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二打姚湾工事(下)
碉堡内的机枪手们一个接一个的被爆头,小田纯一就是再愚蠢也知道敌人的狙击手太厉害了,自己的机枪手在黑夜之中根本打不到人。 小田纯一立刻命令所有人离开射击口,不要再开枪了。这才制止住人员的伤亡。
在他看来敌人拥有80mm迫击炮和75mm山炮,那么外面的支那步兵不会少于一个营。就算是日军,炮火和步兵能达到这个比例也算是强军了。他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刘峰居然敢把这样的中型火炮直接交给特战小队来使用。今天秦斌带来的人员除了五名狙击手以外,剩下来的基本都做了炮兵,一共也不到二十人。除了摩托车以外,他们还携带了一辆拖曳山炮的小型拖曳卡车和一辆装载两门80mm迫击炮和炮弹的卡车。由于日军基本都缩进了各工事群,所以他们的行动非常顺利,并没有遇到任何阻碍就抵达姚湾工事。
这样的组合实际上并不利于作战,但是考虑到日军龟缩战术,只要用狙击手封锁住工事大门,还有中型炮火的压制,日军也不可能冲得出来。
秦斌一开始还很担心日军疯狂冲锋,自己只有五杆狙击步枪,三门火炮,是否能够压制住日军的冲锋。结果发现日军压根就没想到要冲锋。
日军是一支非常教条的军队,对上级的命令缺乏变化。上级命令他们龟缩防守,他们就龟缩在工事里防守,绝对不出击。小田纯一一直被动挨打,也没有想到要向外冲锋。更何况,他一直认为敌人兵力至少在一个营左右,即使冲出去也是送死,所以他根本没有往这方面想。
但是仗打到现在,小田纯一也有些疑惑。因为到目前为止,他只听到炮声,和几名支那狙击手的枪声。连机枪声都没有听到。难道敌人就这么点人?
如果支那人还是一个特战小队的规模,那么自己要是能冲出去,岂不是可以立下大功?要知道中型火炮不是一两个人能操作过来的,75mm山炮至少得有6个人,80mm迫击炮也得有4个人吧,这样他们除了炮兵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兵力啊。
但是小田纯一迅速就否定了自己的想法,支那人最喜欢打伏击了。也许他们的大部队,都埋伏在工事外围,静静地等待着自己出去送死呢。反正支那人攻不进来,他们的火炮也不能炸塌碉堡,上级的命令也是据守工事,自己何必要冒险出击?
更何况现在向外冲锋,要冒着支那人的中型火炮的火力封锁,还有支那狙击手的打击,即使能冲出去,伤亡也一定不小。自己有什么必要冒这个险?
于是,战场上诡异地出现了一方被动挨打,连还手都不敢的局面。而另一方的迫击炮和山炮炮弹不断落入工事里,把那些还没有完全修好的工事炸得一团糟。而特战小队的狙击手们,既然打不到碉堡里的小鬼子,那就拿外面的伪军出气。借着炮弹炸出的闪光,只要那些伪军们胆敢抬头,或者没有把身体藏好,就会招来狙击手的子弹。伪军们伤亡惨重,哭爹喊娘。
战斗整整打了一个多小时,在这一个多小时内,爆炸的炮弹成了秦斌他们的照明弹,狙击手和炮手互相配合着,一片一片地清扫工事内还活着的敌人。
终于秦斌小队快要打完了携带来的炮弹了,秦斌一挥手,小队在工事外围布了一些地雷,然后开始撤退。
等狙击手们撤到后方建立狙击阵地,炮手们才停止炮击,和狙击手们交替掩护着撤退了。
好不容易战场平静下来,小田纯一这才从碉堡内出来,一清点,连死的心都有了。这一战,日军伤亡三十五人,伪军伤亡六十多人,工事群被炸得七零八落,又得重新收拾。
而他却没有哪怕留下一名支那人!
这一夜不光是姚湾工事受到这样的打击,还有大约八处工事受到了基本相同的打击。其他大部分工事的指挥官也采取了基本相同龟缩打法,除了被动挨打什么也做不了。
只有咸宁一处工事的指挥官头脑发热,第一时间就命令日军向工事外围冲锋。而这里日军的伤亡最大,毕竟冒着三门火炮的轰炸,还有好几名狙击手的封锁,向一个狭窄的大门冲锋,难度可想而知。他们伤亡光日军就达到了七十多人。
而伪军看到如此猛烈的炮火,哪敢冲锋,能藏就藏,能躲就躲,能装死就装死,反正才不会傻瓜一样冲锋呢,所以他们伤亡反而很少,只有二十几个。
不过这个工事的日军冲锋还是有战果的,他们英勇地架起了迫击炮,用迫击炮炸死了一名狙击手。而这一个战果也是这天夜里日军八处工事作战的唯一战果。
第二天一大早,昨夜的战况情报就放在了11军司令官饭村穰的小机上。
没有人敢来向饭村穰汇报,参谋趁着饭村穰还没有起床就把报告放在了他的小机上了。生怕自己被迁怒。而参谋长小野述得知这个消息,可不想再留下来挨骂了,一大早就去应城了,说是要亲自督导特战大队的建设。这是司令官的命令,自然谁也不好说什么。
结果饭村穰起来洗漱完毕,刚准备坐下来吃早餐,就看到了这个一个战报。他气得手脚冰凉,捂住心脏就倒了下去。卫兵听到房间里有异声,连忙冲进来,看到司令官这样,也吓得要死,连忙去叫医生。医生来了忙活了半天,才算是把饭村穰救活。
饭村穰醒过来之后,躺在**,又把那份报告仔细地看了一遍。然后咬也切齿地下达了命令:“命令各工事,到了夜里让支那百姓和日伪军都住在一起。每个还没有建好的工事里都安排几个老百姓。然后把这个消息散布出去!我就不相信刘峰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连他们自己的老百姓也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