀而成,而各种佛珠特定的数目皆有不同。数目不尽相同的缘由是因为各本佛经的记载有异而成。

兹列表如下:

颗数

出处

1080

《金刚顶瑜珈念珠经》

108

《木木患子经》

《校量数珠功德经》

《金刚顶瑜珈念珠经》

《陀罗尼集经》

《文殊仪轨经》

54

《校量数珠功德经》

《金刚顶瑜伽念珠经》

《陀罗尼集经》

《文殊仪轨经》

42

《陀罗尼集经》

27

《文殊仪轨经》

21

《校量数珠功德经》

《金刚顶瑜珈念珠经》

《文殊仪轨经》

18

《陀罗尼集经》

14

《文殊仪轨经》

《校量数珠功德经》

===================

从上面所列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出佛珠的数目在经典当中的差异很大,共有九种之多。其实,佛珠有不同的颗数,是因为具有着不同的含义,下面就根据普遍流传的说法,将其不同的含义略述如后:

(一)一百零八颗

是最为常见的数目,是为了表示求证百八三昧,而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从而使身心能达到一种寂静的状态。百八烦恼的内容,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总的来说,六根各有苦、乐、舍三受,合为十八种;又六根各有好、恶、平三种,合为十八种,计三十六种,再配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合为一百零八种烦恼,如经中所言:

诸菩萨问:云何百八?佛言:有所念不自知心生心灭中,有阴有集,不知为痴,转入意地亦如是,识亦如是,是为意三;见好色中色恶色,不自知著不自知灭,有阴有集,乃至触亦如是;彼经但列六根各六,虽无三世之语,而结云百八,故知是约刹那而为三世也。……三世三个三十六故,故有百八。

(二)一千零八十颗

表示十界各有一百零八种烦恼,合成一千零八十种烦恼,“十界”表示整个迷与悟的世界,可分为十个种类:

(1)地狱界

(2)饿鬼界

(3)畜生界

(4)修罗界

(5)人间界

(6)天上界

(7)声闻界

(8)缘觉界

(9)菩萨界

(10)佛界

(三)五十四颗

表示菩萨修行过程中的五十四个位次,其中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阶位,再加上四善根位。分述如下:

十信指:

(l)信心(2)念心

(3)精进心(4)慧心

(5)定心(6)不退心

(7)护法心(8)回向心

(9)戒心(10)愿心

十住:

(l)初发心住,(2)治地住,

(3)修行住,(4)生贵住,

(5)具足方便住,(6)正心住,

(7)不退住,(8)童真住,

(9)王子住,(10)灌顶住。

十行:

(1)欢喜行,(2)饶益行,

(3)无恙恨行,(4)无尽行,

(5)离痴乱行,(6)善现行,

(7)无著行,(8)尊重行,

(9)善法行,(10)真实行。

十回向:

(1)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2)不坏回向,(3)等一切佛回向,

(4)至一切处回向,(5)无尽功德藏回向,

(6)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7)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8)如相回向,(9)无缚无著解脱回向,

(10)法界无量回向。

十地:

(l)欢喜地,(2)离垢地,

(3)发光地,(4)焰慧地,

(5)难胜地,(6)现前地,

(7)远行地,(8)不动地,

(9)善慧地,(10)法云地。

四善根:

指见道以前,现四谛及修行十六行相以达到无漏圣位的四种修行阶位,包括:

(l)暖位(2)顶位(3)忍位(4)世第一位。

(四)四十二颗

表示菩萨修行过程的四十二阶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和妙觉。已见上文,兹不赘述。

等觉:又作等正觉,即指在内容上与佛相等,而实际修行上比佛略逊一筹者。如欲详细了解,请参阅(姚秦)鸠摩罗什泽《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受持品》。

妙觉:指觉行圆满之究竟佛果,系由等觉位更断一品之无明,而得此位。

(五)三十六颗

无确切的含义,通常皆认为是为了便于携带,遂三分一百零八颗成三十六颗。其中蕴含有以小见大的义理,故与一百零八颗相同。

(六)二十七颗

表示小乘修行四向果的二十七贤位,即前四向三果的“十八有学”与第四阿罗汉果的“九无学”。

十八有学指:(1)随信行者,(2)随法行者,(3)信解者,(4)见至者,(5)身证者,(6)家家者,(7)一间者,(8)预流向者,(9)预流果者,(l0)一来向者,(l1)一来果者,(12)不还向者,(l3)不还果者,(14)中般者,(15)生般者,(16)有行般者,(17)无行般者,(18)上流般者。

九无学指:(l)退法,(2)思法,(3)护法,(4)安住法,(5)堪达法,(6)不动法,(7)不退法,(8)慧解脱,(9)俱解脱。

(七)二十一颗

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二十一个位次,“十地”“五十四颗”一段,“十波罗蜜”见“佛子珠”一段的介绍,兹不赘述。而“佛果”指达到最究竟成佛的果位。

(八)十八颗

俗称“十八子”,此中所谓“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

六根:(1)眼界、(2)耳界、(3)鼻界、(4)舌界、(5)身界、(6)意界、

六尘:(l)色尘、(2)声尘(3)香尘、(4)味尘、(5)触尘(6)法尘

六识:l)眼识、2)耳识、3)鼻识、4)舌识、5)身识、6)意识。

(九)十四颗

表示观音菩萨与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的功德。

十四无畏:

1)使众生返照自性,获得解脱,是为无畏。

2)使众生旋转知见,苟遇火难,火不能烧,是为无畏。

3)使众生旋转观听,虽遇大水所漂,水不能溺,是为无畏。

4)使众生入于罗刹鬼国,鬼自灭恶,是为无畏。

5)使众生六根消复,临当被害,刀段段折坏,是为无畏。

6)菩萨明照十方,使众生不受药叉、诸幽冥所害,是为无畏。

7)使众生不受虚妄声尘系缚,是为无畏。

8)使众生行于险路如行坦途,遇贼不受劫,是为无畏。

9)使性多银y者,不生色念,是为无畏。

10)使怀忿记恨之人不生嗔恚,是为无畏。

11)使一切昏钝无善心之人,远离痴暗,是为无畏。

12)使无子众生,欲求男者,令得生男,是为无畏。

13)使无子众生,欲求女者,即得生女,是为无畏。

14)使众生持观音名号者所得福德与恒河沙数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