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卷第406章 英国人的决心
随着新一届德国国家队名单的公布,十六支参加英格兰欧锦赛的球队,也全部完成了参赛球员的确定工作。
距离欧洲杯开幕只剩下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英国权威的体育报纸《卫报》,借着东道国的东风,理直气壮的对这个最新出炉的各国参赛阵容,做出所谓“半官方”性质的评价与预测:
“随着劳德鲁普兄弟的淡出国家队,四年前创造了‘丹麦童话’的卫冕冠军,不会再有四年前的好运......”
“世界杯亚军意大利,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并没有表现出世界亚军的实力,没有巴乔的意大利,并不是一支完整的意大利......”
“这一届的英格兰,是近些年来一支让人充满期待的球队,凭借东道主优势,他们甚至有创造奇迹的可能......”
“德国队?这支老牌强队不提也罢,他们不思进取、毫无新意,他们可能会面临比两年前更糟糕的成绩,就像水平大幅下降的德甲联赛一样,难道德国人想依靠一个在意甲小球会踢球的球员。再次上演一场荒唐的救赎?”
不得不说,除了对德国队的评价之外,英国《卫报》对于其他球队的看法。都有着一定道理。作为英国最权威的体育类报纸之一,《卫报》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在充当着“公正的喉舌”,只不过在那些普遍的情形之外,偶尔它们也会在公众面前,说出一副“善意的谎言”。
德国足球近些年虽然活力大为减退,但其综合实力仍然处于世界一流强队的行列。英国《卫报》的一番评价与分析,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字里行间充满了英国人的狡诈。
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朱球手捏着这份料味十足的最新一期《卫报》,心中若有所思。
传说中的世仇与恩怨?如果这也可以称其为“传说”的话,英格兰的世仇有两个,一个是南美大陆的阿根廷。另一个便是欧洲大陆的德国了。
与阿根廷之间最大的一笔“仇恨”,便是八六年世界杯上英国人在马拉多纳身上同时遭遇的“上帝之手”与“连过五人”。
而与德国之间的恩恩怨怨,更是罄竹难书。1966年英格兰本土举办的世界杯决赛上,英格兰凭借一个几十年后的高科技都难以判断是否越过门线的“进球”,以4比2击败了当时的联邦德国,历史上第一次夺得了世界杯。尤其从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的十年多时间里,英格兰与德国的交手不可谓不少,可完全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屡战屡败,英格兰人最有希望打破这种尴尬的一次。便是90年世界杯的半决赛,可在那场轰轰烈烈的120分钟大战中,英国人还在最终的点球决战中败下阵来。
欧洲杯跟阿根廷毫无干系。可与德国人可就关系大了。《卫报》这么做,难道是得到了英足总方面的请求或暗示,要在大赛前,在舆论上狠狠的打压一下竞争对手?
朱球可不这样认为,且不说这样做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大赛前的“嘴上斗法”虽然屡见不鲜。但为了区区小事,显然劳不动鼎鼎《卫报》的大驾。体育的管理者与媒体之间天生就是“宿敌”。小小的英足总,可指挥不了英伦最权威的体育报纸,能指挥动它们的,只有一样东西——利益。
什么样的利益,让一向眼高手低的《卫报》,这一次也如此的趋之若鹜?答案无他,世界杯的**,英格兰方面已经决定申办2006年世界杯的消息,在英伦三岛乃至欧洲大陆,已经不胫而走。
这次申办,与三十年前英格兰举办的那次世界杯,有着明显不同,1966年的那届世界杯,还仅仅是世界杯,而现如今的世界杯,随着经济、政治、商业等多种元素的介入,已经变得复杂了许多。
再次申办世界杯的想法,在英格兰从上到下,已经俨然成为了普遍的共识。且不说英格兰球迷在世界大赛上的郁闷心情,已经憋存了几十年,就是与足球圈无多大关系的利益人群和集团,也通过一次次鲜明的事例,见识到了足球运动强大的综合效应。
美国人告诉他们,举办世界杯也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
保加利亚人如是说,世界杯拯救了我们岌岌可危的国民经济,我们的生活正在一天天改变;
当然还是更夸张的,因为让英国人又爱又恨的马拉多纳同样告诉他们,这个国家的总统,其实是我的小弟......
为了再次举办世界杯的目标,一向以谦谦君子自居的英国佬,这一次终于明目张胆的玩了一次不择手段,它的打击目标,直接指向了申办道路上最大的“假想敌”——德国!
要知道德国人早在半年前,就明确提出了将要申办世界杯的计划,虽然他们表面上指向的是2002年的那一届,可德国人越来越清晰的举动,让英国人终于醒悟过来,原来德国人当初玩的竟然是“投石问路、暗度陈仓”的把戏。
曾经号称“日不落”的英国人,是自大的,但在如今俨然比他们还要强大的德国人面前,却不得不收起了轻视之心,因为他们知道,这一次,德国人的申办决心,似乎比他们还大。
很快的,决心已定的英国佬,开始了多方面的准备,这次在英格兰本土举办的欧洲杯,就是一次很好的机会。
不断的强化自己,这是英格兰足球圈自己的事情,而不失时机的打击与贬低对手,便越来越多的开始借用到了媒体的力量。
欧洲杯尚未开战,由欧洲杯衍伸出的一场更大规模、更多层面的较量,却已经悄悄拉大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