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宛刚好瞧见牛金芳那同样嫌弃的表情,她边吃边问:“妈,这地瓜那么好吃,为什么不爱吃啊?”
记得上辈子,一块很小的地瓜都要卖到好几块钱呢。
地瓜就是他们的土话山芋,牛金芳跟张喜凤都懂,但讲话时候还是不习惯说地瓜。
牛金芳先于张喜凤答:“弟妹啊,原先你没来的时候,我可是跟着咱妈吃了不少年的山芋。”
“黑乎乎的山芋干,山芋面饼子,山芋面窝头,蒸山芋、煮山芋饭、就连过年时候的饺子也是山芋面的,哎呦,那叫一个够够的。”
张喜凤也赞同,“对,我这辈子都不想再吃了。”
宁宛眨眨眼,换做是她的话,她也得吃腻。
……
晚上叶超下班回来,宁宛正在回忆着上辈子看的哲理小故事,书写在本子上。
从前,一个医生给病人治疗癌症(几乎无药可痊愈的病),做手术的时候发现切不了,只好再缝上。
他去和病人解释情况,但是病人年纪偏大耳朵背,没听清楚就稀里糊涂回了家,还以为手术成功自己的病好了。
一年后,那医生碰巧遇到该病人,大为吃惊。再一检查,癌细胞竟然彻底消失。
医生不明白为何会有这种奇迹出现,他后来偶然在一本名叫《求知知多少》的书籍里看见一句说服自己的答案:
乐观的心态是最好的良药。
叶超看着纸张上的娟秀小字,眼睛亮亮的,满是欣赏。
“媳妇,最后这句话真是点睛之笔。心态确实是很重要,不管在哪一个领域奋斗的人,心态摆正,知足常乐。”
叶超坐下来,跟宁宛挨着,“不过,求知那本书里不都是例题讲解吗?”
“是啊,正文的内容都是讲解,不过每一页的底部空出来的地儿,我都写了类似于启示的话。”
宁宛笑着回应,那是她提前就想好的,为的就是将每一本书的价值扩大化。
叶超佩服地看着宁宛,他以后要学习的地儿还有很多。
“你说这小文章投稿报社的?”叶超问,他的视线落到了纸张右下角。
小宛两个字让他的眸光闪了闪。
媳妇的名字跟他以为的竟然不是同一个字,怪他太粗心,知道媳妇的身份不一般,早就该问清楚。
该打,真该打!
宁宛察觉到叶超的表情有些古怪,关切问:“怎么了这是?”
叶超抓住宁宛的手,目光真诚地称呼,“小宛。”
“嗯。”宁宛等着他继续。
叶超忽然不想点出名字的事,就这样顺其自然地更改,好像更好。
他收起心里的愧疚,想着日后多疼爱媳妇来弥补自己的粗心。
然后他道:“媳妇你放心,明天我肯定准时送报社去。到时候出版了,我第一个买回家。”
“可是,万一不过稿那?”
宁宛看过临东日报、周报什么的,貌似还没有投稿这类小故事的专栏。
叶超信誓旦旦,“肯定能过稿!”
“为什么?”
“因为王满仓拍的照片都能登报,媳妇你肯定比王满仓厉害。”
额,嘿,这个理由很强大呀!
宁宛自认很有说服力。
她信了。
次日。
临东报社编辑部。
三个编辑像往常一样整理稿件,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在众多投稿之中选出合适的文章,然后交给主编过目定稿。
虽说现在的文坛不是很景气,但还是有不少人投稿子。
对于一些文学爱好者来说,看见自己的作品印刷在报纸上,哪怕没什么酬劳,成就感跟荣誉感也是满满的。
所以,每日的稿件都不在少数,三四十份都是少说的。
“《山区也要抓教育,为革命教育好少年》,这题目不错。”
薛东来就喜欢这些中规中矩的,发出去之后绝对出不了岔子。
他认真阅读起来,只是眉头逐渐皱起,“文笔欠佳,口号喊的响亮,写出来的文字有些生硬,不好。”
他将那一篇稿子放一边,他不给过,等另外两个编辑看过,再有一个不给过的,第三个人就不需要看,直接毙掉。
“最近稿子的质量明显下降,而且订报纸的也越来越少。”
薛东来感慨一句,觉得做编辑有些没意思。
坐在他旁边的周春发赞同,然后说:“思想固化,缺少创新,我这新开的趣说人生专栏一份符合的稿子都没有。”
来的稿子都是那些调调,一点儿“趣”都没有。
他抓着手里一目十行之后的几篇文章递给薛东来。
“老薛你瞧瞧,不行咱还得自己写。”
薛东来接过去,先是随意翻看了下题目:
“石桥村烟叶种植完成,期盼再丰收”
“谴责刘家村偷鸡贼”
“友谊服装厂厂长工作报告”
“嗯,这三篇比较符合,待会儿看看内容,可以的话直接用。”薛东来边说边认真读起来。
坐在周春发另一边的女编辑此刻开口,“老周你看这一篇小故事是不是能发在你的新专栏里,我觉得挺不错。”
“哦?我瞧瞧。”
周春发扶了扶老花镜,接过稿子一瞧。
“《最好的良药》,从前,有一个……”
小故事很短,展现出来的道理却意味深长。
周春发的眼睛亮了亮,他就是想找这种感觉。
以小见大,用文字的语言来做警醒世人的良药。
周春发看了看署名,“小宛,这名儿不熟,第一回 来稿子吧?”
“嗯,之前确实没见过。我刚刚本来没怎么注意,搭眼一看,这字写得真漂亮,就先拿过来读了读。别说,感觉吧,平淡里透着大道理,很有水平。”
女编辑给出自己的中肯评价,周春发也这样认为。
只是,他的新专栏的文章一般都是五百字左右,这一篇少了点儿。
再加一篇的话,会有种画蛇添足感。
“怎么了?”女编辑察觉周春发的表情不对,多嘴问了句。
周春发的面色严肃,“添几句会显的啰嗦,不添几句,短了点儿。”
女编辑眨眨眼,拿过来之前待定的一份稿子递给他,“你看看这俩放一起能行不?不是一个类别,可以在两篇中间加上个醒目一点儿的标签。
比如良药那篇可以标签感悟人生,这一篇可以标柴米油盐。”
周春发疑惑地接过另外一篇,继而略微惊讶,“猪下水的做法之一,这是菜谱?”
“是啊,看来是个懂生活的人写的,署名小菜。”女编辑回应。
因为第一次见到这样的稿子,所以她不确定能不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