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塑艺术是中国社会生活的反映。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精美的雕塑艺术作品。中国的雕塑艺术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发展的规律也大有不同,如中国商周时期的铜器制造和装饰雕刻,为后代所不及。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为其时代特有的美术作品,在题材上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唐宋各代的雕塑品,虽然超过了汉代,作品却不如汉画像石那样充分反映现实。明代的手工业、商业各方面较唐宋有所提高,但明代的雕塑品很少能如宋代充分地表现出每个作品的特征。

中国原始时期的雕塑艺术,大致可以追溯至公元前四千年以前。最初的雕塑可以从原始社会的石器和陶器算起,造型多样的陶器,为中国雕塑的多向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原始陶塑的性质一样,夏、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也并非实际意义上的雕塑。从形式上大致可以将青铜器的雕塑因素分为以下几种:第一是以动物形象为主题造型的青铜器,如安阳妇好墓出土的鸮尊;第二是青铜器表面的装饰,常见的有浮雕、圆雕、透雕等形式,如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第三是相对独立的青铜造像,这些青铜器虽在性质上仍属工艺品,但已初步具备了雕塑艺术的属性。

在整个雕塑史中,秦代虽然只占据着短短的十五年,但是兵马俑的出现,就足以改变中国雕塑史,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型陶兵马俑和铜车马。秦代承袭了春秋战国的朴实风格,作品趋于写实,总体雕塑风格比较恢宏,强调力度和气势。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具魄力的一个时期,一直在盛衰变化中持续了四百余年。我们可以从现存的雕塑清楚地看到汉风气势,如西汉霍去病墓,至今还存有一批杰出的石雕艺术作品。

汉代也出现了大量的陶俑陪葬。这一时代的冥器雕塑在题材上更为广泛,为了使死者在阴间依然能享受生前的富贵生活,墓葬中开始大量出现陶制的粮仓、猪圈、锅灶、房屋以及鸡、鸭、狗、猪等充满了生活情趣的事物。西汉的工艺装饰性雕塑也十分发达,玉雕、铜镜等都是代表性的工艺品。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再满足于仅仅实用,而是趋向于把生活用品制作得更加艺术化,比如当时的铜油灯是常见的一种生活用品,最为著名的是出土于河北满城的“长信宫灯”。

东汉时期,豪强争斗激烈,社会很不安定,厚葬习俗成风,所以留有不少保存完好的墓室。为使墓穴坚固耐久,多使用材质较好的石料构筑其框架,并在石材外表雕以历史故事、植物动物,或把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面雕刻记录下来。其中最为优秀的有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石。画像石是雕刻着不同画面,用于构筑墓室、石棺或石阙的建筑石材。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雕塑艺术形式更加全面。佛教的盛行促使佛像艺术蓬勃发展,改变了中国雕塑史的面貌,人物雕塑更加成熟。佛寺的兴建在东汉时已经被正史所记载,造像活动也因此而展开。自晋代以后,造像活动极为盛行,现在所能看到的三国时期的雕塑实物多为冥器。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不安使外来的佛教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加之统治者的带头尊奉,使佛教雕塑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唐代的雕塑艺术与前代的形式几乎相同,主要体现于宗教造像、陵墓随葬。但这一时期随着工艺技术的发展,在材料运用上更加丰富,除石雕、木雕、陶瓷外,还大量使用铸铜等。

宋、元时期的雕塑艺术作品保存在古代寺庙建筑物中的较多,这是了解唐代以后雕塑艺术发展的重要途径,如太原晋祠圣母殿的四十四尊侍女像、山东长清灵岩寺的四十余躯罗汉、苏州保圣寺的罗汉等。

明清雕塑艺术的制作活动,有着空前丰厚的社会物质财富基础和不断改进的工艺技术条件。为了适应封建统治阶级宗教、精神以及奢侈豪华生活等方面的需要,雕刻普遍地活跃起来。其中的陵墓雕刻与宗教雕塑,特别是在官府直接控制下所产生的作品,规模大,材料贵重,制作精细,但大多缺乏创造性。而一些与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与知识阶层有着较密切关系的各种小型的案头陈设雕塑和工艺品装饰雕刻,则有显著发展,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代表这一历史时期雕塑艺术的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