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节第62章 军守备上党七县(一)
读者在前面一章看到,当王铭章阵亡后,四十七军军长李家钰撰写一幅挽联相赠,其中有“对邦家惟殄瘁,愿后死继勋名”的句子。但能真正从内心深处理解这个句子鞠躬尽瘁、前赴后继含意的,恐怕只有挽联的作者、正在枪林弹雨中的铮铮硬汉李家钰了。然真是不幸而言中,六年后,李家钰在河南秦家坡前线阵亡,果真“后死继勋名”!成为我国抗日战争中在火线阵亡的最高长官之一。八年抗战,我国阵亡的最高长官有二人,一为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中,另一即为时任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的李家钰。说起在战场上为国捐躯的张自中,国人大多耳熟能详、广为人知,因为有多部影视作品有过渲染;但说起同样在战场上牺牲的李家钰,却鲜为人知了。同为在前线奋不顾身、洒尽鲜血的两位集团军总司令,历史却未必完全公平了。
一九三七年底,编入第二战区的四十七军逐步到达晋东的黎城、长治一带。李家钰带着副军长罗泽洲、参谋长魏粤奎等忙着察看地形和布置防务。稍一安顿下来之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临汾去见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
太原战役之后,阎锡山的晋绥军损失惨重。他也无心过问战事,自已带着少量队伍,躲到吕梁山里以便进退,一俟战事紧急便可退过黄河到陕西的宜川县去,而把二战区的战局处置大权交给了卫立煌。因此,山西军事上的大事,一般都由卫立煌说了算。
李家钰见过卫立煌回来,从临汾到长治,一百多公里的路程,时而骑马,时而坐车,心中不断地回味着同卫立煌见面的情景。
对于卫立煌这样的风云人物、蒋氏集团中的著名战将,李家钰对他的根底是清楚的。又由于二十二集团军郑、孙部在娘子关落败,在山西的处境尴尬。虽然落败的原因在于上级指挥的失误,但此时此地,仍不免在他的心中留下浓厚的阴影。现在去见这位副司令长官,心里着实有些忐忑不安,不知道是否又要同邓、孙一样遭受到那样吃力不讨好的对待?
见面一开初,这位穿着毛料军服和长统军靴的战区副长官、前敌总指挥、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还算客气,招呼入坐,嘴里不断称呼“李军长、李军长”,眼里却不时飘过来一种不冷不热审视的目光,打量着眼前这位矮个子的四川人。李家钰当然知道,自已从未同卫长官打过交道,这在前线初次见面,这样的过场也是必然,于是竭力向卫立煌表明自已和自已的部队以身许国,抗战到底的决心。而且以一个标准的军人立正向卫立煌保证:“我和我的部队坚决服从卫长官的指挥!”当他报告了全军二万将士从西昌出发,单衣草履,徒步行军四十余天到达战地,尽管武器十分窳劣,全军上下士气依然高昂后,李家钰注意到,卫立煌的目光开始变得温和起来。
李家钰表明完自已和部队的决心以及部署情况,又报告了部队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说自已的部队离开西昌时,季节尚是初秋,天气暖和,士兵们每人只带单衣短裤两套。委员长当初许诺的到达西安时换发装备,声称人人都有皮背心一件和棉衣一套的保证,又被蒋鼎文推得干干净净。现在天气已达冬季,又在北方,部队仍然单衣草履,带兵主官看见士兵们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无不心痛如焚。尽管如此,部队仍旧保持纪律和战力,无有松懈。说到这里,李家钰从副官手里拿过一张报纸,一边递给卫长官,一边说:“川中父老乡亲们也在为此而设法,以便让部队尽快渡过难关。”
这是一张刚从四川带来的报纸,上面已有红线圈出一则新闻。卫立煌接过报纸一看,只见这则新闻写道:“西昌各界人士在城内文庙节孝祠内成立后援会,他们将第一批慰劳品、慰问信,首先送给李家钰四十七军。西昌抗敌后援会又在城乡发起捐献寒衣运动。西昌师范学校、省立中学、县立中学等校师生多次在街头劝募,集体唱《寒衣曲》,当他们唱到‘秋风起,秋风凉,民族战士上战场。民族战士上战场,我们在后方,多做几件棉衣裳,帮助他们打胜仗’时,学生们和围观者都流下了眼泪。”
读到这里,卫立煌也深为川中军民的抗战热情所感动,站起身来,握住李家钰的手说:“其相兄,这次抗战是长期的,我们是一定要打到底的。你我精诚团结,有什么困难及时告诉我,我一定设法解决!”当即下令给四十七军补充一批物资。真是雪中送炭!这批物资的补充十分及时,使四十七军每个连可以装备起二三挺轻机枪。李家钰欣喜万分,立即命令随行参谋负责清点接收。
最后,卫立煌又说:“其相兄,你我虽然初次见面,但我们团结在抗日的旗帜下,一定要合作好!”李家钰从卫立煌的眼睛里看出一种期待的目光。
告别卫立煌后,李家钰的汽车从临汾一路出来,向安泽前进。他知道,脚下的这条路,就是八十年前太平天国北伐时席卷晋南突袭河北时走过的道路。那时,太平天国占领了南京,定名为天京以作其都,又派出了林凤祥、李开芳率军二万,攻入河南,又从河南攻入山西,占领了临汾后,调头向东,沿着这条大道直下东阳关而进入河北。然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却没有以重兵向北直捣满清王朝的老巢,错失了得天下的良机。林凤祥、李开芳两人进入河北后,一路征战,一直打到保定,后受重兵围堵,不得后援,双双战死。好一曲慷慨悲歌啊!
李家钰车过安泽,又弃车就马,挥鞭登上一座高山,极目远眺,但见山西高原白雪皑皑群山起伏,一望无际,如万倾波涛,汹涌澎湃。西北方向的太岳山主峰如一柄利剑,直插云霄;东边是雄伟壮丽的太行山,连绵上千公里,犹如一道长城,由南向北直达天际。望着这片数千年来烽火不断的神密三晋土地,不免感叹这真是为将者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的厮杀场所和报国之地呀。李家钰心潮起伏,仿佛看见了遍地的硝烟、耳闻着咚咚的枪炮声。卫立煌将军关于战局的一席话又浮现出来。
在卫长官的司令部里,卫立煌指着墙上挂的山西省的大比例尺作战地图,以及上面大大小小的红绿箭头,向李家钰讲解第二战区的战略形势:
“太原会战后,我军伤亡惨重,全部退到晋南。日军虽然取得了会战的胜利,但也是伤亡不小,耗尽了力气,需要有时间休整,一时也无力继续南侵。现在,敌我双方就在山西中部偏南的这一带相对持。”说到这里,卫立煌用手中的一支竹棍横放在地图上。竹棍下的地名,西部是平遥盆地南边的介休,东边是昔阳以南、长治以北的子洪口。整个山西省被这条竹棍分成南北两部,北部占三分之二强,已被日本人占领;南部不到三分之一的地方还控制在我军手中。
“但是,”卫立煌继续说“这种相持不会太久,日本人正在不断地聚集兵力和物资,显然是在为下一步向南攻击作准备。若日军向南进攻,其路线必然是以主力沿同浦铁路向南,也即是沿着汾河河谷向南。自从二十二集团军邓、孙部调出山西后,平遥盆地除了有少量的游击部队在坚持外,已基本上是一片真空地带。如果敌人大举南侵,平遥盆地很快就会陷入敌手。但是,在这里还一个地方是我们必须坚守的。”卫立煌又用手中的竹棍点了点平遥盆地和临汾盆地之间的一处瓶颈地带“这个地方叫韩侯岭,上山六十里,下山七十里,是汾河中的一道峡谷,是一处易守难攻之地,所以我们要在这里阻止日军的南进。”说到这里,卫立煌停顿了一下“不过,即使是此地不保,我们也要在晋南山区坚持游击战,绝不退过黄河!”
这时,卫立煌又停了下来,眼里放射出一种坚毅和信任的目光,转身看着李家钰。李家钰心里已经清楚,经过这一番谈话,卫长官对自己已经由审视变成了信任。
“你部的任务是驻防晋东南的长治七县,防止日军从太原和晋东的昔阳向南突进,因为从太原和昔阳都有大道直通长治。敌人经长治即可绕道临汾,从侧后袭击我临汾和韩侯岭后方。我们要吸取忻口战役的教训,防范日军的两路夹击。”说到这里,卫立煌又用竹棍指着长治东面河北省和河南省,继续说:“这里是第一战区重兵驻守的地方,你要同他们切取联系,可保你东翼。你部防区内的东阳关,是从冀南通向晋东南的重要通道,你要注意保证此间的安全。在东阳关以东的涉县,是从河北邯郸通向东阳关的必由之路,现有第一战区孙殿英军驻守。”听到东陵盗宝的孙殿英的大名,想起这个不顾国人唾骂的窃国大盗角色,李家钰心中不禁“格噔”了一下。
“在你的右翼,是东北军的队伍;在你的左翼是八路军一二九师刘伯承的队伍,你们是老乡,想必不至生疏。八路军的战斗力很强,犹善在敌后作战,忻口会战期间,他们在平型关、明阳堡倒是打了不少胜仗。要注意相互配合。”停了一下,又说:“八路军是一支抗日的队伍。我同他们已经打过交道,见面时相互谈起过去双方内战时的事,我说他们打得好,他们又说我打得好。真是‘一笑泯恩仇啊。’”
李家钰说:“我同刘伯承很熟,早就有过来往。”
“那更好。”
临分别前,卫立煌又再次握住李家钰的手说:“其相兄,我把你放到晋东南,这里虽说是二线,但一旦打起来,战场瞬息万变,便没有一线、二线之分了。你的担子不轻啊!望兄沙场点兵,善自为之。”
想到这里,李家钰热血上涌。此时,一阵带雪的寒风刮来,吹拂在他热血沸腾的脸上。他知道,要不了多久,一场激战将要在自已的指挥下就在此地展开,望着雪花随风飘落在地上和树枝上,那一首在誓师时慷慨悲歌的诗句又涌上心头:
男儿仗剑出四川,不灭倭寇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到处是青山。
吟毕,回头对着他的手枪连长大喊一声“走!”,随即扬起一鞭,飞快地驰下山岗,朝长治方向纵马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