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七节罗姆内战役一
祸不单行。就在邓尼金暴跳如雷开始整肃彼得留拉亲信将领的时候,伏龙芝指挥的红军发起了向哈尔科夫的总进攻。
伏龙芝进攻的时机选择的非常好。让人不由得联想到彼得留拉的反叛是和伏龙芝取得了联系。但这证明是无稽之谈,伏龙芝的进攻和彼得留拉反叛高度重合不过是巧合。
邓尼金的部队成分本就极其复杂,彼得留拉部队是他的主要力量之一。由于彼得留拉扯起了乌克兰独立的大旗,公开脱离大俄罗斯国,邓尼金当然要对留在哈尔科夫方向的彼得留拉一个半军(4个师)进行整肃,逮捕彼得留拉的亲信将领,换上自己的人。结果必然导致这4个师处于混乱状态,当伏龙芝主力展开进攻时,负责哈尔科夫西北苏梅一线防御的第13军一触即溃,导致伏龙芝手里的尖刀——布琼尼经过加强的第1骑兵军轻而易举地插入了战线的后方。
伏尔加河自基辅流向东南入海,在伏尔加河左岸的辽阔大地上非常适合骑兵的突袭,布琼尼根本不需要顾虑与中国人的冲突,实际上,红军已经不在意与华军的冲突了,在喀山,华军早已与红军正式交火,现在天上仍发生着空战,将空军主力调至东线的远征军空军每天都在轰炸着喀山城下的红军,特别是在大俄罗斯正式建国后,布党已经与中国人撕破了脸皮。
在第一回合就遭受重击的邓尼金只能向中国人求援了,高尔察克也给王明远拍来了电报,希望看着“共同的利益上,立即把远征军主力投入到哈尔科夫的保卫战中。”
王明远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共同的利益?狗屁!乌里扬诺夫要统一俄罗斯,高尔察克和邓尼金也抱着同样的目的,但我们却希望俄罗斯长期分裂,陷入无休止的战乱中。哪里来的共同利益?如果不是为了祖国的千秋大业,干嘛将好几十万优秀子弟派到万里之外日日流血牺牲?曝师在外,日耗惊人,就算协约国每月提供1000万美元的军费,光是人头费就吃掉一大块了,不打仗还好,打起仗来就是个无底洞!一辆载重1500公斤的卡车,工人一辈子的工资也挣不回来,一场战役就会消耗上百辆或者更多,我们不从俄罗斯捞回本钱,对得起省吃俭用支援远征军的百姓?对得起那些长眠在乌克兰、罗马尼亚和波兰的烈士?
王明远在向北京发去紧急电文后,将自己关在办公室苦苦思索。作为远征军统帅,他必须确定应付当前局面的原则,可以不去管具体的作战,但总的方针必须确认。
首先,要不要全力支援邓尼金?
总部作战处紧急分析了已获悉的战况,认为在目前态势下,邓尼金很难守住哈尔科夫。但哈尔科夫必须保卫,它不仅是乌克兰第二大城市,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它还是大俄罗斯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远征军将所占领城市的工业设施拆卸一空,但哈尔科夫却没有动,如果没有了哈尔科夫的工业,大俄罗斯更没有与布党抗衡的本钱了,靠乌克兰的小麦跟布尔什维克打仗吗?即使放弃哈尔科夫,也必须将其设备全部搬迁至西伯利亚去!
结论是,为了赢得时间,远征军也需要协助邓尼金。
第二,投入多大的兵力?要不要将第2集团军主力调过伏尔加河投入到哈尔科夫战线?还是只用第1集团军一部侧击正在疯狂东进的布琼尼骑兵?第1集团军仍与彼得留拉的部队纠缠着,可以动用的只有第1军。要不要在伏尔加河左岸跟布党来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对决,令王明远好生踌躇。跟蒙山军绝大多数将帅不一样的是,身为军人,王明远内心深处却讨厌战争,惋惜一切非正常的死亡。他将远征军置于邓尼金后方,将交通线安排在路况差距离远的南线,都是为了避免与红军正面交战。
在他看来,“俄国战略”即将画上句号,作为最早参与这项战略策划者之一,他认为该项战略基本成功了: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借出兵俄国助战获得了美国的巨额经济援助,一些技术专利和生产授权被顺利获取;俄国真的产生了两个敌对的政权,来自北方的威胁被解除;收回了唐努乌梁海及中东铁路,从俄国抢到了大量的工业机床,使得将东北建设为重工业基地的条件完全具备;消除了新疆的分裂危险并打开了中亚的大门;锻炼了部队特别是锻炼了一批指挥官,检验了自行研制的装备,让除海军外的国防军的视野更加开阔,就国防军的战力,绝对上了一个档次……至于凝聚民心,提振民气以及通过对外战争促进国家的工业化建设,作用肯定是正面的,唯一的负面就是牺牲伤残了大批的优秀官兵,付出了巨额的军费。当时总统提出了俄国战略的主要目标,他不是太相信,但那些两年前说的话言犹在耳,大部分已成为现实……现在是该收尾的时候了,如何收好官子,将这盘决定国家今后数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国运的大棋赢下来,就看自己最后的决定了。
北京的回电未至,范德平、熊勋、石大寿的电报纷至沓来,三位主要助手的意见基本一致,即必须迎战红军,击退其对哈尔科夫的进攻,否则远征军态势将极为不利。范德平更是指出,如邓尼金集团被消灭,结盟于我的俄国新政权将迅速败亡,一切的努力均前功尽弃。
王明远在6月16日晚做出了决定,命政治部起草传单用飞机投掷战区,警告红军如继续南下将威胁远征军安全,远征军绝不坐视不理;命1军立即北上,抄击布琼尼骑兵的后路;命位于扎波罗热第11军迅速渡河南下支援哈尔科夫,第15军做好随时南下之准备。特别电令熊勋,如彼得留拉东犯,应给于迎头痛击,但如德军东进,则相机放弃基辅,依托伏尔加河地障阻击,逐步退出乌克兰。
军令发出后不到一小时,总参的电报到了:南俄之存在对友好之俄国至关重要,而哈尔科夫得失事关南俄之归属。远征军应以积极之态度应对危机,不应保存实力危害大局。须重视红军之战力,万勿轻敌。
这就是说,龙谦允许他投入主力帮助邓尼金打赢这一仗!但提醒王明远重视对手。
薛晓才看过总参电令后建议令第2集团军司令部统领第11、第15两军南下哈尔科夫,令第1集团军司令部率第1、第5两军东进,只留第3军于基辅,该集团军后勤部队立即渡河,沿我军控制的南线铁路撤至扎波罗热,“要打,就集中兵力狠狠给他来一下,基辅对于我们已经不重要了。”
王明远对着地图思索了半小时,“可以,下命令吧。基辅可以拿走的东西一律装车运走。阎树林部从即刻起直接由我们指挥,让熊勋集中精力对付红军吧。嗯,电告邓尼金我军部署,要他沉着应战。”
薛晓才甚至想让第16军也投入哈尔科夫之战中,但考虑到顿涅茨河和顿河流域间存在大量的哥萨克武装,没有大兵团威慑不放心。以王明远持重的性格,也不会接受这个建议,所以没有提。薛晓才现在后悔将第9、第21及第7军调回国了,如果有这三个军在,绝对可以在哈尔科夫一带重创甚至歼灭伏龙芝集团。
“王司令什么都好,就是太不像军人了。”薛晓才在去电讯处的路上想,“军人嘛,考虑打好仗就是了,考虑军费干什么?这倒好,反而受制于兵力不足了……”
新的电令通过总部的大功率电台发了出去,很快,石大寿和熊勋回电:决照总部电令执行。而邓尼金在两个小时后回电,对远征军南下支援倍感振奋,决心在哈尔科夫一雪前耻。
第1集团军动作最快。熊勋在当日晚11点即上报了作战方案:第1集团军主力向罗姆内——苏梅开进,以布琼尼骑兵军为作战目标,掩护哈尔科夫左翼安全。以第1集团军现有的位置,这个方案是最适当的,远征军总部立即批准了熊勋的方案,但强调了对手是大集团骑兵,应控制要点和交通线,猬集主力,避免被对手各个击破。
置于战线后方充当集团军战略预备队的第1军立即行动起来,他们和已经回国的第9军都是装备最好的部队,为了抢得时间,他们没有跟5军争占铁路资源,而是沿公路开进。6月17日下午,该军第3师已经开始北渡伏尔加河,前出布罗瓦雷,沿着公路冲向了罗姆内。罗姆内的重要性看一眼地图就完全明白,只要该城在手,便可直下苏梅,切断布琼尼骑兵的后路。
跟下围棋一样,敌之要点即我之要点。中国人在6月17日投掷的传单已经告诉了伏龙芝,这一仗远征军要参战了。第1军向罗姆内的运动也没有瞒过伏龙芝的空中侦察。突破苏梅防线正向哈尔科夫疾进的布琼尼第1骑兵军及随后跟进的步兵第9、11军随即转向,朝罗姆内扑来。
罗姆内本有邓尼金第7军军部率两个师驻守,守军也接到了邓尼金坚守城市以待援军的命令,并且与熊勋司令部沟通了电台联系,知道中国盟军已经增援上来了,但还是出了岔子,当布琼尼第1骑兵军逼近罗姆内时,守军第20师一个团在潜伏的布党分子的策动下临阵叛变(在布党那边就是光荣的起义了),一下子重创了守军的士气,搞得人人自危,布琼尼不算猛烈的炮火只轰击了十五分钟,20师阵地就全面崩溃,本来就不坚强的防线登时塌了半边天,第7军军部率另一个还算“听话”的师仓促撤出罗姆内,这座重镇半天内就沦于敌手了。
闻听噩耗的熊勋上将命令第1军立即反攻,将罗姆内夺回来,但他给第1军的电令里却要求第1军稳步前进,不要企图在行进间达成目标,“占领罗姆内的敌军为骑兵,长于机动,短于坚守,火力定当弱于你们。而后续步兵尚距遥远,来不及合兵一处,如敌军坚守城池,则按照常规战法发扬优势炮火夺取之,如敌弃城机动,你们可不予理会,先占领该城,切实控制交通线……”
在给第1军发出战术指示后,熊勋电报王明远,“罗姆内已失,已令1军按原定计划行动,暂不做变更。确信布党在俄军中潜伏人员甚多,俄军不可靠,此战绝不可信赖俄军,一切应立足自己……”
王明远回电,“已提醒邓尼金注意部队内部问题。此战必得歼灭敌主力一部,否则难以打破其优势,望指挥前移,再创罗马尼亚之奇迹。”
罗马尼亚战役是叶延冰的得意之作,也是熊勋的成名之战。王明远重提此事,希望熊勋再建奇功。
6月19日中午,第1军前锋第3师与红军炮火相接,罗姆内之战打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