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骑战机 第四百三十四节 “蓬莱号”太空梭
技术专家出身的候选者们也过了几次飞天的瘾,虽然他们即使入选航天员也不可能分配到航天器驾驶员的岗位,依然如同好奇宝宝似的摸了摸飞机,在正式飞行员的监护下,亲手拉动操纵杆哇哇大叫着一会儿飞出s型,一会儿飞出b型。
真是难为这些连菜鸟都不够资格的人,也能飞出这么高难度的机动姿态。
充其量也不过那么几秒钟,其实稳定飞行,飞机的难度系数不会比汽车高上多少,可是就已经让他们兴奋不已。
这辈子竟然还能开上飞机,哪怕没能选上航天员,也足够自己回去有足够的话资好好说叨说叨。
飞行员们每天放风的惬意日子没几天,该来的,还是来了,谁也无法阻止孙少将的出局令。
孙少将带着第四轮淘汰名单召集了经过三轮淘汰后剩下的二十一名候选者。
“9号、21号、34号、42号、49号、51号、55号,一共七个人,请点到代号的同志出列!你们拥有24小时的时间可以整理自己的个人物品,接送车辆和机票,我们都已经安排好了。”
孙少将在此刻显得格外冷酷无情。
还剩下十四人!
不仅仅是出局的七人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神色,另外这十四人也不约而同竟然也同样模样松了一口气,不轮出局,还是留下,至少这一轮的名单出来后不再让他们的神经绷得很紧张。
这一轮淘汰不像前几轮那样动辄淘汰十几人的凶残,仅淘汰了三分之一。
不过可以看出越往后,大家的真实素质就越互相接近,不像一开始的时候会有很大的差距。
林默与孟艺南交换了一下目光,两人都幸运的留了下来。
航天飞行的高风险注定要将很大一部分人排除在外,这张门票不是那么好领的,领到了的人也未必高枕无忧。
在这个时候,被淘汰的人同样并非一定是遗憾,也许是幸运。
被点到自己代号的人依然有些失落的站出来,单独成列,不过这个时候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已经相当强韧。
能够来到这里,不仅仅是被苛刻的标准淘汰那么简单,更多的是对这些候选者进行航天专业的培训和训练。
自第三轮结束后,航天训练中心就加强了心理素质的培训,因此被淘汰的人不再像一开始那样会有人露出委屈的神情,甚至流落出失落的泪水。
随着七个人站出队列,现场一片沉默。
留下的十四人虽然没有人带头,仿佛却如同约好了一般,依次与这七人拥抱告别,小声安慰几句,然后再次归列。
虽然有些不舍,可是航天训练中心就是航天训练中心,他们的选拔标准经过无数次考验,就像眼睛里掺不得沙子。
像航天工业一样,精密,苛刻,容不下半点含糊,绝不姑息任何错误。
留下来的的这十四名候选者,现在也不是开心的时候。
他们还将面临着最后一轮淘汰,只会有前十名能够有资格留下来,成为正式的航天员。
即便如此,航天员之中还有坐冷板登的可能性,也许坚持训练个十余年,最终连太空的边都没有摸过,白白荒度了整个最佳的航天生命周期。
每一次升空,国家不仅仅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做为航天员,何尝也不是一样付出如此巨大的牺牲。
每一个光鲜的航天英雄身后,总会有一群默默无闻的“冷板凳”。
因此没有出局的候选者们脸上只有越发的凝重而没有任何庆幸的神色,拥有一颗八风不动的平常心,这是必需的。
航天员的心理素质,哪怕是空天飞机或火箭爆炸了,也不会皱一下眉头,恐怕他们唯一即使是进法场吃枪子,也一样是世界上最能保持着冷静的人群。
“这就是每一代航天人的苦和泪啊!”
看到那七名候选者的背影消失在视线里,孙华宾少将心中也不太好受,每一届都是如此,大家相处久了,总会有些感情。
唉!还有冷板凳呢,那些虚度了青春的航天员,又有谁知道他们的辛酸呢。
航天员选拔就是此刻冷酷无情,登天之路注定是一条充满坎坷的荆棘之路。
孙少将的目光扫视了一眼这剩下的十四名候选者,语气隐隐含着几分无形的压力。
“剩下的还有十四人,你们中间会有四人在最后一轮淘汰中被出局,航天中心只需要十个人,最棒的那十个!”
“我需要你们在最后一轮训练中全力以赴,发挥出最好的表现,不要有任何留手,这里是比赛第一,友谊第二,一定要竭尽全力,机会没有第二次,绝不要轻易放弃这次宝贵的机会,在这里,我还要提醒一下大家,考核分数不一定是绝对的,淘汰是从多个角度进行筛选,有人为,也有天意,运气也实力的一种。”
“最后我要对大家说的是,即使是被出局,能够走到这一步,你们都是好样的!都是英雄!”
十四个候选者目光炯炯带着激动看向孙少将,他们都能感同身受体会到孙少将对他们寄托的巨大期望。
“蓬莱号,现在开始进入30分钟准备!”
十四名候选者分成了两个组,每组七个人,他们所面对的最后一轮培训就是进行模拟太空飞行训练。
操作用的模拟器完全按照真实的来,不过考虑到未来升级,只是采用组合式钢架进行拼装,整体看上去有点像未完工的太空梭。
候选者们身上穿的模拟用的宇航服却是和真的一样,不过衣服表面埋藏了无数个电磁体,为使模拟过程一切力求真实,既可以与外部磁场形成异性相吸,模拟过载压力,也可以形成同性相斥模拟低重力环境。
不过缺点也不是没有,两人之间的磁场反应如果切换不好的话,呃,就糟了,不是搞基就是流氓。
七名候选者开始进入驾驶舱,这个真正的驾驶舱几乎一模一样,连任何一个小按键的反馈都和真的没什么区别。
“准备填充资料!”
“燃料二十分钟后充填完毕!氧气补充开始。”
通过无线电,耳边传来模拟发射中心的一道道命令,按照真实情况,一般会在两小时前就开始补充燃料和充电,并且进行一道又一道的仔细检查。
只有在发射前30分钟,航天员才会进入岗位,因此作为第一组的林默他们也是严格按照真实流程进行操作。
模拟太空梭的驾驶舱内是竖的,换做平时,完全可以很轻松的攀爬进去,不过现在由于穿着臃肿的太空服,又没有开启磁点,想要钻进自己的座位,非得花上不少力气不可。
当最后一个候选者钻入后,外面的密封舱门被正式的关闭,并从内部锁住。
林默有点怀念自己的“龙将”陆空两用单兵战术铠甲,虽然灵活是灵活了,还能提供行动力加成,可却不太适合长期在太空生存。
第一组里有林默、2号王学军、15号赖耀武、18号孟学军、35号祁平、39号赵跃和53号黄柏城,七个人互相拉着在太空梭的舱体内爬动,还好在内部结构设计上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花了五分多钟时间,总算把自己按到了特制的抗荷载座椅上。
机长是林默,这是毫无疑问的,他和王学军是驾驶员。
15号负责导航系统,18号负责通信系统、35号和53号负责载荷控制,39号负责监督任务监督。
整体训练需耗时四天,他们将在这个全封闭的模拟太空梭内吃喝拉撒、洗澡睡觉整整四天,当中涉及到的工作除了起飞、着陆和控制机体状态外,还有有涉及模拟太空实验等工作。
林默坐在驾驶员的位置上,握了一下操纵杆,基本上和战斗机大同小异,不过辅助功能更加复杂,并不像战斗机在稳定的对流层和平流层飞行,太空梭需要完全跨越整个大气圈,严寒到零下近100度和高温至1200度的多种大气圈环境,对适应性要求格外的高。
“18号,确认导航系统是否正常。”
“已完成自检,完成卫星与地面定位连线。”
“报告1号,通信系统连接正常,‘蓬莱号’与17个通信结点实现四通道并联。”
这个“蓬莱号”正是他们这驾驶的模拟太空梭,模拟器实体其实是一个纺锥形,而计算机上显示出来“蓬莱号”实体则是一个大三角形,机身机翼一体化设计,由于只追求速度和稳定性,不考虑作战,这样的设计在直线飞行和起降时,拥有非常出色的性能,特别是从外太空返回时经过大气圈时,可以依靠气动力布局获得足够缓冲速度。
进入各个座椅的候选者将自己开始绑定,这是非常接近于真实的飞行训练,模拟航天服最大可以模拟出10个g的过载力,可以完美模拟出现有神舟飞船的过载力(升空过载4-5g,
现在技术进步,可以控制过载力,不像以前没有上升动力装置的返回航可以达到12g的最大过载。
能够做到这一步,已经非常难能可贵。
ps:给力打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