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消息一个个传到朝堂,建文帝犹自不能相信燕王区区数百人的卫队竟能掀起如此大的滔天巨浪!这日早朝公议燕王谋反之事,黄子澄、齐泰、暴召等主张立刻派大军征讨,永绝后患。

但多数大臣纷纷建言应以安抚为主,不然则伤了皇帝与皇叔的亲情,于国于民都不利。

其中又以孝闻天下的礼部尚书高巍为代表,从一开始他就主张应用汉武帝时施行的“推恩令”那种温和的方式对待诸王,此刻更是旧话重提,侃侃而谈,说得建文帝不由心动,频频点头。

齐泰终于忍不住,愤然地道:“名正则言顺,名其为贼,敌乃可克。”

黄子澄紧接着道:“燕王早有异志,岂能轻易改变。为今之计应派大军北伐,不然必让其奸计得逞,河北一带亦难保住,大势危矣。”

建文帝此时心中五味杂陈,陷入苦思,自继位以来,他就决意以儒家正统思想推行王道文治,欲开一代王道新风,创一朝太平盛世,当一个圣明君主,这些天还与方孝孺等人谋划恢复周朝的

井田制呢。

但自幼长在深宫里的他太过书生气了,非但自己不修武备和谋略,还把军国大权交给黄子澄、齐泰这样从科举上来的,缺乏指挥谋大略和实践经验的书生,任其挑起了事端,怎么收场呢?

沉吟了许久,想事已至此,再后悔了也无用了,遂下诏削去燕王的封号,决定出师北伐。

皇四叔朱棣是他的梦魇,为拔去这个眼中钉,肉中刺,已经先期作了不少安排,现在该是扯下伪装面具,命正义之师一举**平对方老巢的时候了。

而只要拿下燕王,其余诸叔则无人敢再有异动,他的削藩大计可谓水到渠成矣。

遂当即下旨令长兴侯耿炳文为征燕大将军,附马都尉李坚,都督宁忠为左右副将,率三十万大军北伐。

“皇上圣明!”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匍匐在地大声称赞皇帝的英明之举。余者虽然跟进跪倒,但脸上都露出忧郁之色,此非吉兆也!

第二日又在黄子澄、齐泰、方孝孺以集中优势兵力的建议下,建文帝又下旨调安陆侯吴杰、江阴侯吴高、都督耿献、都指挥史盛庸、潘忠、杨松、顾城、徐凯、李友、陈晖、平安等率偏师数

路并进,以为策应。传檄山东、河南丶山西三省州县,供给军晌、粮草,不得有误。

诸事齐备,建文帝在亲送诸将的誓师会上,令人宣读了由方孝孺撰写的讨燕诏书:

“邦家不造,骨肉宗亲屡谋潜逆。去岁周庶人僭谋不轨,辞连燕、齐、湘三王,朕以棣于亲最近,未忍穷治其事。今仍称兵构乱,图危宗主,获罪天地祖宗。义不容辞,是以简发大兵任致厥

罚。咨尔中外臣民军士,客怀忠义,与国同心,扫兹逆氛,永安至治。”

并以此檄文遍传全国。皇家的宣传比之燕王管用的多得多,并且最能令人深信不疑。于是大明全国的军队都被调动起来,随时准备朝廷的征召。

然而各地府衙在开始征集大军所用的军粮的同时,一些官员趁机巧立名目多征多收中饱私囊,搞得老百姓怨声载道,暗自议论纷纷,大多都不看好朝廷大军能马到成功。

大军将行,建文帝对耿炳文诸将道:“昔肃绎举兵入京,而令其下曰:‘有极兵威,不祥之极。’今尔等众将士与燕王对垒务体此意,毋使朕有杀叔之名。”

后世史家对他这话争议最大,兵戈相见,不是鱼死就是网破,势难两全何伦亲情,非要生擒燕王以全名声?建文帝之优柔寡断,迂腐至斯!

次日午朝,鉴于北平三司皆沦入燕王治下,建文帝又下旨设置平燕布政司,以刑部尚书暴昭兼任布政司史,驻河北真定,协助耿炳文大军北伐。

而与此同时,燕王正与大宁官军在松亭关对峙。由于燕军直逼长城脚下,已威胁到隔长城而望的大宁,大宁守将都指挥史卜万和都督陈亨及都督佥事刘真等驻营沙河,兵逼遵化。

接到守将蒋玉的报告,燕王亲率二万精骑驰援,他绝不能任大宁之军与将要北伐的朝廷大军形成夹击之势,欲乘南军未到之前先击溃北方之敌再说。

而卜万他们闻燕王亲至,随即退回松亭关,固守不战,无它,燕王声名在他们心中太具威胁了。

其实他们的兵力远超燕军,卜万、陈亨、刘真各领三四万甲士,且据雄关之险,无论强攻和相持,都对燕王不利。燕军将士无不清楚这一点,又见连续几天官军只守不战,不免有些焦灼

烦燥,甚至有将领向燕王提议罢战。

然而燕王却胸有成竹地对部下道:“不把大宁的官军击溃,终会成为我们的大患。卜万勇而无谋,刘真已老了且能力一般,陈亨则是我的旧部,对我一向忠诚,若不是卜万刘真制约,早就重

投过来了。且看本王如何用计破之。”

便吩咐卫士,把昨晚捉住的两个大宁官军细作探子作了一番巧妙的安排后,当夜“先后”放了回去。

诸将大都半信半疑,他们哪里知道陈亨早在暗中与燕王有书信往来,可以说燕王对这事的谋划绝不是一时兴起,早有计策矣,怎能不让燕王信心满满?

且说两个官军探子的其中一个,暗自庆幸自己乘看守他的军士“熟睡”,给了自己逃生的机会,深夜逃出燕营后急急跑回松亭关,他要到刘真面前揭发另一个探子被燕军收买的事实。

原来这两人被分别安置到两个对过的单间,而又故意让偷跑出来的这个凑巧看见另一个被燕军好酒好菜地款待,并接受对方所赐银两和书信的一幕。这人暗嫉妒燕军厚彼薄此的同时,亦痛恨

同伴的变节投敌,不告他才怪呢!

就在将要到关之时,无意回头看见那一个叛变的探子也跑了回来,他忙抢先一步到刘真帐中报信。

刘真听后即让人拿了涉嫌投敌的探子,果从他身上搜出金银和一封燕王亲手写给卜万的密信。刘真大吃一惊,若卜万变节投敌,则松亭关危矣!

刘真不敢怠慢,忙使人去请陈亨,待其到后一同拆开信封观看。两人见燕王在信中大赞卜万英雄多谋,字里行间流露出钦佩之意,并感谢他故意只守不攻等等,另对陈亨则多加指责贬低。

而陈亨原为燕王心腹爱将,且家属亲友俱在北平,早已心中向燕,今见燕王如此,便已知其真正用意,便极力撺掇刘真先发制人。

于是,卜万被他两人设计擒下,至死都没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接下来没什么悬念了,刘真在陈亨燕王的里外夹击下单骑而逃。

然而朱棣和众将也没高兴太久,在班师的途中,就接到了朝廷数路大军伐燕的军情。

但是,近十倍于己的官军并未让朱棣感到恐惧,反而使他莫名兴奋起来,要来的早晚要来,何须分时间上的早晚。他朱棣是猛虎,真正的兽中之王,为什么去怕一群绵羊,哪怕这群羊有

千万只!遂决定拒敌于北平境外,将战火向南推燃。

七月底,为了让世人了解他起兵的缘由目的,争取社会舆论的同情,同时也需向天下百姓揭露朝廷的无道、变更祖法、屠戮骨肉的种种恶行,以证明自己被迫起兵的正当性,燕王朱棣亲手撰

写了在大明全境发布的檄文布告,公开指斥当今皇帝朱允炆。

由于此布告是燕王发动“靖难”战争的理由,笔者尽量让读者看到原文。

全文如下:

“我皇考太祖高皇帝绥靖四方,一统天下。封建诸子,藩屏国家,积累深固,悠久无疆。

皇考太祖高皇帝身患何病?竟不令诸子知之?至于升遐,又不让亲子奔丧。闰五月初十亥时夜,寅时即敛,七日即葬,逾月始诏诸王知之!

又拆毁宫殿掘地三尺,意更祖宗之法。以奸恶所为,欲屠诸王,以危社稷。诸王实无辜横遭其难,未及期年,芟夷五王。

我遣人奏事,执以捏楚备极酷刑,锻炼系狱。任用恶人,调天下军官四集见杀。我畏诛戮,欲救祸图存,不得不起兵御难,誓执奸主,以报我皇考之仇。

夫幼冲行乱无厌,**奢无度,愄渎鬼神,矫诬阴狠,越礼不缠,肆行罔极,縻有修底,上震天怒,用致其罚,灾遣屡至,无所省畏。惟尔有众,克荣予命,以倭定大难,载请朝廷,永固基图

我皇考圣灵在天,监视于兹,以懂尔有众是佑。。。。。。窃闻之:‘仁者不能安危易节,义者不以祸福易心,勇者不以死之易志。’。。。。。。”

此布告和誓师时对众将士所言已有不同,不仅言辞更为激烈,而且把祸乱根由直接归之于皇帝朱允炆。

首先对太祖高皇帝的死因及朱允炆继位的合法性提出了疑问,大家皆知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逝,当时太祖朱元璋本属意皇四子朱棣继太子位,他曾对满朝文武道:“国赖长君,不利幼冲

。”

但遭到了许多大臣的反对,其中以谅国友蓝玉、颖国公傅友德等一班与太子标感情深厚(太子标妃是常遇春之女,而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的武将,最为支持立太子朱标之子朱允炆,让朱

元璋不得不认真考虑。

至于史书上说是大学士刘三吾极力保举才使明太祖改变主意而立朱允炆为太孙,只怕难以服众矣。

民间都传朱元璋弥留之际要召皇四子,死未瞑目,但已无人能证实,因为朱允炆把最后在太祖身边侍奉的太监、宫女、太医都杀了个干干净净。

檄文中更提朱允炆的无道,任用奸人,倒行逆施,加害宗亲,他朱棣计无所出,惟有自保。

最后是要将士们明白他是在奉天征讨,为国除奸,同时警告军民如不跟着他起兵对抗朝廷或心志不一,就会有家破人亡的危险,只有跟着他走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再道云天师徒至京时刚过巳时,不敢在京城晃悠,直奔魏国公府而来。

先使连秋生去通报,后在徐增寿的亲自安排下,直接连人带车从后门进了徐府。

不提与徐家兄弟见礼问候,不大一会工夫,徐府的下人就把酒菜就搬了上来。

云天也不客气,满上后,对一脸忧郁的徐辉祖道:“那句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话,虽然粗鄙,但如果细想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就拿这事来说,皇帝不用您挂帅,大哥你又能怎样呢?怕是毛遂

自荐也无用吧!”

“不错,我又能怎样!”徐辉祖苦笑。

随即端起酒杯,慨然地说道:“今日有酒今朝醉,明日有愁明日当。来,咱们今天来个一醉方休。”

“哈哈,今天我倒要看看天弟的真实酒量到底如何。”徐增寿撸起了袖子。

“吓我?好,小弟我今天舍命陪君子。来人啊,换大碗。”云天难得地豪爽一回。

遂与徐家兄弟俩杯觥交错地喝了起来,什么国家大事,天塌下来砸大家嘛。

然而刚进行小半,忽听厅外有人喊道:“好个大胆的钦犯,竞敢自投罗网。”

却见云天想也不想地直接撸起袖子冲了出去,口中大骂道:“这是你逼我的,老子这就杀了你个花驴熊灭口。”

究竟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