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修养之一就是热爱自然。热爱自然的前提是了解自然,同时,将包括万物生灵在内的整个世界看成一个生命有机体,珍惜这个世界。这种修养有待潜移默化地提升,需要我们学会见微知著,比如:为什么中国把野猪列为二级保护动物?现在很多地方的人控诉野猪繁衍速度过快,祸害农民庄稼,为什么政府依然不开禁?还有某研究院决定将20只华南虎放归大自然,我们为什么要对它们进行野化?这是因为我们人类正在与整个世界达成和解。人类好不容易从冰河时期存活下来,在肯尼亚留下了微弱的存续力量,冰河时期结束后才逐渐发展起来,我们对自然一定是有感情的,核心价值即“人是自然的人”。现在很多人活得不自然,是因为他从小就不热爱自然,慢慢丧失了身上的自然性,执着于野心、功名、财富、物质生活,欲望无边无际,我们无法再用自然的尺度去衡量他。

生命的美好是有一种“自然”的尺度的。因为人体来自自然,可以说“来自宇宙,回归宇宙”。人如果丧失了自然性,也就是丧失了“人生活在自然中、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而存在”的天性。一生疲惫地追逐,比如:该睡不睡、暴饮暴食、被各种各样的化学物品弄得花里胡哨、购买不必要的东西……这都是“失控”,失去了自然的根基,活在一个相对的世界,但自然是绝对的,它有一个“大宇宙”尺度。这种“自然”的尺度,在人的修养中是极为重要的。

第二个修养是热爱人类。现在很多人的修养中最缺乏的是自然感情,什么是自然感情?我们面对的这个世界不是一个真正的、全然的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世界。世界上还有很多的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这些人需要社会的援助。如果我们对他们毫不怜惜,认为他们是社会发展的累赘,主张以“安乐死”方式“消灭”他们,这样看起来是一种有效率的方式,实际上,“消灭”弱势群体后,会产生一批新的相对弱势的群体,我们又会想要“消灭”这些人……如此,我们失去的是对人类整体的感情,这样的做法最后威胁的是整个人类。所以我们要关注弱势群体,拿出自己收获的一部分回馈社会,去过一种“付出”的人生。人类之所以能存活至今,根本原因就在于人和人之间有感情,即人具有社会性。人类最大的文明是保护弱者,因为保护弱者就是保护整个人类,否则弱肉强食,不断“消灭”弱者,人的吞噬性就特别强。

所以说,人类的社会感情是特别重要的。现在很多人缺乏这种感情,只追慕强者,为自己谋求最多的资源,满足占有欲、虚荣心,不断强化竞争,使世界的秩序走向“丛林法则”。近代以来,很多哲学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丹麦的克尔凯郭尔[1]就提出——我们人类一开始生活在感官的世界,和动物差不多,一味满足自己的需求,把自我利益最大化,没有原则,互相进行着野蛮的冲突。后来,为了安全,为了大家都能活下去,人类逐渐进化并进入了理性的世界,培育道德、建立规则,在安全的生存条件下,每个人才能生产和生活,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归属。但是,归根结底,这还是为了自己,是一种尺度之下自保、自立的原则。就像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人都拥有规则意识,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在这个世界中,我们推导不出“为什么需要关心别人”“为什么要坚持一些利他但不利己的事情”“为什么要实现社会正义”这样的命题,因为这与自己没有重大的利益关系。

克尔凯郭尔认为,第三种境界是信仰的世界。内心有一种“坚信”是很重要的,这种“坚信”不是出于别人或社会的要求,而是自己内心深处有一种不变的、绝对的东西。

这种修养就是我们在面对人类的时候要热爱人类,不是说这个社会有多么美好,而是说“相信”。虽然看到人类有太多的不完美,太多的局限和丑陋,但是想想人类从原始社会到今天的发展历程,人类文明在不断地进步,所以尽管我们在某一个阶段感到失望,也有人因为战争、血腥而失望,但是从更远处看,人类正是因为“相信”和“希望”才产生了各种文化艺术。如果人类不可变,就一点儿意思也没有了。人不同于物质,人是有精神,有文化,有道德,同时又有信仰的。我们不是遇到一个好的、充满关怀的社会才去热爱它,而是一种更深意义上的热爱——相信人类社会拥有一种向好的、值得努力的价值。用这种眼光看待社会时,我们会生发出一种“投入”社会的热情,面对社会的不公正、面对各式各样的问题,我们想做一点儿新的事情,这个事情是有价值的,最大的价值就是让“人”的不公正有所改变。比如:劳动者应当过着应有的生活,但事实上,因为社会权力的差异、财富的竞争,很多劳动者没有过上他应有的生活,而那些生活滋润、拥有大房子和财富的人,他们的劳动付出和“拥有”其实是不对称的。如果一些富人拿出自己的部分财富去扶助经济发展缓慢地区,去支持教育事业,就会给这些地区带来非常大的改变,因为这些地区的起点很低,进来的资源会发挥巨大的作用,但是有多少富人有这样的心怀呢?社会还是缺乏这种温度的。

雨果《悲惨世界》中的苦役犯冉·阿让在刚出狱时,路过神父家,善良的神父留宿了他,但是第二天离开的时候,冉·阿让却偷走了家里的银烛台。这个情节很让人绝望——善良的心竟然换来这种行径,但是当警察抓住冉·阿让并把他连同银烛台一起带回神父那里时,神父没有怒骂,没有使冉·阿让沦落到被绞死的下场,而是选择原谅他,跟警察解释说银烛台是自己送给他的。冉·阿让很感动,一个被关了十几年的苦役犯,一个本已不相信世界的人在这一刻被感化了,后来他隐姓埋名,做了一个城市的市长,为穷人办事。为了不把“失望”变成“绝望”,世界以双倍的“善”来对待“失望”,这种热爱人类的感情就是一种修养。

先热爱自然,再热爱人类,因为人类是自然中唯一有意识地追求价值的存在,最后要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每个人都有价值,基本的修养就是认识自己。

我们偶然来到这个世界,活着是为了什么?很多人是以“获得”为目的的,但是一个人究竟需要多少“获得”?很多人不珍惜自己,把自己放在虚荣、竞争等相对价值里,以为这样就可以令人羡慕,但最终又有怎样的价值呢?我们有可能正在“恶”的链条上发力,争取着虚名浮利,仅仅以周围的人为参照人群——“我要过得比他们好”,这其实是对自己“价值”非常大的贬低。真正有价值的是寻找、珍惜自我,懂得这个世界的自由,珍惜个人生命的自由,关注自己的价值和社会需要的价值,确认自己“能够做些什么”,最终做出一些跟别人不一样的事情,为社会增添一些亮光,而不是执着于千篇一律的东西。这时,我们才会有一种全新的生命观。

我觉得珍惜生命特别重要。很多人表面上看起来朝气蓬勃,老年时却总觉得空洞,尽管获得了很多东西,习惯之后却认为它索然无味。我有一些同学,买了五六套房子,现在纷纷卖掉,所以我一直以来都有一个观点——房子的大小是我们的体温能达到的地方,这样的范围才会和我们的生命产生呼应。那些虚无的看似华丽的东西,其实和我们的生命没有关系。所以,珍惜生命,就是将这一生过得有价值,有温度,有情感。

这样的我们会很勇敢,敢于做出许多不一样的选择。比如:为什么很多人的爱情不坚持到底?他们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分开,父母反对、同事笑话、条件不均衡等,这些人缺乏的就是珍惜自己的心,他们珍惜的是别人,追寻着别人的肯定。很多人容易将爱情变成商业,本来追寻的是爱情,却在父母的希望、朋友的参照中草率地选择了某个“差不多”的人,将自己在恋爱市场中“处理”掉了。

很多情况下,人不珍惜自己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妥协”,一次妥协就会成为习惯。当妥协成为一种本能时,我们会习惯遇事后退,而好的人生是珍惜自己、逆流而上,也就是坚持自己的判断。

人到底应该如何珍惜生命?首先是生死标准下的“珍惜”,这是无疑的,为了社会正义而牺牲生命是另外一回事。

其次就是为自己建立一种有尺度的生活,制定一个需要费力的目标。社会是有张力的,我们需要在释放自我能量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长,一开始有些受不了,慢慢就会习惯,达到目标后制定更高的目标,人的生命都是这样一寸一寸、一点一点地成长起来的。

做到以上三点——热爱自然,热爱人类,热爱生命,我们就拥有了基本的素质和修养。而现在的很多人还没有产生这种意识,更遑论做到了。

[1] 索伦·奥贝·克尔凯郭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年),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也是现代人本心理学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