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铁锤 第四十七节 计划赶不上变化

维拉迪米尔大将对特里利瑟尔报告的所谓“南卡罗来纳集团军”却表示怀疑,他满不在乎地对电话说:“我们的情报机关怎么之前一点消息都没有捕捉到?”

“司令员同志,我想既然公然宣称拥有一个集团军的编制,那也不至于少到只有几个连的规模吧。”特里利瑟尔说,“从今天的南路军受到的阻击看,敌人作战非常顽强,火力也很凶猛。现在南路军的70师和140师的右翼面临着较大的风险。我请求您从波罗的海方面军里调派至少一个师的兵力,给我加强南路军的右翼。”

“进攻发起第二天就要投入战役预备队?克莱罗夫,你还没接到通报吗?”维拉迪米尔有些不满。曾经在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溃败之际,力挽狂澜的特里利瑟尔今天怎么变得有些胆小谨慎。不过话说回来,换作是自己,也会这么做。让他只以一个集团军的兵力攻击南卡罗来纳的西北部确实比较吃利,尤其是当敌人突然在侧翼冒出一个集团军、自己又兵分三路的情况下,被敌人各个击破的风险相当大。

“什么通报?”

“等一下你应该就可以接到敌情通报了,美军在田纳西的两个装甲师已经越过田纳西河进入查塔努加了。我估计他们准备向亚特兰大发动反击,牵制77集团军对南卡罗来纳的进攻。”

特里利瑟尔又吃了一惊,他一边盯着桌上的地图一说:“那我们的计划岂不是受到严重影响?第20集团军要抢先出击吗?”

“不,克莱罗夫。”维拉迪米尔却胸有成竹地说,口气反倒充满了得意与兴奋,“你不觉得敌人这是在自投罗网吗?”

特里利瑟尔很快便反应过来,高兴地说:“您想利用这个机会把敌人的主力全部诱骗到田纳西河南岸,再加以歼灭?”

“没错。所以波罗的海方面军一兵一卒也不能增援你。你的20集团军也不要提前出击,命令他们加固防线。等查塔努加的敌人发起反击后,尽可能地迟滞他们的进攻,并逐步后撤,引诱他们增强南下的力量,给北线的包抄创造极其有利的条件。明白了吗,克莱罗夫?这一次你们又成了主角了。”

“那我让第77集团军马上停止前进,准备返回佐治亚州。”特里利瑟尔打算配合大将的计划,把三路大军调回来,从东面夹击南下的美军。

“不不,你让北中两路连夜过河。”维拉迪米尔否定了手下的想法,“天明之后不要按照计划直接攻击格林维尔,而是转向东南与南路军一起攻击安德森,争取明天一天打下来。这样我们77集团军就汇合在一起,再寻找机会歼灭所谓的‘南卡罗来纳集团军’,即使不能有效歼灭对方,也能给第20集团军的行动作有利的侧翼掩护。”

“明白了,司令员同志。我这就去转达命令。”维拉迪米尔的眼光与应变的确让特里利瑟尔深感佩服。

听得出手下对自己由衷的敬佩,维拉迪米尔也满意地挂上电话,然后找来了北美战区参谋长涅钦科,开始下达新的命令:“把波罗的海方面军从蒙哥马利(Montgomery,Alabama)调到伯明翰(Birmingham,Alabama),明天中午之前一定要集结完毕。”

“不按计划把他们调到亚特兰大的盖恩斯维尔(Gainesville,Georgia),跟在77集团军后面?”涅钦科上将问道,“那样一来可以有效支援77集团军,二来还可以从东面阻断南下敌人向东南机动的退路。”

“莫洛斯·索洛夫维奇,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维拉迪米尔摇摇头说,“那里山地太多,不适合机械化大兵团快速突击。我的目的是想让波罗的海方面军在适当时机突击查塔努加,分割并包围敌人的南下部队。”

“我明白了,维克多·弗拉基米洛维奇。”涅钦科说着在记事本上速记命令。

“还有,通知其他所有方面军,明天务必做好所有进攻准备。告诉他们战役进程提前了。”

“好的。”涅钦科领命前去发布命令。

维拉迪米尔转过身,注视着悬挂在司令部墙上巨幅的地图。那画满了大大小小的红蓝箭头与各种线段的地图,就如同壮阔美丽的北美大陆,呈现在他的眼前,呼唤着他的雄心与豪气。

整个历史上,征战北美大陆的指挥官,从没有一位能像维拉迪米尔这样指挥着如此规模庞大,如此实力强悍,如此名将众多的军队;也没有一支军队能像他旗下的红军八个方面军,纵贯整个美国南方,沿着长达近五千公里的战线展开。自1814年英美战争以来,维拉迪米尔和他的近五百万将兵是罕有的让美国焦头烂额的军队之一,也是唯一一支成攻占据美国半壁江山的军队。如今,他指挥着强大的军队正发起新一轮的攻势,准备围歼对手残余的力量,向着最终的胜利前进。因此,可以豪不夸张地称维拉迪米尔为“美国之王”。

按照维拉迪米尔的部署,苏军迅速展开行动。77集团军的北路军和中路军连夜从架起的浮桥渡过萨凡纳河上游的哈特韦尔湖。涅钦科调动了亚拉巴马州南部所有交通力量,将集结在蒙哥马利周围的波罗的海方面军的五个师调往伯明翰。

美军方面,苏联红军正按照布鲁克斯将军的推测行动,唯一的意外就是从亚拉巴巴州南部调来的大批部队正向伯明翰集结。尽管苏军这个行动让布鲁克斯感到忧虑,担心自己一旦向南出击后这些部队可以从西南方攻击查塔努加,威胁南进美军的侧翼,但是将军还是下达了如期发起反击的命令,毕竟箭在弦上,不得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