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苏深深叹了一口气,紧紧拥住她道:“你放心,我绝不会乱来!橙橙,让我抱抱你吧。”说罢将她搂住,下巴抵住她的青丝,叹道,“这些年有你在,真好。”
可橙唯恐他乱来,本来还在挣扎,后来见他果然只是规规矩矩地搂住自己,并无一丝逾矩,这才逐渐放松、安静了下来。
戊时刚过,李氏就上来催她们姐妹四人睡觉,说道:“你们四个赶紧给我睡觉!”
春杏道:“娘,还早着呢!我还想和妹妹们多说几句话……”
李氏道:“早什么早?五更天你就得起来了!现在不睡还等什么时候睡?”
春杏诧异地问:“五更天?怎么起那么早?”
李氏道:“五更寅时乃吉时呀!你得起来上头!快快快,赶紧睡!”
亲眼看她们姐妹几个上了床,李氏这才转身走了出去,谁知刚走了几步,她又折了回来,自言自语地道:“不行,我还是不放心。你们几个待会熄灯上了床还说话怎么办?怎么的,今晚你们也要分开睡!”说罢道,“秋梨,你带可橙秋兰出去睡!杏儿明天可是新娘子,要是睡不好可怎么办?快快快,赶紧出去!”
春杏正要吹熄蜡烛,听了李氏这话,两眼汪汪地望着她,似乎在说:“娘,让妹妹们多陪我一个晚上吧。”
秋梨几个早已忍不住央求了起来:“娘,你让我们睡一起吧。最多我们不说话好了。”
李氏轻叹了一口气,说道:“好吧,姑且让你们一起睡,可记得不许再吱吱喳喳说话了!耽误了你们大姐明天的精神,我可不依!”
姐妹四人信誓旦旦地应了,李氏这才掩上门。
姐妹几个见李氏出去了,立即吹熄了蜡烛,蒙着被子相互笑了起来。
李氏在门外站了一会,听不见说话声了,这才下楼而去。
可橙细细倾听一阵,知道李氏走远,这才松了一口气,说道:“姐妹们,娘已经下去了!咱们可以说话了!”
秋梨“嘻嘻”一笑,说道:“三妹,还是你个小脑瓜子好用!”
可橙“嘿嘿”笑道:“咱们也就说这一会了,说不定再过半个时辰,娘又会上来查岗了呢。”
于是姐妹几个又吱吱喳喳地说了起来。
说不清是什么时候才睡着的,总之姐妹四人躲在被窝里,说到动情处个个伤心得低声饮泣,说到高兴处个个都哈哈大笑起来。
笑声之大,把李氏引上来敲了两次门。
姐妹等一听见敲门声,立即就住了声,安静到李氏怀疑自己刚才听到的笑声是幻觉。
一等李氏离去,姐妹们又开始吱吱喳喳,一直说到月亮挂在窗外,方才慢慢阖上眼皮,朦胧睡去。
寅时一到,李氏立即就敲响房门,把姐妹们叫醒了。
春杏眯着眼睛完成了洗漱,任由二大娘在她头上摆弄了起来。
二大娘先是用柚子叶沾水洒遍了她全身,然后又让她换上新睡衣,对着窗口在她头上别了一枝柏树叶,最后开始拿一把木梳子给她“上头”。
可橙见桌上还摆着圆镜子、铰剪、印着“百子千孙”的红尺子,忍不住又开始十万个为什么了:“二大娘,这些又有什么寓意?”
二大娘笑道:“镜子呀就是光明继后之意,铰剪就是有利的意思。至于这尺子,喏,你们看看尺面上的字——就是百子千孙的意思。”
可橙笑道:“真是长见识了!”
二大娘笑了笑,抚着春杏黑锻般光滑的青丝,说道:“这一晃眼呀,杏儿就这么大了!都要嫁人了!你那时候刚出生,”用手比了比,说道,“只有这么一点大呢。你爹娘呀,能养大你,可受了不少苦,尤其是你娘——婉儿不容易哪!”
春杏听了这话,眼睛立即就红了。
二大娘忙道:“哎哟,可是我不好!杏儿,快别伤感了!快别伤感!”说罢递过温热的手巾给她,说道,“赶紧把脸上的泪痕给印了!我呀,要给你上头了!”
春杏依言将眼底的泪珠印去,抽了抽鼻子,说道:“二大娘,您开始吧。”
二大娘清了清嗓子,开始念叨道:“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咱们杏儿呀,长大成人啦,以后到了婆家,可记得要孝顺公婆,夫妻礼让,为婆家开枝散叶……”
春杏一一应了。
到了天亮,客人开始陆续来了。
百花农场的空地已经不够坐了,何莉何小莲表姐妹两个背着孩子来帮忙,带领宾客们往祠堂去。
到了巳时,客人大多已经来齐了。李雪梅也到了春杏房中,亲自为她画了个美美的妆容,又送了她一副沉重的金镯子,一根碧绿的簪花。
春杏又是高兴又是感激,忙不迭道谢:“多谢梅姨!”
李雪梅笑道:“有什么好谢的?你们姐妹几个喊了我那么多年的梅姨,这不是我应该送你的?”看了一旁乖巧的秋兰一眼,笑道,“等你将来大了也有!”
秋兰“嗤”地一笑,说道:“梅姨,我还小呢,说这个未免也太早了!”
李雪梅笑道:“你小,你另外两个姐姐可不小!她们两个哪里去了?”
秋兰道:“二姐和三姐招呼客人去了。另外大姐的嫁妆也在下面安排着。”
李雪梅道:“说到嫁妆,外头那几辆牛车上的都是?”
秋兰点点头,说道:“没错!全是爹娘和姐姐们为大姐置办的,家私被面什么的应有尽有。”
李雪梅又问:“我才刚进来,看见大堂供桌旁边摆着白花花两匣子银子,可是杏儿的嫁妆?”
春杏“嗯”了一声,说道:“那是一千两银子,都是爹娘和三妹妹送的。”
李雪梅赞叹道:“新乡秦家娶了你可真有福气!”
秋兰道:“三姐姐说了,这些陪嫁的银子到了秦家之后,全部都存入票号里,都是以咱们大姐的名义存入,秦家一个子都不能花,这些钱全是大姐的,以备不时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