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山顶寒风肆虐,洛舒宁回来就感染了风寒。

西厂事务繁忙,而她的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前世在职场中,若是生病,她还能请两天假,可现在自己当了领导,就连假都不舍得给自己放上一天。

她也不知道这种转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总之职位越高,自己的责任也随之越大,好在她如今的工作一切顺利,西厂也在她的带领下步入了正轨。

太后那边因为手下的人员接连折损,大大的打击了她嚣张的气焰,而她在西厂的势力也在洛舒宁和江铉祁的联合作用下土崩瓦解。

太后内心十分焦急,却又无可奈何,因为在洛舒宁的带领和江铉祁的帮助下,现在的西厂宛如铜墙铁壁,其他人根本就插不进去手。

如今,西厂已经彻彻底底的沦为了江铉祁独有的情报机构,再没能有第二人可以插手得了西厂之事。

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边关的战事本来已经平息,但最近渐渐又有了卷土重来之势。

洛舒宁虽不在江铉祁的身边,但也无时无刻的不在关注着边关和宫中的动向。

如今边关战事又起,只怕是他又要有的头疼了。

“厂公。”

小福子左右环视了一圈,见四下无人,才敢凑近她,谨慎的递给了她一封密函。

洛舒宁将密函收好,转身回到房中,关紧门窗后,才小心翼翼的将密函展开。

这封密函来自边关,信上说如今边关战事之所以死灰复燃,皆是因为陈将军和王尚书已经识破了皇上的诡计,他们意识到自己被诓骗,于是便开始消极怠工。

洛舒宁看完密函后,恍然大悟,难怪边关的战事平了又起,原来是这个原因。

她收好信函,不敢耽搁,于是便立即起身进宫。

宫中,江铉祁也正为着边关一事而发愁。

他见洛舒宁那一脸严肃的模样,立即心领神会。

“你们都下去吧。”江铉祁屏退了众人,一时就只剩下了他和洛舒宁。

洛舒宁颇感意外,“陛下怎么知道奴才有要事禀奏?”

江铉祁悠悠的叹了口气,“你哪次来找朕,不是有要事要秉奏的?”

“或者说,没有要事的话,洛公公又何时进宫看过朕?”

洛舒宁被他说的有些不好意思,于是赶紧转移话题将江铉祁的注意力吸引到密函一事上。

“皇上,奴才收到了一封密函,边关将领已经意识到自己被骗,现下正消极怠工,边关事态也愈来愈不稳了。”

她说完,原以为江铉祁会大发雷霆,却没想到他只是面色如常,并没有什么波澜。

“皇上?”洛舒宁疑惑的问出口,“您不急吗?”

只见江铉祁面色依然如旧,不紧不慢的开口道:“这又有何可急的?”

好吧,洛舒宁心下了然,好一出皇上不急太监急!

她见江铉祁那一脸笃定的样子,似乎是已经有了应对之策,如此她便也放下心来。

而江铉祁则忽然饶有兴致的问她:“想出宫吗?”

想!当然想!天知道她整日里除了西厂就是皇宫的,该有多无聊。

二人收拾妥当后,便开始向宫外进发。

江铉祁带她来到一处茶楼,看他那熟门熟路的样子,应当是经常来闲逛,这狗皇帝,到底有多少秘密瞒着她?

二人寻了一处僻静的地方落了座,隔着屏风,在众人的千呼万唤之下,好戏终于开场了。

洛舒宁此前还从来没有在这个时代听过戏,故而十分新奇。

很快好戏拉开序幕,洛舒宁聚精会神的听着,却越听越觉得不对劲。

这戏说的是,一个终日游手好闲的富家纨绔子弟,终日浑浑噩噩,本身并无任何成就,却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下,阴差阳错之中做了一件善事。

这纨绔子弟本来也是无意之举,却没想到此事竟迎来了世人极大的赞誉,于是众人一传十,十传百,在众人的盛誉之下,这名纨绔子弟,享受到了此前从来没有享受到过的追捧。

自此他便愈发的不可收拾,为了维护自己在世人面前的形象和好不容易得来的名声,他每天自己激励自己,最后终成一代丞相。

这出好戏唱完,洛舒宁忽然恍然大悟,她早看江铉祁那不疾不徐的样子,便知他心中早有定夺,但没想到居然在这儿等着她呢?合着他这是在等她自己开口呢?

果然是惯用手段的资本家,有什么事儿直接说不行吗?还非要整什么言外之意,唱出好戏让她自己悟,好在她聪明立即心领神会,不然这出戏就是唱到明年也没用!

话虽如此,但洛舒宁仍然恭敬的向江铉祁行礼。

“皇上,奴才已经知晓此事,您在茶楼慢慢休息,奴才速回西厂处理此事!”

“那就麻烦洛公公了。”江铉祁点点头,应允了此事。

洛舒宁见状暗骂道:果然是个老奸巨猾的老狐狸!用这种明示、暗示的手段,让她自己体会。

不过洛舒宁从这戏本子中也深受启发,针对边关目前的情况,这也确实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于是她提笔,迅速拟定了一出计划,就像戏本子里写的那样,她也给陈将军和王尚书量身定做了一出爱国爱民的戏码,然后拿给手下人去传颂。

她喊来小福子将她撰写的计划和赞扬的话,多誊抄了几分,然后交给她在西厂的心腹,吩咐他们按照她计划里写的那样去办,尽量在民间将陈将军和王尚书的功绩越夸越大。

她这次打算用舆论,倒逼陈将军和王尚书为国效力,将他们捧上高台,让他们就算是想下也下不来。

几人领了命,便即刻去办,此事瞬间在民间百姓中传扬开来,但洛舒宁总觉得这样还是太慢。

于是她再次提笔,将先前的那份计划又润色了几遍,写成戏本子交代给手下,去找京中最好的戏班子拿去排戏。

如今正值边关与匈奴大战之际,此戏一出立即受到了百姓的热捧和关注,于是街口巷弄里,上至七八十岁的耄耋老人,下至几岁的黄髫小儿,皆在传颂着英勇善战的陈将军和临危受命的王尚书在边关的功绩。

一时之间,这二人在京中风头无量,直到此事传去了边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