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一个月,皇兄便要微服私访,这个皇嫂恐怕是清楚的,到时候本王会陪同皇兄一起出去,这皇宫里可就只剩下皇后娘娘一个人当家了,皇后娘娘想要谁死,她还能吭声吗?”赵光义不以为然的说道。

“晋王的意思是让本宫趁机除掉周妃?”贺皇后一眼严肃的问道,除掉这个心头大患一直都是她的梦想,只是没有想到会是这样一个时机。

“娘娘意下如何呢?”赵光义并不做回答,喝着茶淡淡的问道。

“可是,若是皇上追问起来,本宫该如何交代?”贺皇后最怕的便是这件事情,她可以轻易除掉周薇,但是却不想因为一个周薇而让自己没了活路,她好不容易才登上皇后的宝座,岂能让别人将自己打压下去。

“这个娘娘自是不用担心,事成之后,皇后娘娘只用休书一封给皇上即可,就说周妃染疾身亡,本王自会协助娘娘。”赵光义淡淡的说道。

“如此便好,本宫倒要看看,没了皇上的依靠,这个周妃还想怎样嚣张?”贺皇后脸上挂着一抹势在必得的笑容,那股子得意劲一览无余。

“娘娘放心便是,有本王协助娘娘,就没有办不到的事情,娘娘高枕无忧,就等着听好消息吧。”赵光义一脸奸笑。

宣武殿里,赵匡胤还附在案上,桌子上的奏折还有一大摞没有批阅完毕,近几日朝堂上的大臣喋喋不休的吵着要攻打南唐,他深感压力重大,虽然每一次他都以强硬的态度回绝,只是这次数多了,他都有些力不从心。

北方旱灾愈演愈烈,上奏的折子都在说干旱的事情,干旱直接带来的后果便是粮食颗粒无收,北方民众正处于饥荒之中,若是长此下去,恐怕是要出现霍乱了。

折子里有请奏开仓赈灾的,也有请求拨款的,前几年督促修建的水利工程,这些年似乎又荒废了,这些都是赵匡胤忍不住担心的地方。没有水,粮食在地里就得被干死,没有粮食,民众就

会被活活的饿死。

“皇上,您还是早点休息吧,这夜都深了,您都已经好几晚没有睡好觉了。”张羽圣垂立在一旁劝说道。

“哎,朕是为北方的旱灾忧心啊,这要是持续下去,黎民就要受苦,不知道有多少人要遭受饥饿困扰。”赵匡胤叹了一口气说道。

“可是,皇上,您的身子要紧,您要是身子不舒服了,黎民更是为皇上担心,皇上对天下黎民百姓的忧心,大宋子民都会感受到的。”张羽圣小心翼翼的说道。

“好了,朕将这桌上的折子看完了便睡,朕倒是有些饿了,你去备些糕点。”赵匡胤放下手中的折子吩咐道。

赵匡胤并没有如他所说早点休息,而是继续沉浸在案上的折子上,困倦袭来,便附在案上迷了一会眼,不知不觉东方就露出了鱼肚白。

一大早,赵光义便入了宫,今日他有事要与赵匡胤商议,来到宣武殿的时候,发现屋子里还是灯火通明,张羽圣立在殿外打着盹。他咳嗽了两声,倒是惊醒了那些打盹的人。

“晋王,奴才该死,晋王来了都没有发现,只顾着自己打盹了。”张羽圣见到赵光义立马跪在地上请罪。

“起来吧,皇上昨晚又是一夜未眠?”赵光义背着手问道。

“正如晋王所言,皇上昨晚又是批阅了一夜的奏折,北方旱灾,皇上正为这个事情忧心了。”张羽圣皱着眉头说道。

“张公公可要多劝慰皇上一些,皇上龙体要紧,这要是连日休息不好,要是皇上有个三长两短,恐怕你都难担当这个责任。”赵光义居高临下的说道。

“奴才牢记在心了,只是皇上未免肯听奴才的劝告,晋王待会进去,还要麻烦晋王劝劝皇上,平日里皇上最听晋王的话了。”张羽圣小心翼翼的说道。

“这个自然,你且去忙吧,我先进去了。”赵光义说完,便大步流星的进去了。

此时赵匡胤已经从睡梦中醒

过来了,他睡的并不沉,听见屋外的声音便从案上抬起头,伸了个懒腰。

“皇兄昨晚又是一夜未眠?”赵光义恰巧进来,笑着说道。

“皇弟来的真早,朕倒是小睡了一会,这北方的旱灾,朕心十分的忧虑,桌子上全是北方官员请奏的折子,不是在叫朕开仓济民,就是要朕拨款赈灾,我大宋朝建立才数载,库房中的银子尚少,北方年年旱灾,这亏空都够大了。”赵匡胤说着便叹了一口气。

“皇兄何须要为这些事情忧心?北方的旱灾臣弟觉得,并非如大臣们在奏折上所言的那样凶猛,前几年皇兄已经拨款修筑运河,这几年应该正是运河发挥作用的时候,可是北方依旧旱灾愈演愈烈,皇兄难道不为奇吗?”赵光义冷静的说道。

“朕自然是好奇,但是朕深居皇宫,对这些事情不甚了解,只能凭借官员的奏折了解外面的情况,朕一直想着,等手头的事情忙完一些,便是要出去走一遭才是。”赵匡胤从座上起来,立于窗前说道。

“择日不如撞日,我大宋朝疆土广袤,皇上日理万机,总不得脱身,只要皇上有心,臣弟愿为皇兄安排行程,不到十日,便可去北方亲临灾情,一来灾民见到皇上,心中会更加感念皇上的圣恩,二来,对下面的官员也是一个警醒,以免朝廷拨发的赈灾银两落入他们之手。”赵光义信誓旦旦的说道。

“臣弟所言极是,这正是朕心中所想,你先去安排,朕便要走这一遭,朕倒要看看,灾区现在究竟是何种情况,也便做出最佳的抉择。”赵匡胤仿佛是下定了很大决心说道。

一旁的赵光义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入宫原本就是要说服赵匡胤微服私访,而且不是择日,是立即。只是出乎他的意料的是,赵匡胤是如此的关心国事,竟然爽快的答应了,并且让赵光义着手处理这件事情。赵光义在这一时刻,仿佛看到了国运亨通,仿佛看到了自己高坐在龙椅上接受万民顶礼膜拜之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