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北非的思考一

1951年暮春的一天,埃及,这个以金字塔而闻名于世的文明古国到处歌舞升平,沉浸在喜庆的气氛之中。

已过而立之年的国王法鲁克同他芳龄17岁的新娘纳丽曼举行了隆重豪华的婚礼。

新郎新娘摆好姿势,摄影记者按下快门,拍下了法鲁克的第二次结婚照。

接着,他们夫妇二人坐上王室豪华的游艇,前往威尼斯、卡普里岛和戛纳,开始了英国人称之为--当代最奢侈的蜜月旅行。

宜人的风光、新婚的甜蜜,法鲁克夫妇陶醉了。

春去春又归,一年之后的7月26日,国王夫妇又从埃及启航远行,不过,此次不是去旅行而是流亡。

法鲁克从亚历山大港登上轮船,伫立船头,往事不堪回首。

昨日还是太阳之神,今日却为失位之君。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顷刻间烟消云散,一切都只能在异国他乡的梦中回想。

1920年,穆罕默德-阿里家族新添人丁,国王福阿德老来得子,后嗣有人,这位婴儿就是法鲁克。

法鲁克在宫中度过了天真无虑的童年,为了把王子培养成为一个有教养、有知识的王位继承人,法鲁克少年离开祖国,被送到英国留学。

1936年,福阿德病逝,领导一个内忧外患的文明古国的重担就落在一个才16岁的少年法鲁克稚嫩的肩上,法鲁克怀着失去亲人的痛苦和对国王生活的新鲜感登基了。

埃及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但宪法赋予国王许多权力。

他是国家元首、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行政权掌管人,神圣不可侵犯。

他有权任命五分之二的议员、宗教领袖、国王卫队长、议会多数党领袖,对总理、外交使节和高级军官有权赦免,有权授予爵位、勋章和荣誉头衔。

正值翩翩少年的法鲁克一世,尽管大权在握,但也天真无邪,特别是在二战的艰难岁月,他率领他的臣民协同英国为抗击法西斯的侵略进行了不屈的斗争,表现出自己是一个真正虔诚的***教徒的品德和作为国王的崇高威望,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拥护。

可悲的是,他把王位当作一把可以睡大觉的安乐椅,他不懂得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正当他高枕无忧、忘乎所以时,一个比他仅年长2岁的年轻人把法鲁克从坐了12年的皇位上拉了下来。

这个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年轻人便是纳赛尔。

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1918年1月15日出生于埃及第二大城市亚历山大。

美国的著名政治学家拉斯韦尔说:寻求权力者去追求权力是补偿童年时代心理上所受损害的一种手段。”

纳赛尔家室寒微,祖祖辈辈务农,父亲是个邮局的小职员,母亲是位商人的女儿,温顺贤良。

他9岁时,母亲不幸去世。

少年失母,乃人生之大不幸。父亲收入菲薄,家中子女又多,但他父亲无论如何要把4个儿子中的长子纳赛尔送去读书,望子成龙。

纳赛尔上小学时,常在假期随家人去祖父家聆听家人讲述埃及灿烂的文明和遭受的屈辱,也许报效祖国的愿望就从此萌生。

小学毕业后,他考进了开罗中学,度过了他一生中极为重要的少年时代。

在这里,他初露锋芒,表现出众,他好学认真,尤其对历史课程最感兴趣。

在这里,他也表现出日后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天赋的组织领导才干。

16岁时,他组织同学反对英国人的统治。

17岁时被选为校委会代表,声援支持华夫脱党人恢复政权。

由于他思想激进、政治活动积极,被警方列入黑名单,虽然中学毕业成绩优良,但前途渺茫,深造不能。

此时,正值丧权辱国的《英埃同盟条约》的签订,他懂得弱国无外交的现实。

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靠议会和说教都无济于事,唯有军队才是拯救埃及的力量和希望所在,他决意投笔从戎。

开罗军事学院招生委员会主任海里少将慧眼识英才,在他的推荐之下,1937年初,19岁的纳赛尔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军校学生。

在这所培养元帅、将军的埃及最高军事学院,纳赛尔博览群书,拿破仑、阿塔图克、俾斯麦、邱吉尔等人的传记。

埃及、阿拉伯各国、德国和其他国家的历史。

卢梭、狄更斯、伏尔泰等人的著作,都令他爱不释手。

历史告诉他,作为军人不仅要英勇善战、服从命令,更要文韬武略,有理想有抱负。

在军校他的最大收获之一就是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战友和同学,其中许多人成为日后革命的中坚和精英。

严格的一年半军校生活结束了。

1938年7月1日,纳赛尔从军校毕业,获得陆军少尉军衔,不久被派到第三步兵旅当了一名排长,就驻扎在他的老家曼卡巴德,谁也没有料到这个偏僻之乡会成为--自由军官组织的诞生地。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立意要成为伟人,纳赛尔在少年时代萌发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天才的组织能力在这块穷乡僻壤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他深深懂得,改造社会、拯救民族,远非个人的力量所能实现,要有一批志向远大而又志同道合的仁人志士,一个严密而又有力的组织,一个切合实际的思想和纲领。

他坚定而谨慎地朝着这个既定的方向努力,从和他一样的下级军官中严格审查和挑选最可靠的人,其中便有未来的革命战友和接班人萨达特和毛希丁。

萨达特后来曾深情地回忆这一段令人难忘岁月:我们在阿什-沙里弗山麓,每夜围着篝火而坐,这些佩带着武器的兄弟,是年龄和军衔都差不多的青年,充满着同样的希望,有着同样的热情!我们很快就熟悉和友好,我们感觉到一种精神上相同地对现实理所当然的否定把我们联结在一起。

萨达特回忆,这个外表堂堂、性格直爽的年轻人经常和我们接触,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同我们大家一样,但他表现出愁闷和忧郁、严肃和沉着,他的道德纯正,他的眼光远大,使我们对他产生爱慕。

由于他有着炽热的热情、自信和力量,所以凡是同他接近的人,都会受到他强烈的影响。

他对未来充满自信,他的热情和对埃及前途的满怀信心感染了我们,他很快成为团结大家的中心,在他的周围聚集了许多热烈的追随者,这些追随者虽然还没有预见到他们的领导者将成为新时代的开拓者,但已认识到他是前途的带路人。

加麦尔把自己在秘密工作中锤炼出来的革命气概和组织工作者的真实才干,献给了解放事业。

当我们围坐在阿什-沙里弗山麓篝火旁的时候,他对我们说了些什么呢?

“我们将同帝国主义斗争,同君主政体和封建主义斗争,所以我们反对不平等、压迫和奴隶制度。

所有的爱国者都希望建立一个强盛的和完全独立的自由的民主国家,这个目标将用武装的或别的方法来达到。

时不待人,国家正处于现实的混乱中。社会的要求给我们指出了道路,这条道路,就是革命。”

以纳赛尔、萨达特为首的一批风华正茂的热血军人于1939年初成立了地下革命团体——自由军官组织。

不久,一纸军令把纳赛尔换防到亚历山大,临行,萨达特为他送行。两位战友执手相看。

纳赛尔坚定地说:“革命刚刚开始,我就要象孤雁一样离开了各位兄弟,但我们的事业不能半途而废。萨达特,只有你才能肩负起斗争的重担,我也会把点燃于穷乡僻壤的革命之火带到繁华闹市,让它燎原全国,我们一定会成功的。”

经过二战血与火的洗礼,1943年纳赛尔升为陆军上尉,回到阔别多年的开罗,在他的母校任战术教官,他的弟子遍布埃及各兵种,他己是军中的知名人物了,这为后来自由军官组织的壮大以及他个人号召力的增大打下了基础。

到二战结束时,自由军官组织的成员已近干人,巴勒斯坦战争使这个青年军人的组织更严密、目标更明确、决心更坚决。

1948年5月,巴勒斯坦战争爆发,纳赛尔被派往前线,他的部队同主力失去了联系,被以色列人装进了所谓的--法卢贾口袋。

纳赛尔孤军奋战,决不投降,一直坚持到停战协定的签订,他自己也身负重伤。

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埃及的贪官奸商为获得暴利,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竟然把没用的武器送到前线,大发国难财。

现实,打破了军人的幻想,原来对法鲁克的最后一点信任也消失了,很显然,非得用武力推翻腐败的政府,否则埃及永无宁日。

在法卢贾被困期间,纳赛尔在他的掩体和作战室里召开了自由军官组织的第一次会议,对于许多人,这是第一次看到自己的领袖。

纳赛尔面对着出生入死的战友,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

战友们,我们在已勒斯坦作战,但是我们的思想仍在埃及,我们的子弹在射向我们面前战壕里的敌人,而我们的心是在遥远的祖国,祖国正受到一群不可靠的人的摧残。

我们的主要战场是在埃及,我们要用自己手中的武器推翻无能、腐朽之极的政府,赶走英国人,为埃及的民主、强盛而斗争。”

在硝烟弥漫的战地,自由军官组织建立了领导核心——创建委员会,其主要成员有:中校纳赛尔、中校萨达特、空军中校萨勒姆、少校赛拉-萨勒姆、少校毛希丁、少校阿密尔、少校侯赛因、空军少校波格达迪、空军少校易卜拉欣。

深受众望的纳赛尔当选为委员会主席。

一切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他们等待着革命时机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