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想要拥有良好的社交关系,一定不能是静态的,被动的,等待的,不是坐在那里去建立关系,这是不可能的,要“在路上”。一个人要活在“跳一跳”追求目标的状态中,像少年Pi一样,和一只老虎相伴,在有点威胁,有点难度的基础上,去追求一个自己向往的目标。这个目标不能太高,但又要有点超出你当下的能力和习惯,现代人成长的最好方式,就是在现实里看到大量新的人生可能性或者不同的活法。

比如我们要在某地做一个公共空间,做什么内容呢?现成的一种思路是按已有的模式,开咖啡馆,放点书。但进一步想,我们是不是可以做一个旅行笔记咖啡馆?把一些出版社编辑、优秀的青年写作者、人文旅行达人聚在一起,大家来到这个空间后,不仅可以喝咖啡,还可以对接资源。这个空间就会衍生成一个可以分享旅行心情,同时可以补充他人见闻的地方,这样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获得了精神性的价值,每个人都打开了自己的精神视野。同时这个咖啡馆平台可以变成一个选题库、资源提供者,甚至是一个故事基金库,还可以接纳很多有其他爱好的人,比如喜欢摄影的人。咖啡馆里的人们在谈什么,相互之间能提供多少独特的经历、观念、知识,这是最重要的。咖啡馆里坐满精神丰裕的人,这个咖啡馆就有了生产力。这种空间的搭建是需要组织力、眼光和人脉的,需要人去游历、去经历,不是坐着能完成的。

现代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很便捷地把不同的资源聚集整合起来。最好的伙伴关系,就是能持续地做有活力的、新鲜的事,这种事情恰好是社会有活跃的需求的,但同时资源是分散的,所以需要人去统筹。

《走出非洲》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作品,是凯伦的自传体小说,非常好看,内涵丰富。小说讲述的是女主人公跟随丈夫旅居肯尼亚,经历婚姻失败,然后通过融入当地文化,建立自己的社交关系,活出自我的故事。将这个故事介绍给年轻人,我想表达的是:一个人如何在陌生的地方形成人际交互,活出自我。

现在我们也有很多人跑到肯尼亚寻找人生和未来,也许是因为非洲大陆是现代智人的起源地,人类在这里点亮了文明的火种。在那里更接近自然、更能将人身上的精神特性调动、打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交互。

作者之所以在肯尼亚活出了自我,重要的是在资源集中的过程中,她发现,人,特别是文化血脉相连的人聚集到一起,能做更有价值的事。而我也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年轻人,积极参与社交吧,好的友谊、好的社会关系能让你的人生充满惊喜和价值感。

年轻人需要自己建立起人与人文化交往的新形式,就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而不仅仅是单向的输出。如果讲的人没改变,那听的人听一听,也就听过了。交互是交流的双方都能彼此成长,是共生关系,这样的交流才是真正地促进友谊、增长感情之道,而不是整天在一起吃一顿喝一顿。年轻人一定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提升社交质量,拒绝无效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