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后继影响
姬夫人南阳道门会一事,随着那日食天象,一道传遍天下。
于刘宋而言,第一个知道的,便是刘宋皇帝了。
自平了刘义康,又没了谢琅这个心腹之患,如今的刘宋皇帝,眼看刘义康之反造成的战争创伤渐渐平复,望着自己治下的大好河山,不免意气风发。
可就在这时,天狗食日了!
天狗食日,代表着苍天对帝王的不满,当场,满朝文武集体失声,刘宋皇帝脸色惨白。
第二天,刘宋皇帝便在一片悲声中下了罪己诏,对自己的治理天下,皇帝本人是极满意的,他想来想去,自己最大的错,主要是纵容刘义康,致使其私欲膨涨,最后以兵乱祸害了百姓。当然,在看到谢琅毫不犹豫便丢弃陈郡谢氏的门第,悠然飘然地离开建康后,他也知道,自己对谢琅的提防实在是错了。可对出类拔萃的士族子出手,以杀鸡儆猴,让天下士族安守本份,这对刘宋皇帝来说乃是国策,所以,他那一招也不算错。
盘算来盘算去,皇帝挑了几件不起眼的罪行,便向天下人下了罪己诏。
然后就在这个时候,南阳道门会的消息传到了建康。
陡然听到姬夫人当日的所作所为,皇帝一张脸顿时青白交加,不等他发出感慨,那禀报的骑士继续说道:“禀陛下,因为此三事,那姬夫人下得石台时,所有道门中人纷纷退避,都向她低头行礼,口称“姬师”,后来这些道门中人离开南阳时。都来到姬夫人宅第前,向那大门躬身拜过后才上的路。”一番话说得满朝文武交头接耳后,那骑士继续说道:“时南阳人说,经此一事,姬夫人算是收服了天下道门中人了,他们还说,只怕从此以后。无论正道邪道。统统以其为首!”
骑士的最后一句话一出,大臣们嗡嗡声四起。
收服天下道门,这可是了不起的威望啊。了不起的成就啊。可以说,现在的姬夫人,如果她愿意登高一呼,那征伐北魏的大业。将会比预料的容易许多!
而且,这姬夫人可是能与上天沟通。能预测日食的神人。苍天降祸,那苍天也会提前给她预警,姬夫人谁不敬畏,谁不想讨好?想来北伐之时。只要那姬夫人站出来替刘宋说一句话,说刘宋皇帝才是真正的天子,说苍天降旨。让北魏胡人之帝为乱臣贼子,那北魏的愚民。只怕有一半会信吧?而北魏民心动摇,这天下岂不是刘宋的囊中之物?
众臣越是议论,越是悔不当初。对上这些人质疑悔恨的目光,刘宋皇帝心里也老大不痛快,他衣袖一挥二话不说下了朝。
回到后宫,皇帝心里还是郁闷得紧。他在房中踱着步,一时想道:其实士族那么多为非作歹之人,我又何必纠着品性高洁的谢琅不放?要是当初放过谢琅,另外找几个士族,一样能杀鸡儆猴。而且那谢琅也好,姬氏也好,也能为我所用了。
一想到谢琅在北魏显现出的能耐,皇帝就心中好生难受:他有那种能耐,只怕用不了三年五载,便能帮助朕一统天下。便是那时侯他功高震主了,难道就找不到杀他的法子?
越是想,皇帝越是心中纠痛得慌,他慢慢退到榻上坐好,暗暗想道:那天狗食日,是苍天怪朕在这件事上做错了,以致使得北征之路艰难许多么?
郁闷来郁闷去,皇帝又想道:谢琅也好,姬夫人也好,事情都已成了定局,是不会再为自己所用的了。幸好,这两人立了誓要退隐,也不会为北魏人所用。
这样一想,皇帝终于舒服了一些,可他思来想去,还是下一道圣旨,把姬夫人叫到建康犒赏一番。
现在的刘宋皇帝,却是想与姬姒面对面的说一声和解了。毕竟,对这个能与苍天沟通的牛人,他是不敢轻忽了。再说,当时姬夫人在石台上说了“乾坤颠倒”的评语,引得很多高士痛哭,刘宋皇帝自以为是明君,觉得当不起这样的评语,还想请姬夫人好生解释一番,把这句话直接点明送给北魏皇帝呢。
于是,在与朝臣们商议过后,刘宋皇帝做了几件事,一是释放在抓捕姬姒一事上办事不利的王镇,并将其官复原职,全面处理接待姬夫人事宜。二是,释放姬姒的所有亲人朋友婢仆。三是下达圣旨,以亲切的语气欢迎姬姒和谢琅回归建康。当然,皇帝的语气要迂回得多,他在圣旨上说,知道谢琅和姬夫人彼此情深意重,皇帝愿意为两人赐婚,为了表示对姬夫人的犒赏,皇帝还赐下大笔钱银,用做姬夫人的嫁妆。
这个旨意,不但派人八百里加急送回南阳,还同时下达到了陈郡谢氏府中。
……
以陈郡谢氏等士族之消息灵通,姬姒在南阳道门会上的说的每一句话,在传到刘宋皇帝耳中时,也清楚地传到了他们的耳中。
谢二十九刚刚大步朝着族中祠堂走去,便听到里面传来一个响亮的声音,“‘那姬氏先是说,天该曀了,结果天就曀了!然后她又说,地裂了,于是地真裂了!最后她说,河道分流了,结果河道也分流了!’这种可以直接传达苍天旨意的神通,自古以来,非大能耐大品德者不能为。而我们陈郡谢氏,却生生地把这样一个大神通者排挤出家族,把十八郎这样的眼光高远者也弃了出去。诸位长者,侄儿我真怕做出此等事的陈郡谢氏,从此厌弃于上苍,以后家运不保福德不盛啊!”
不得不说,这人的话说得太严重,不说祠堂里面,便是外面的谢二十九听了,也是脚步一僵。
陈郡谢氏的这些天之骄子,或许对天下苍生都没有敬畏之心,可在这妖鬼横流,无人不信鬼神的时代。这个人的话一出,还是令得所有人都是悚然一惊,再三反省起来!
也不知过了多久,一个苍老的声音传来,“那你以为该当如何?”
那人马上回道:“侄儿以为,当把十八郎重新请回家族!”
过了一会,一个中年沙哑的声音传来。“十八郎从小到大。都是言必行行必果,他当日既已分宗,只怕此事难行。”听这人的语气。却是有松动之意了。
紧接着,另一个中年人的声音传来,“可是,我陈郡谢氏的姻亲。从来都是王袁两家,十八郎一旦归了宗。那娶姬氏一事,却是违了百数年的规矩!”这一次,这个人的声音一落,马上有人回答道:“三叔过虑了。现在天下人都在说,这姬氏之所以如此神通惊人,那是苍天看在千年世家的姬姓。如今只剩一个女娃的份上,特别眷顾所致。现在姬姓两字在天下人心中的名望。已不输于我们陈郡谢氏了。”
这人的话音落地后,祠堂中又是一阵长久的沉默。
也不知过了多久,谢母的声音终是响起,“等琅儿回来吧……琅儿最有主见,又最重大局,这等大事,待他回来后看他怎么说吧。”
这些年里,谢琅一直是陈郡谢氏的继承人,威望甚高,因此谢母这话一出,众人还真找到了主心骨一样,也不再议论了。
……
北魏。
这时的北魏皇帝还没有走远。几乎是他这边还在与众将士大口喝酒,顺便大声评论着姬氏的美貌时,南阳道门会的具体细节,便和着天狗食日一道传到了他耳中。
对胡人来说,他们受汉文化的影响还不深,还不觉得那姬氏能够预测天狗食日是多么可畏。可拓拔焘不是啊,拓拔焘和他的几个儿子,受汉文化的影响颇深,于内心深处,他们已完全把自己当成了汉人的正统皇帝的。
所以,天狗食日时,拓拔焘看着那些伏在地上瑟瑟发抖的汉臣,当场便变了脸色,紧接着,在知道姬夫人在南阳道门会上的言行后,他已腾地站了起来,急急叫道:“快,快叫国师!宣朕旨意,马上叫国师过来!”
不说拓拔焘的惶然,同一时刻,离他不到百里,不为拓拔焘所知的崔玄,这时手中的酒盅是砰的一声掉在地上碎裂开来。
楞神许久后,崔玄慢慢地站了起来,他出神地看着南阳城的方向,好久还回不过神来。
这时,一个卢氏嫡子走到崔玄身后,低低说道:“姬夫人连日食都能准确预测,看来,她给你我家族预测的那场大灾难,只怕是真了!”直到这个时候,这卢氏嫡子才完全相信姬姒的预言。
崔玄沉默了二柱香那么久,才晃了晃神,哑声说道:“说天曀天就曀,说地裂地就裂,说河道分流,河道就必然分流!遥想姬氏当日的风采,必然如烈日样灼人心神……我当年,应该不择手段留下她的!”
……
南阳。
在那些道门中人络绎离去后,姬姒和谢琅也在不久后接到了刘宋皇帝的旨意。
这旨意,他们本来不想理,可想了想后,谢琅还是决定带着姬姒和孩子回一趟建康。至少,他的母亲和兄长弟弟,必是盼着能见他长子一面的。
听到谢琅准备返回建康,谈之睿和萧道成也跟随其后。
想谢琅前不久离开建康前往南阳时,不说凄凄惶惶,那也是心里并不好受。毕竟,他最是洒脱,陡然放弃比他性命还要重要的家族,那感觉也难免日日堵心。没有想到,就这么几个月时间,他再次回往建康时,不说皇帝下的圣旨言辞卑切,便是家族的飞鸽传书,也极尽讨好,便是琅琊王氏的贺词,语气中也带上了几分敬畏。
真是转眼桑田!
对家族过份重视,并在放弃家族后心中难安,这一点,别说是谢琅,便是他的先祖谢安也是一样。想当年,谢安本是南山一逍遥隐士,可看到家族不继,朝堂无人时,谢安还是果断选择了出山为官,并从一个为人驱使的小官吏做起。
站在高高的甲板上,谢琅负着手看着渐渐出现在视野中的建康城,看着那密密麻麻堵了一码头的迎接的人,突然的,他放开了。
这一放开,便是天高气爽,云淡风轻。
就在谢琅自失一笑时,谢广全身绷紧地抱着他的宝贝儿子过来了。此刻,这白嫩嫩肥嘟嘟的小崽子正一边吐着泡泡格格直笑,一边紧紧扯着谢广一络额发。为了牵就这个小祖宗,谢广不得不一边歪着脑袋一边走路。
见到这样的谢广,谢净等人都是哈哈一笑,最喜欢孩子的谢才走了过去,从谢广手中把孩子抱回,几乎是他一接手,谢广便吁了一口长气,伸袖拭了一把汗。
见状,众人又是大笑起来。谢琅回头,见到他们那满脸自在的笑容,他跟着唇角一扬,当下,谢琅提步,他走到谢才面前抱回儿子,大步返回了船舱。
舱中,姬姒却是兀自脸色雪白,看到这父子俩过来,她疲倦地从榻上支起身,嘀咕道:“我一想到那日的蜈蚣蜘蛛的,整个人就手软脚软的,这眼看就要到建康了,也不知到时会有多少人问起那日的事,想想就头痛得很。”
从那天南阳道门会回来后,姬姒一直精神不济,她实在是吓坏了。
虽然,那一天她表现得那么好,仿佛无所畏惧,可那时独自一人站在高台上,面对着几千个可以把她秒杀的高人异士,她的心里其实是很虚的。
谢琅走了过去,任由姬姒抱上他的腰,从他身上汲取一点力量,慢慢脸色好一些后,他轻声笑道:“你现在可是高人异士,便是对他们不理不睬,料来也无人敢怪责你。”见到姬姒高兴地抬头看来,他又说道:“唔,呆会你还是扮回姬越吧。若是有人与你说话,你不理睬便是,其余的交给我应对。”
听到这里,姬姒点了点头,她说道:“你说得对,那天我离开建康时,是被人知道我姬姒就是姬越后,仓惶逃离的。这一次我回到建康,自当以姬越的身份,光明正大,堂堂皇皇地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