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片档案 ☆

片名:罗拉快跑

外文:Lola rennt

导演:汤姆·提克威

编剧:汤姆·提克威

主演:弗兰卡·波坦特、莫里兹·布雷多、阿敏·罗德、路德格·皮斯特、赫伯特·奈普

上映:1998年8月20日

国家/地区:德国

片长:81分钟

获奖:获1998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2000年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非英语片提名

汤姆·提克威(Tom Tykwer)于1965年出生于德国西部的城市乌泊塔尔。他从小便对电影产生浓厚的兴趣,从11岁开始就自己动手拍摄短片,13岁便进入影视圈摸爬滚打。中学毕业后,他尝试向欧洲的多所电影学院提出学习申请,但均未成功。提克威只好来到柏林当电影放映师。1987年,他为电视台拍摄了一系列世界著名电影导演的访谈节目,获得与文德斯、彼得·格林纳威、基耶斯洛夫斯基等大师面对面交谈的机会。这个经验对提克威日后独立执导电影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创作于1981年的影片《盲打误撞》便直接影响了《罗拉快跑》的叙事结构。在创作了《一脸死相的玛莉亚》(1993)、《冬日恋曲》(1997)等影片后,汤姆·提克威终于在1998年凭借《罗拉快跑》一夜成名,这部影片也成为后现代电影的一部标志性作品。

1.故事新编:对经典的“英雄救美”叙事模式的颠覆

影片讲述罗拉营救男友曼尼的故事。曼尼为黑社会老大朗尼跑腿,他带着一个装满10万马克的袋子上了地铁,却因为看见警察而失魂落魄地逃出地铁,把袋子遗落在地铁上,被一个流浪汉捡走。曼尼面临着朗尼的残酷惩罚,惊慌失措又走投无路的他打电话给罗拉求助,为了帮助心爱的男人,罗拉必须在仅剩的20分钟内筹集到10万马克,才能使曼尼逃过一劫。罗拉的奔跑由此展开:第一种可能性,罗拉飞奔到银行找任行长的父亲借钱,却正好撞上父亲与情人在一起的场面,恼羞成怒的父亲把罗拉轰出了银行,空手而至的罗拉只能帮助曼尼抢劫超市,但是当他们跑出超市后,却被警察包围了。一个警察手枪走火打中了罗拉,罗拉倒地而亡。最后时刻,她回忆起与曼尼在一起热恋的画面,于是不甘心的她决定重新来过。第二种可能开始的画面重新回到罗拉落下电话的瞬间,她再次跑到银行找父亲要钱,并夺下警卫的枪进行要挟,终于拿到10万马克。走出银行的时候罗拉遇到警察的包围,但是警察却没有怀疑她,示意她赶紧离开。罗拉来到与曼尼碰头的地点,曼尼满心欢喜地向她跑去,却被一辆疾驶而来的救护车撞倒。曼尼弥留之际也回忆起与罗拉的对话。罗拉仍然不能接受这个结局,于是故事再次回到起点,开始了第三种可能:罗拉飞奔到银行门口,刚巧父亲坐朋友的车外出了。绝望的罗拉看见对面的赌场,抱着一线希望赌两把的她竟然大获全胜。罗拉提着赢来的钱赶到曼尼约定的地方,与此同时,曼尼看见捡走钱的流浪汉经过,穷追不舍地终于抢回丢失的10万马克。事情得到解决了,曼尼与罗拉迎来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影片讲述的故事乏善可陈,不过是一个古老的爱情故事:罗拉为了营救男友曼尼而奋不顾身。唯一具有新意的地方在于影片把拯救的主动者设置为一名女性,而把被拯救的角色设置为一名男性。相比罗拉的勇敢果断和机智敏捷,曼尼要远远懦弱逊色得多:他指责罗拉没有按时赶来和他一起完成黑社会老大交给的任务,导致他在地铁上丢失了10万马克:“你不在,我就把事情搞砸了。我真没用。”而且,他在丢失钱后只会哭哭啼啼地打电话向女友求助,在电话亭里无助地等待被救。这种对经典的“英雄救美”叙事模式的颠覆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向男权话语规则发起挑战的意味。

2.复调叙事:三段式叙事结构承载不同的后现代意蕴

《罗拉快跑》一片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无疑是三段式的叙事结构,虽然这种复调的叙事早已出现在波兰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盲打误撞》中,但是《罗拉快跑》仍然具有不可否认的创新性的原因在于,《罗拉快跑》在借鉴的基础上,赋予这种形式结构以截然不同的后现代意蕴,使之成为一种消解了意义的叙述游戏。就如影片开头警卫所说的:“球是圆的,比赛90分钟后结束,这是不容置疑的,其他一切皆纯属理论。开始吧。”汤姆·提克威在这场叙述游戏中,设置了一个仿佛游戏闯关的形式,女主人公罗拉闯不过一关时,可以重新再玩一盘,她反复通过自己的意志安排影片中各个人物的命运,直到她满意为止。导演汤姆·提克威在谈及影片的主题时曾说道:“影片阐述了命中注定和偶然机遇这两个主题,以及它们是如何相互交叉着支配人生的。”第二种可能性之所以与第一种可能性会产生不同,原因竟然在于罗拉扔下电话后冲下楼梯时被带狗的男人绊倒,因此她比先前慢了一点点。罗拉推迟了一点点时间与路上推着婴儿车的妇人相撞,妇人的命运居然因此被改写(在第一种可能性中她偷了一个小孩,第二种可能性中她中了彩票成为富人);罗拉又迟了一点点再遇上骑着自行车的男孩,男孩的命运也因此迥然不同(第一种可能性中男孩因为偷车被暴打,在医院认识了一个女护士,两人幸福结合,第二种可能性中男孩将变得穷困潦倒,露宿街头);罗拉继续奔跑,迟了一点点的罗拉从父亲的朋友梅耶叔叔的车顶跃过,导致他的车与一部经过的白色轿车的车尾相撞(在第一种可能性中是两辆车的车头相撞);罗拉在街角转变处撞上了捡到钱的流浪汉(在第一种可能性中两个人擦肩而过)……一点点时间上的错位就会使得人物的命运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便是影片通过这种新颖的形式表达出的偶然机遇支配人生的主题。影片的故事本身并不具有意义,但叙述故事的方式却有哲学意味,这也是后现代电影典型的特征之一。

3.核心命题:对“时间”的后现代主义思考

对“时间”的后现代主义思考也是《罗拉快跑》一片的核心命题之一。“时间”的概念在影片中通过不同的形式被不断地加以强调。影片中多次出现时钟的意象,片头的设计就是一个不停晃动的钟摆,影片伴着嘀嗒嘀嗒的秒针走动声揭开序幕。在提出一堆故弄玄虚的“终极命题”之后,影片再次以动画片的形式,展示女主人公罗拉的卡通形象往画面背景的漩涡深处奔跑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她闯过一道又一道时钟形状的门。在影片剧情尚未展开时,提克尔就已经先声夺人地点出了影片的核心:这是一场与时间竞争不能停歇的赛跑。罗拉只剩下20分钟的时间来筹集10万马克拯救男友曼尼,时间上的限定不仅极大地加强了叙事情节的紧张感,也由此展开了一个又一个“罗拉快跑”的“20分钟”,而观众在观看“罗拉快跑”段落时的实际时间也正好是20分钟,由此,影片的叙事时间与现实时间形成了一致。有意思的是,这种极为写实的时间表现竟然被运用于一部具有极端夸张形式风格的影片中,而且与影片的三段式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不能不说是对电影时空可能性的尝试与突破,怪不得导演汤姆·提克威称《罗拉快跑》是一部关于人生可能性、世界可能性和电影可能性的电影。

4.形式风格:多种元素营造强烈节奏感与后现代质感

除了叙事手法以外,《罗拉快跑》这部20世纪90年代最“酷”“炫”的后现代电影的成功还在于其新颖动人的形式风格。影片运用了MTV元素、动画、电子音乐等新潮的后现代形式,并以大量的非常规机位、跳切、静止画面剪辑、分割画面、录像等炫人耳目的形式手法的拼贴让观众目不暇接,营造出强烈的节奏感与后现代质感。MTV手法是20世纪90年代影视领域中新兴的一种表现形式,来源于音乐录像带的拍摄形式。由于在片长的限制和视觉冲击力上的特殊要求,MTV手法具有一般的影视作品所不具备的强烈效果和视听震撼力。罗拉从家里跑出去的段落便运用了MTV手法:镜头跟随着罗拉奔向家门,但是罗拉在打开门跑出去之后却进入了罗拉母亲所在的房间,并且在房间里旋转了360度,最终停留在房间里的电视机画面上——电视播放的竟然是罗拉跑下楼梯的动画。与MTV元素相伴的是从影片开始就强势“轰炸”观众的电子音乐,旋律单调、节拍强劲的电子音乐让罗拉的奔跑过程显得动感十足,让“奔跑”成为一种被极力加以强调的人物状态的修辞。与罗拉的奔跑过程发生关联的路人甲乙丙丁以静止画面剪辑的形式,相当简洁明了地交代出人物的前史和未来走向。大量的跳切让画面更富有刺激性,造成一波又一波的视觉震撼。此外,影片在画面上以暖色调为主,特别是运用了夸张的红色来加强视觉刺激。罗拉一头鲜艳的红发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表现罗拉和曼尼的回忆段落中,摄影机均加入了红色的滤镜。

影片的片头引用了英国著名诗人T.S.艾略特的一句话:“我们不应该停止探索,我们所有的探索最终将会回到我们的起点,并第一次了解该处。”就像影片开始时挑战的那些故弄玄虚的哲学命题一样,我们最终又回到了起点:那不过是一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