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布局的依据
随着世界自由贸易政策大幕的拉开,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主角由工业巨头换成了银行家。
金融货币、国际贸易、原材料优势,构成了南华联邦权力的三大支柱。
过去100年的历史,是为攫取和控制世界石油储备而战斗的历史,任何其他因素都不能与此相提并论。
首先是英国,后来是美国,主要受这两个国家的利益影响,围绕着原材料、石油,形成了世界政治与经济的权力版图,但人们对此却了解甚少。
19世纪90年代末期,英国在世界范围内拥有无与伦比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
自1815年开始,英镑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信贷货币,英镑的这一地位和作用,建立在英国黄金储备的基础之上,并得到了英格兰银行的严格监护,全世界对此充满了嫉妒。
在滑铁卢,普鲁士的军事优势是战胜拿破仑军队的关键,但是,赢得胜利者美誉的却是惠灵顿和英国人,于是,世界的黄金大量流入伦敦,使得其储备占据了世界最大的份额。
像英国先令一样可靠--这是当时不言自明的道理。
1816年6月22日,英帝国颁布法律宣布,黄金是唯一的价值计量标准。在此后的7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英国的外交政策日益侧重于保护英国的国库——英格兰银行的地下金库,包括全世界新开采的黄金,无论这些黄金是产自澳洲、美国还是南非。
这一政策的必然结果是,随时对拥有黄金储备的竞争对手实施战略打压政策。
1815年后,在世界海域内,英国海军的霸权无可匹敌。
英国船队满载着英国的钢铁、煤炭以及出口国外的曼彻斯特纺织品驶向世界各地,英国制造业领导世界几十年。
然而,就在英国对外显示出强权的同时,英国国内却隐藏着危机。在世界贸易中,英国商号的信用延伸得越远,在阿根廷、美国以及俄国的铁路建设中,伦敦金融城里的银行贷出的资金越多,英国国内的经济就越是恶化。
很少有人明白,两件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怎么会有如此密切的联系。
1814-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对拿破仑时代之后的欧洲政治版图进行了重新划分。
在这之后,英帝国在外交大臣卡苏里勋爵的外交斡旋下,通过与奥地利哈伯斯堡皇室和其他欧洲大陆强国进行交易,获得了海洋控制权。
当时的欧洲大陆,各国彼此分裂,势力较弱,根本无法挑战英国在全球的扩张。
通过控制海洋,英国控制了世界的海运贸易,这构成了滑铁卢之后新的英帝国三大支柱之一。
当时的贸易条款由伦敦劳埃德海运保险和银行财团制定,欧洲大陆的制造业者,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众多制造业者一样,不得不接受这些条款。
英国皇家海军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在世界各地的主要航道上充当警察,为英国商船提供免费保险,而竞争者的船队则不得不向伦敦劳埃德保险财团购买保险,以防海盗、灾难以及战争的威胁。
对于世界上大部分海运贸易来说,伦敦银行的信用证以及现钞兑换是十分必要的。
私营的英格兰银行,由伦敦金融城里的巴林家族、汉布罗家族以及罗斯柴尔德家族等著名金融财团共同创办,操纵着世界绝大多数货币黄金的供给。
它们精心策划,导致大量的英国出口品肆意倾销到竞争者的市场,对国际银行业的主导,无疑是1815年后英帝国权力的第二大支柱。
第三大支柱便是英国对棉花、金属、咖啡、煤炭以及19世纪末新兴的石油等世界主要原材料的地缘政治优势。
随着时间的缓缓流逝,这一支柱显得越来越重要。
1873年后,英国的国家工业与金融政策阻碍了技术进步,而德国的情况正好相反,到1900年,两国的发展路径差异日趋明显。
1914年前,德国与英国之间日益增加的摩擦主要集中在德国经济迅速全面发展的两个特殊方面。
第一个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德国作为一个现代航运强国的迅速崛起,这对长期以来统治海洋的英国构成了致命的威胁。
德国如果没有控制好本国的现代商业船队,没有精良的海军护航,她就永远无法主导自己的经济事务。
英国依旧统治着世界海域,并且想尽一切办法维持其统治地位,这就是英国地缘政治战略的核心。
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德国人认为,国家的经济生活将永远受外国航运强权的操控,由他们制定国际贸易的基本条款。
1870年,德意志帝国的商业船队仅有吨位64万吨,在当时名列世界第五,落后于英国、美国、法国以及挪威。
但到了1914年,德国的船队已经迅速跃升至世界第二,仅仅落后于英国。
1870年德国的出口货物受其他国家——首先是英国的运输价格和运力的限制。
到1914年,这一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早在1901年,德国自己拥有各种船只52000艘,总吨位达900万吨,穿梭于世界各国的港口之间。
到1909年,船只增加到65000艘,载重总吨位达到1300万吨。在此期间,德国贸易的70%都依靠海运完成。
对贸易条件的控制,对于德国的经济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英国金融业与航运业人士对此并不欢迎。
与此同时,德国的钢铁和工程技术迅速发展,其成果也直接被应用到现代商船的建设中。
蒸汽动力替代了过去的帆船,钢质船体替代了过去的铁质与木质船体,这些设备的改善增大了商船的规模并且有效地提高了德国航运的效率。
1891年,德国已经拥有三艘7000吨以上载重吨位的蒸汽动力船。
到1914年,德国已经拥有载重吨位超过两万吨的蒸汽动力船五艘。
15000~20000吨之间的九艘,7000~10000吨之间的66艘。
在这段时间,德国海运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到1914年,汉堡-美洲公司与北德劳埃德公司两大公司拥有全部德国商船的40%。
组织有序、规模经济和重点建设最有效率和最现代化的轮船,是这一时期德国海运取得惊人增长的秘诀。
当时,一位法国观察家就德国海运业取得的非凡成功作出评论,他写道--正是这种集中使得加快资本摊销、拆毁已经变得陈旧的货船、不断革新运输机械成为可能。
在德国的商船中,你找不到用了30年或40年的旧船。
通过标准化生产——准确地说是冶金术、电子技术等德国工业保证了德国商号所需的运输,航海运输变得频繁而有规律。
对于德国人来说,航行线路的创立并不是跟随贸易,它领先于贸易,并在领先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逐渐形成。
随着1888年汉堡最终并入德意志帝国,汉堡以及后来的不来梅-不来梅哈芬港成为欧洲建设最现代和最高效的港口设施中心,带动了通向世界市场的整个中欧运往北部的铁路货运。
通过制定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鼓励发展了最有价格竞争力的交通运输通信体系。
在1914年之前的15年内,德国将其航运业务发展到全世界,包括英国垄断的传统殖民地市场以及其他势力范围,如埃及甚至南北美洲。
1897年,在德意志帝国国会通过法律限制金融投机差不多一年时间之后,海军上将冯-特皮兹宣布了第一个德国舰艇建造项目,该项目于1898年由德意志帝国国会批准,紧接着在1900年再次立法宣布建造两倍的海军舰船。
1906年,英国推出了一种全新设计的全重型火炮战舰--无畏号,比当时任何一种战舰都速度更快,火力更强。
作为回应,德国于1906年通过法律,规定德国海军舰队每20年需更新一次,知道这一法律的人被限定在很小范围内。
令英国震惊的是,到1909年,德国推出了四艘战舰组成的拿骚级战列舰,比无畏号战列舰更先进。
这些战列舰很快就被英国和德国造船专家以更先进的超级无畏号战列舰所取代,英国压根就没想到,德国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展一支如此现代化的海军舰队。
1951年在牛津大学的一场演讲中回顾1914年世界大战的背景时,卢埃林-伍德沃爵士精练地阐述道:“德国,如同其他强国一样,能轻松自如地为自己造出想要的大舰队。问题在于:一出于权宜之计,二出于现实考虑。德国舰队对于英国作为海洋强国的主导地位绝对是一大挑战。”
大约在1910年,英国人越来越清楚,英国需要采取断然措施对付德国令人生畏的经济崛起。正如我们即将看到的,石油第一次作为战争中最重要的地缘政治因素出现在国际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