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已值得庆祝
索马里就像一个双面性格的神秘人,这是我来索马里这些天的感受。枪口代表了她的暴戾,笑容代表了她的友好。
驶过一座清真寺,我们也终于看到了索马里“虔诚”的一面:这个被恐怖覆盖的城市里,有很多清真寺,虔诚礼拜的穆斯林们,安静而肃穆。
在一个战乱不断的国家,一个社会体系、教育、司法医疗机制都崩溃的国度里,宗教信仰没有被磨灭掉。
还有很多人在忏悔过去,在祈祷未来。
傍晚的时候,我和梁红站在高处,俯瞰索马里。层峦叠嶂云霞流动、海滩万里、潮汐落涨。这一切,让人误以为自己身在天堂。闭上眼睛,置身充满暴力、饥荒和无序的街头,我们又仿佛瞬间被拖进了地狱。
我们终究是局外人,无法洞彻每一个索马里人对自己生活的评判。生活每天都在阳光下继续,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悲伤,但是生活中,也总能有很多让他们开怀的地方。对于未来不就应该是这种心态吗?
在我们拍摄这些废弃鞋子的时候,它们的主人已经死于十几天前的一场暴乱。
“至少我还活着呢。”这个烂掉一条腿的小伙子波澜不惊地笑着说。
时间在催促我们,摩加迪沙的面纱,我们才仅仅掀开一角。
下一站,有一个相当响亮的名字——索马里国家大剧院——准确地说,是剧院的残骸。这家剧院也是中国政府援建的,经历过这么多年的战乱后,已完全被毁掉了,只剩下外墙里面没有舞台,没有座椅,顶棚也只剩下骨架,变成了一个露天剧场。
摩加迪沙没有什么大型的集会场所,这个剧院,便成了当地人举办公共活动的唯一场所。前几任总统的选举、几个大军阀之间的谈判,都在这里进行。还有一些武装势力内部的大型会议,也偶尔会在这里召开。颇有点儿梁山泊聚义厅的意思。
向导告诉我们,这个剧院是军方管辖的,外人是不得进入参观的,他打通了私人关系我们才有这次机会。
在一个月前,这里又发生了一次自杀式爆炸事件。当时有200多人聚集在这里,庆祝索马里卫星电视网开播一周年在时任索马里总理发表讲话的时候,一名年轻的女子,引爆了捆在自己身上的炸弹。
至少有十几个人当场丧生,索马里奥林匹亚组委会主席和索马里足协主席都当场死亡,还有几十人受伤。
仔细看去,剧院里还残留着那次爆炸的痕迹。一些被炸毁的桌椅的木块散落在四周,地面还有一块块干涸的血渍,以及一些被炸得残破的栏杆、墙体。
退出来,剧场的院子里,有一些遇难者的鞋子,堆积在一个树坑里头,遗留在了这里。看着那些残破的鞋子,汶川的梦魇袭上心头。我脑海里在还原当时爆炸的情形:人们
互相拥挤着、哭喊着,鲜血流了一地,有些人无助地在地上爬行着求救……在一个月以前,这些鞋子还穿在一个个鲜活的人脚上,现在它们躺在那里,它们的主人的生命,已随着一声巨响消逝了。
我去过不少灾难的现场,每次看到那些逝去的生命留下的痕迹,我的内心都万分悲伤,没有所谓的硬汉,只有眼泪骤降;这一次更甚,因为之前那些灾难都是天灾,而眼前这次,是人祸。
向导挥手让我们过去。在院子的一棵树的树荫下,有个看上去十五六岁的孩子,坐在一张席子上,腿上盖着一条黑布。我们走近,向导把那孩子腿上的布掀开了,变魔术般的,许多苍蝇飞了出来,梁红吓得后退了一步。
被眼前所见惊怔住后,梁红赶忙表示歉意,自己没有嫌弃和不敬的意思,纯粹是本能反应,确实是被吓到了。我完全能够理解她的这种反应,因为我们面前这个孩子的腿,实在是让人不忍直视:他两条腿的膝盖以下皮开肉绽,没有一块完整的皮肤,到处都是炸伤、烧伤的痕迹,还能看到骨头和筋脉,腐烂的肉里面还趴着蛆。
这是灾难留下的印记,将暴力的后果在一个孩子的腿上具体呈现出来。如此残忍,如此触目惊心。梁红红着眼睛问是怎么弄的,安保队长代答:“就是在剧院集会的那场爆炸里他被炸成这样。他的父亲、姐姐,全家人都在那场爆炸里丧生他们家现在只剩下他一个人了。”
也许我们看到的遗留在爆炸现场的那堆鞋子里,就有几双是他的家人的。
整个过程中,那个孩子一句话没说,就一直冲着我们笑梁红心疼地问他:“疼吗?”
他歪了一下头,没回答,依然冲着她笑。梁红问安保队长这么惨,他怎么还能笑得出来呢?
安保队长用索马里语跟他交流几句,那孩子非常淡定地回答了一句话,说完依然冲着我们笑着。那孩子说:“至少我还活着呢。”
这句话一出口,我们四个人脑子里已经空白了,全是惊诧彻彻底底地被征服。什么励志故事、什么心灵鸡汤,都没有此时此刻我们面前这个可怜孩子的这句话那么有力量,那么有冲击力。来索马里这些天,经历了那么多事,看见了那么多人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如此震撼过。
如此背景,如此一句话,注定会让人铭记终生。那一刻无论多么内心强大的人,都会为之动容。一向大大咧咧的我像被击中般,直指心窝。我想把自己亲眼见到的这个孩子的故事,转述给所有能够看到这本书的国人。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的人们,应该好好地珍惜现有的东西。我们太多的人,每天花了太多的时间,在抱怨、在怨恨、在计较,可是我面前这个失去了家人、失去了双腿、失去了一切的孩子,却乐观地告诉我,“至少我还活着呢”——活着已值得庆祝。
孩子依然在
笑着,我们却笑不出来,现场的气氛有些凝重。外面波澜不惊,众人心里已经翻江倒海。
“中国和索马里人民友谊万岁!中国和索马里人民友谊万岁!中国和索马里人民友谊万岁!”
又是中文,把我们被感染的情绪拉回到现实中来。看过去,两个老人走了过来,一男一女,满脸笑容,非常热情地跟我们打着招呼。那个老头,张开双手,继续说:“中国和索马里人民友谊万岁!”
他再次连说了三次,是中文。虽然有很重的索马里口音,但是能听明白。
紧接着,这俩老人就在我们面前开始载歌载舞,他们唱的歌也是中文的:“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多么温暖,多么慈祥,把我们农奴的心照亮,我们迈步走在呀,走在社会主义幸福的大道上……”
“哎,巴扎嘿!”我们也跟着唱了起来,对于我们这个年纪的老北京人来说,这首歌太熟悉不过了,《北京的金山上》。
这些天来,接踵而至的各种意外和惊喜,都没有这次来得直接而立体。在千里之外的异域他乡,听到有人在唱着我们小时候的歌曲,你能想象到那种埋藏多年的思绪,瞬间喷涌而出的感觉吗?
索马里老人竟然会唱《北京的金山上》,怪不得他一开始要喊“中索人民友谊万岁”。
海滩上运动的索马里青年人。
年轻的妈妈,以及对着镜头扮鬼脸的孩子们。快乐很简单,快乐也很艰难。
怅望。
原野。
唱完,所有人都开始鼓掌。在刚刚那种紧张,还带着点恐怖、阴森的氛围中,突然来了这样的两个老人,气氛瞬间就变得欢乐起来。
老人跟我们讲,他去过中国两次,还说中国政府援建这家剧院的时候,他们就在这里了,他们是剧院的看守人,守在这儿40年了。
不知道我用“传奇”来形容他们有没有托大。我是发自内心的。
他们和蔼、亲切的笑脸,我看不到一丝对生活的担忧和对周围环境的恐惧。这是索马里之行我见到的第一张没有消极内容的笑脸。
在这个到处充斥着暴力和子弹的国家,他们保持着最普世的微笑。
梁红把相机递给我,她要和两位老人合影。早说过,在索马里,我们不敢相信任何人,特别是经历了前任安保队长勒索的事件之后,更不敢和任何人有身体接触。但是这一次,梁红没有顾忌,我也没有担心,听到“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的那一刻,我们已经完全交出了内心。
他们热情洋溢的脸,直入人心,我们能够毫无条件地信任他们。梁红和两位索马里老人搂在了一起,我按下了快门键。这是我们这次索马里之行,唯一的一张和本地人的合影。照片上的三个人,年龄、衣着、肤色都不同,但是有着一样的笑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