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背叛

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农历十月二十一日的晚上,在砀山县午沟里这个安静的小村庄内,一处民房却罕见的冒着光亮。

一个中年人正站在庭院内焦急地看着屋子里的情况,在他的身边有两个小孩一脸懵懂的看着他,他们不知道今天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天已经黑了,但是他的父亲却不让他们进屋去。

这个中年人名叫朱诚,算是一名小学老师,专门教授《五经》所以这这周边十里八乡的人也都叫他朱五经,叫他本名的反倒是不多。

今天他在院子里等着,不是因为别的,他的妻子王氏今天分娩,稳婆正在里面接生,虽然不是第一次当爹,但是他的心中还是难免忐忑。

在他身边的两个小孩稍微大点的那个叫朱全昱,小点的叫做朱存,此时都是一脸疑惑的看着他的父亲。

朱五经在院子里来回踱着步,不时地看看屋子里面,朱全昱和朱存两个小孩跟着朱五经寸步不离。

“哇哇哇!”

突然,从屋子里传来了小孩的哭喊声,朱五经一个机灵,一下被吸引了注意力。

但是就在这是,只听见隔壁有人大喊:“不好啦,不好啦,朱五经家失火了。朱五经家失火了。。。。。。”

听到大喊声,朱五经一时间有些迷糊,但是心中着实是吃了一惊。

因为在那个时候,不像是现在,盖房子有红砖有水泥。那个时候一般还是木头茅草的结构。要是真的有一把火,那大火之后,就真的只剩下一堆灰了。

所以朱五经听到邻居的大喊,先是一愣,然后停下脚步仔细的看了看他家的那三家茅草屋,又围着院子看了一圈,结果却是一点事没有。

而就在这时周围的那些邻居提着水桶端着木盆急匆匆的都赶过来了。

“失火了!失火了!那里失火了?”

邻居们到这里一看,这才发现朱五经家的房子还是好好的,根本没有一丝着火的迹象。

“不对啊,我刚刚看到朱五经家一片通红,火光都冲到了天上,怎么会没有着火呢!”

“是啊是啊,我也看见了!”

邻居们一个个提着水桶,端着木盆,看着完好无损的院子,百思不得其解。

“你们发什么病呢,大半夜的一个个怎么都提着水桶端着木盆!”只听吱呀一声,稳婆从屋子里走了出来,看到众人的奇怪举动,忍不住问道。然后走到朱五经的身边笑道:“恭喜恭喜,是个儿子!”

朱五经此时顾不上那些邻居,先走回屋内到妻子的的身边看了看孩子,然后才出来对着那些邻居笑着说道:“多谢大家了,失火倒是没有,不过刚刚倒是得了一个儿子!哈哈”

众人一听,都觉得神奇,此时都争着来看这个刚出生的婴儿。随后一个个向朱五经道喜之后才纷纷离去。边走还边讨论这件神奇的事情,无非就是这个小家伙可能是星宿下凡,来历非凡之类的。

后来朱五经又捻着他那几根不就不多的胡须,想了半天,于是这个小家伙终于有了名字——朱温。

这就是部分史书中记载的朱温出生时候的情况,当然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深入人心的今天我们自然知道这肯定是假的,

这无非就是封建统治者为了增强个人神秘感,加强、稳固封建统治或者提升个人权威、标榜天命的一个小把戏,这样的传说历史上很多。

比如刘邦出生时有蛟龙在天外破窗而入然后他母亲生下了他。曹丕出生的时候产房上空有一朵青色的云一天不散。宋武帝刘裕出生时有神光照耀产房,一室尽明。宋太祖赵匡胤出生时有赤红的光气环绕产房,并伴有奇异的香气经宿不散,因而得名“香孩儿”,他出生后身体呈现金色,持续三日而没有消退。明太祖朱元璋,他和朱温差不多,都是冒红光,然后邻居以为失火了,一个个都跑了过来,但是来了才发现一点事没有,只是多了一个小孩(有山寨嫌疑)。。。。。。

诸如此类的很多,大家随便听听,随便看看也就行了,无须认真。

其实我们稍微留意一下,会发现这些出生的时候弄出大动静的皇帝,基本上都是开国皇帝或者半路篡位。我们可以理解为这只是他们心虚的一种外在表现。

就像朱元璋为了提高身价,硬说朱熹是他祖宗,但是当时有点见识的人都知道,当然我们现在也知道,朱元璋家庭成份是根正苗红的八代贫农。

但是他不能让别人知道,不然那就真成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了!而他那样做的目的就是告诉老百姓,他朱元璋当皇帝那是有原因的,是应该的,是理所当然的,是顺应天命,有家族渊源和天命在里面的。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当的,所以你们这些百姓还是好好的为我老朱家种地吧!

但是不管怎么说,不管是不是真的有异象,也不管是不是有人冒认了祖宗。我们的主角,未来的后梁太祖朱温终于出生了。

朱温的父亲朱五经虽然只是一个小学老师,但不管怎么说,在这周围十里八乡也算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不过他的儿子朱存和朱温明显没有继承他们老朱家的优良传统,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喜欢学习。

除了老大朱全昱还对四书五经有点兴趣之外,朱存和朱温都是那种在家装病整天一上课就头晕脑热,跑肚拉稀的人物。

朱五经虽然是一个老师,但是他自己的儿子不好好学习,他却也有点束手无策。

而此时朱温的生活还算是不错的,最起码饿不着。但是这一切都在朱温九岁那年改变了。

这一年朱五经积劳成疾死去了(也有人说是一直考不上功名,结果抑郁死了),只留下了王氏和四个孩子。

朱五经本就是他们家唯一的生活来源,现在朱五经一死他们家立时就没了生活来源,一家人陷入了窘境。

在用家里的微薄积蓄简单地办了朱五经的丧事之后,朱温一家要面对的就是一个吃饭问题。

后来在旁人的介绍下(还有一种说法是他们和刘崇家有某些亲戚关系。),朱温母子五人投靠临县萧县刘崇家,王氏给他们家织布做饭,大儿子朱全昱耕地种田,老二朱存则是赶牛犁地,外加放牛,至于朱温则是一个放猪娃,专门给刘崇家放猪。

这样一来,虽然过得艰苦,但是不至于饿肚子,也算是有了一个着落。

随着年岁日长,朱全昱老练成熟,敦厚老实,待人彬彬有礼,谦虚谨慎。按照现在的说法,这叫做实在人。很有长者之风。

但是朱存和朱温就不行了,他们两人身材魁梧,整天在乡里耍勇斗狠,不愿意好好干活,带着一帮小年轻整天呼啸乡里,寻滋生事。所以乡里的人大多叫他泼朱三。

有些记载说,朱温很喜欢赌博,但是一次欠下了赌债没有办法还清,只好回到刘崇的家里,趁人不备,将刘崇家的大铁锅偷走了,想要用这个来抵赌债,但是很不巧的被刘崇发现了,那等待着朱温的自然是一番鞭打。

所以后来一些评话演义里面对于朱温的蔑称里面有一个叫做“偷锅贼!”这个说法真假暂且不论,但是从我们后人的视角来看,朱温的确算是一个“偷国贼”

在刘崇家几乎所有的人都不待见朱温,但是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刘崇的母亲,当然这里又牵扯到一个故事。

据说,刘崇的母亲曾经在草房见到过红光盈室,走近一看,发现那里竟然有一只红色的大蛇吞吐蛇信,身边雾气弥漫。

刘母大吃一惊,正要喊人,但是就在这时,红光散去,朱温从草堆上慢吞吞的爬了下来。

自此刘母便觉得朱温不是凡人,每次刘崇要教训朱温的时候,刘母总是劝阻,而且要是听到有下人或者其他人在暗地里讨论朱温的无赖和好吃懒做。刘母总会出来辩白一二。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朱阿三可不是一个普通人哩!”

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朱温慢慢的长大,等到了二十来岁,因为朱温不愿意干一些农活,平时又喜欢舞刀弄枪。所以刘崇弄了两套弓箭,交给他和朱存,让他专门去打猎,好歹是个营生,最起码比整天在乡里寻衅滋事的强。

在这个过程中朱温个人得到了极大地锻炼,而且在青少年时期,一直统领周边的小孩子,俨然一个头目的姿态,是个乡里闻名的孩子王,这些经历都为他的后来,奠定了初步基础。

朱温的不幸,那就是年幼失父,原本美满的家庭,变成了苦苦支撑的单亲家庭。但是这又不能不说是一件比较幸运的事情,如果不是朱温的父亲死了,按照朱五经的家教,朱温就算是不爱学习,但是耳濡目染,生活在另外一个环境,可能在他的性格或者其他方面就会有一些改变。可能也就不会有日后的后梁太祖朱温了。

但是历史无法假设,我们在这里也不去讨论他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运,但是不管怎么说,朱温就这样的长大了。

没有天生的人才,可以说,朱温年轻时候的一些生活经历为他今后的一番成就打下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各方面的能力,基本上在这一段时间内开始初步形成或者说是开始酝酿。

喜欢本书的书友,也请多多分享给身边的亲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