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湖中三岛梅林戏鹤

第五十五章湖中三岛梅林戏鹤

“苏堤春晓在元代的钱塘十景中又被称作六桥烟柳,并且也是被列为钱塘十景之首。说是细柳如烟,掩映湖面,看楼阁朦胧,风趣横生。其实我倒看不出来柳树哪里像烟,我觉着这一景应该是指雨时的苏堤,细雨连绵才像烟。要看六桥烟柳的话,下雨时看才最好,那时烟雨朦胧,雨中看柳游苏堤,才更别有情趣。早晨有雾看的话,也是上佳,雾气缭绕,有如仙境。”

方慕南记起了自己的导游职责,向白羽裳作着介绍。说罢顿了下,又接道:“其实元代钱塘十景中还有两个也是与南宋的西湖十景重叠的,虽然名字叫的不同,但其实是指的同一处景致,景点也一样。便是两峰白云和西湖夜月,其实就是插云和平湖秋月,元人实在太没创意,拾宋人的牙慧。”

苏堤上共有六座桥,由南向北依次是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和跨虹。六桥烟柳便是指这六座桥。方慕南和白羽裳现在已经骑过了映波桥和锁澜桥,在锁澜桥和望山桥的中间位置,有一个圆形的花坛,这里也比苏堤别段建的宽阔,几乎有苏堤平均宽度的两到三倍宽,如似一个小广场。在这里,可以近看东面湖中的印月三塔和小瀛洲,也就是西湖十景中的三潭印月。

正因为这里是从苏堤上望看三潭印月的最佳处,故而官方才在此特别修建了这么一个地方。这里还有供游人休息的长椅,边上还有一个公共侧所,堤岸旁还有一个舶船处,提供出租游船去游湖。

方慕南和白羽裳此时便停在这里,于堤岸旁望看三潭印月和小瀛洲。所谓三潭印月,其实便是指湖中的三座瓶形石塔,故而这三座石塔也叫作印月三塔。三塔鼎足而立,塔高二米,球形塔身中空,有五个小圆孔,有“月光映潭,塔分为三”,“天上月一轮,湖中影成三”之说。明月时空中月、水中月、塔中月,上下辉映,蔚为美奂。

方慕南手指三潭印月,向白羽裳道:“三潭,其实便是这三塔,在江浙方言中,‘塔’和‘潭’有些混淆不清,如果是不懂此地方言的外地人来听,更容易听混听错。再加上文人们认为‘三塔’不好听、不够诗意,也故意如此讹传修饰,久而久之,这‘三塔’便被叫成了‘三潭’。也有说是当初苏轼建造时,直接就命名成了‘三潭’。也不知道哪个说法是真的?”

方慕南说罢,又指向后面的小瀛洲,道:“现在的旅游图册和景点介绍上都是说,‘三潭印月,西湖十景之一,又名小瀛洲,是西湖中面积最大的人工岛。’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混为一谈的,可三潭印月就是指这三座塔在月夜时映照明月的景致,是南宋时就有,并定下为西湖十景之一的。而小瀛洲则是明朝时才有的,也不知怎么就把两者混到了一块儿去?”

“唉”方慕南叹了一口气,又自接道:“我想可能是三潭印月的景致太简单了点,除了有月亮的晚上来看月没什么游头,所以才把两个放到一块儿的吧”

“我觉着也是”白羽裳点头赞同,又道:“应该是明朝的时候就混在一起的吧其实也没什么,就当是把三潭印月扩建了。”

“你说的也是”方慕南点头。

他预订的计划是入夜后再乘船去游三潭印月,所以这里虽就近便有租船处,他也没在此放船而游。在此远望赏看了一会儿,便又与白羽裳继续骑上自行车前行。

接连过了望山桥与压堤桥后,在压堤桥与东浦桥的中间位置也有一座花坛小广场,与锁澜桥和望山桥之间的类似,而这里向东正对着的则是与小瀛洲合称为湖中三岛的另外两岛,阮公墩和湖心亭。阮公墩乃是一九八五年新西湖十景中阮墩环碧的所在,而湖心亭也是清代西湖十八景中湖心平眺的所在。

这里也有租船处,方慕南在这里租了条船,带着白羽裳去游了阮公墩和湖心亭。

阮公墩离岸较近,两人便先游阮公墩。西湖的湖中三岛都是人工岛屿,阮公墩是清嘉庆十四年浙江巡抚阮元主持疏浚西湖后,以浚湖葑泥堆壅成岛的,故后人称之为阮公墩。阮公墩是三岛中最小的岛屿,也是出现最晚的,且也是开发最晚的。

阮公墩最初成岛后,只有南北长三十四米,东西宽三十三米的大小,因地势低平,土质松软,一百八十余年间岛上无任何建筑,杂树荒草丛生,成为候鸟栖息地。直到一九八一年,才正式开发,在岛上添客土一千余吨,开始建造“环碧小筑”,于次年建成。

建筑采取竹结构茅舍形式,是一座仿江南私家别墅格局建造的庄园式园林。因岛外碧波粼粼,岛上草木葱葱,犹如碧玉盘中闪烁着的一块晶莹翡翠,故在建成三年后便以“阮墩环碧”列西湖新十景之中。

环碧小筑到现在又有扩建改建,已改称为环碧山庄,形成颇具特色的“绿树花丛藏竹舍”的水上园林。岛上矮篱围出庄园,园内茅屋竹阁,有环碧小筑、云水居等,轻盈灵巧。庭前屋后,植有香樟、枫杨、丹桂、紫薇、秀竹、芭蕉、常春藤等,既求其幽宁,又讲究朴质。岛上辟有垂钓区,晚上还有仿古游乐活动。

方慕南与白羽裳没有在阮墩垂钓,也没有去待晚上参加什么仿古活动,只一番观光游览后,便乘船往下一处湖心亭。

湖心亭是明嘉靖三十年,杭州知府孙孟用疏浚西湖的淤泥加以拓展,广植花木,增设石栏,建“振鹭亭”,逐成规模。万历年间,又进行重建,改名“太虚一点”,乃是三岛中最早进行开发建设的。亭为岛名,岛为亭名,别具风格。

湖心亭上早时还建有湖心寺与寺外三塔,但后来寺与塔全毁,清时在北塔的塔基上建造了湖心亭,列为西湖十八景。其志曰:“湖心亭居全湖中心,绕亭之外皆水,环水之外皆山,所谓太虚一点者,实踞全湖之胜,是以‘湖心平眺’为增修西湖景目。”

现在的湖心亭,亦是建国后重建的。清时的那座湖心亭,据闻在五十年代亭柱被白蚁蛀空,故而重建。新建的亭雕梁画栋,翘角飞檐,外观两层,黄色琉璃屋面,看去更加金碧辉煌。

岛南,有清朝乾隆皇帝的御笔题碑,碑文“虫二”,乃繁体的“风月”二字取掉外边,意为“风月无边”。湖心亭上也有乾隆题过的匾额“静观万类”,和楹联“波涌湖光远,山催水色深”。

游过湖心亭,方慕南和白羽裳乘船回返。他们的自行车还在租船处,交由租船处的人帮忙看管着。交付了租金,二人骑上自行车继续游苏堤。

这时苏堤已游了差不多四分之三,六桥已过了四桥,骑过东浦桥和跨虹桥后不多远,二人便踏足了西湖北岸。沿岸向东行了二百多米后,到孤山路口右转,然后过西泠桥而上孤山。

孤山上颇有好几处景致,有西湖十景中的平湖秋月,有元代钱塘十景中的孤山霁雪,还有清代西湖十八景中的海霞西爽、梅林归鹤和莲池松舍。

平湖秋月不必多提,孤山霁雪是指孤山雪后初晴的景色,这时自也没得可看。海霞西爽是清雍正时总督李卫所建的一座西爽亭,今已不存,也未重建。梅林归鹤是为纪念北宋时隐居孤山的著名隐士和靖处士林逋所建的一座放鹤亭,最早为元代所建。

林逋终日赏梅放鹤,与梅相伴,与鹤同乐,史称“梅妻鹤子”,喻其清高自适。林逋有一首写梅的诗作《山园小梅》,其中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被历代诗家誉为古今咏梅的绝世佳句,乃传世名篇。

今放鹤亭尚存,不过却亦不是古时的那座了,而是一九一五年重建的,位于孤山东北麓。平台宽阔,栏杆精巧。亭内有联曰:“水青石出鱼可数,人去山空鹤不归”,又有曰:“山外斜阳湖外雪,窗前流水枕前书”,点明放鹤亭景物。

亭内石壁有《舞鹤赋》行书刻石一块,面朝东北,长方形,通高二点四米,宽约三米,上有巨樟覆盖,其前构筑石栏,面临西湖。碑文取自南北朝鲍照作的《舞鹤赋》,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鹤的美丽动人的形象和能歌善舞的才能。字迹还是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杭州时,至此临摹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手迹所书,字体圆劲透逸,布局疏朗匀称。碑上还有“康熙御笔之宝”、“万岁作暇”等三印。

方慕南站在这块刻有《舞鹤赋》的石碑前,看了眼旁边的白鹤仙子白羽裳,张口念道:“散幽经以验物,伟胎化之仙禽。钟浮旷之藻质,抱清迥之明心。指蓬壶而翻翰,望昆阆而扬音。澘日域以回骛,穷天步而高寻……”

方慕南吟诵得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颇有感染人心之魅力。白羽裳耳闻着,一时恍惚间,竟似看到了孤山霁雪,寒梅盛放,一座古亭中,一人放飞白鹤,鹤声清鸣,鹤舞翩跹。

方慕南的这番吟诵,不啻于他去年在湖畔居弹奏的那曲《流水》,更还有胜之。以情御音,以音共情,虽未有器乐,吟诵亦可代之。连白羽裳都不由一时恍惚,看到了异景,旁边凡听到方慕南吟诵的游人自更是被带入其中,沉醉其间。

全文四百六十六字,吟罢,方慕南含笑看着白羽裳,故作幽然地叹道:“可惜,不能见你鹤舞翩跹”摇头又念了《舞鹤赋》的一句,“引员吭之纤婉,顿修趾之洪姱。叠霜毛而弄影,振玉羽而临霞。”

“只要你想,你会看到的”白羽裳看着方慕南,目光闪动。

方慕南刚才的吟诵并未施展多少法力,更多是以情胜,法门巧妙,是以连她也未察觉,故而也未作防备。等到察觉时,却已然为他情音所感。好在,方慕南并无恶意,但却也已让她心起波澜,不敢小觑。

“走吧”趁着游人们还未回过神来,方慕南转身走出放鹤亭。

白羽裳跟着走出,待两人走远,游人们方才渐渐回过神来,有人大叹道:“人家这才是真正的朗诵家这才叫境界”

众人附和,目光搜寻,却已不见了方才吟诵之人,皆是叹惜,又驻足回味,互相谈论。

放鹤亭东有两株高可参天的大树,浓荫之下,便是林逋的墓庐。墓亦草草,环石围砌,青草封顶,惟四下梅花拥卫,鹤冢相伴,至死也不失风雅。这一带乃是西湖孤山赏梅胜地,左右已广植腊梅,一直延伸到西泠桥堍。每到严冬早春,寒梅怒放,清香四溢,成为一片香雪海。可惜时过景变,现已是阳春三月。但众人在方慕南的吟诵声中,却都“赏”了回梅,还“看”到了鹤舞。

莲池松舍同海霞西爽一样,也与李卫有关。乃雍正五年,李卫任浙江巡抚时,以马公祠改建尼庵,仍祀嘉泽龙王像,以存旧迹。旁有白莲池,谓之“莲池松舍”

其实不止这两景,清代的西湖十八景中,有一半的景致都与李卫有关,更有不少是李卫所建。不过,今也多已不存。也实在是这些景致多为凑数,没有什么值得称道处,不能留为经典,故而大多被淘汰掉了。乾隆时的二十四景也只是在这十八景的基础上加了六景,也只是为了数多,没有什么经典。

莲池松舍今也早已不存,方慕南与白羽裳在孤山上基本就游了一个梅林归鹤,便转向孤山另一端与白堤相接处的平湖秋月。非是月夜,这一景也没什么好看处,略略看罢,便往断桥残雪,此景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