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九章 早已埋下一

纳米比亚矿产资源丰富,素有-战略金属储备库之称,主要矿藏有钻石、铀、铜、银等,其中,钻石生产驰名世界。

采矿业是其经济的主要支柱,90%的矿产品用于出口。

纳米比亚渔业资源丰富,捕鱼量位居世界十大产鱼国之列,主要生产鳕鱼、沙丁鱼等,其中90%供出口。

但它是反对南非种族隔离的基地,1960年代初期,南非的黑人反抗运动刚刚开始,就惨遭镇压,两个最重要的反抗组织非洲人国民大会(ANC)和泛非洲人大会(PAC)的主要领导人大都被捕入狱,参与部分流亡海外,反抗运动陷入低谷。

黑人的反抗虽然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几声同情,但是并没有带来国际社会实质性的帮助,在黑人的反抗被完全压制之后,1960年开始,南非经济开始高速发展。

1960年代,南非的经济增长成绩斐然,增长率达到年均百分之三十,黄金产量多次创造纪录,牢牢保持世界第一大产金国的地位,带动其他矿业、工业、服务业,也进入黄金发展期。

这一段时间,南非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也快速增长,来自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的资本纷纷进入南非,到1963年,进入南非的外国资本竟然比1960年增加了6倍。

经济腾飞也给南非带来了大量的白人移民,仅仅在1960年代,白人新移民就增加了25万。

在这样的背景下,白人普遍对这个种族隔离政府充满信心,与同时期黑非洲政治、经济的混乱衰退相比,似乎白人统治才是非洲问题的唯一出路。

南非经济腾飞过程中,受益最多的就是亚菲利康群体,亚菲利康人,也就是布尔人,主要来自欧洲大陆,以荷兰人为主,也有不少德国人、法国人。

这些人大多定居南非超过两百年,以农牧业为主,由于亚菲利康人的社会相对封闭,受教育程度偏低,与讲英语的人口相比,亚菲利康人在经济上处于劣势。

在二战后亚菲利康政府上台之后,政府出台了全面提升亚菲利康人地位的政策。

很快,在金融、商业、工业领域,亚菲利康人的比例越来越高,政府控制的各个部门、行业,比如铁路、港口、钢铁、电力等,几乎完全是亚菲利康人的天下。

在政府的补贴下,亚菲利康人的主要产业农业也飞速发展,新的农牧业技术得以首先应用,产品的售出价格也有政府保证。

1946年,亚菲利康人的平均收入仅有英语人口平均收入的一半,到1960年,亚菲利康人的平均收入已经达到英语人平均收入的三分之二,差距在不断缩小。

英语人群自然也没有吃多少亏,享受着南非经济发展的成果,在1960年代后期,南非可能是世界上白人日子最舒服的地方了。

南非经济中心约翰内斯堡的北郊,豪宅比比皆是,家庭游泳池的密度,仅次于美国洛杉矶的富人区。

一个刚刚毕业的白人大学生,不过是有一份普通工作的中产,也可以买得起两三千平方米的豪宅,过着周末打高尔夫,玩游艇,时常度假的悠闲日子。

不过南非白人也距离世界越来越遥远,南非政府的宣传机器控制了整个南非,连社区的小报纸上面,也能见到政府的官样文章。

电视出现后,南非政府花了很长时间的研究,一直到确保能够对电视内容进行控制,才允许电视台的建立,竟然是非洲大陆最后几个拥有电视台的国家。

南非的各种文学、娱乐、新闻,都要接受非常严格的政府检查,独立媒体只能在政府控制不严格的领域发表自己的声音,不敢触动政府的底线。

在这样的洗脑下,1960年代席卷西方的黑人民权运动在南非得不到报道,在绝大多数白人眼里,种族隔离是天经地义的。

而对外,南非符合几乎所有的西方民主标准:有效的议会系统、独立的司法系统、时不时批评政府政策的媒体、市场经济、教会生意兴隆,使南非白人以自己是民主国家而骄傲。

只不过,占这个国家人口大多数的黑人,被完全忽视了。

1970年代,南非政府的种族隔离政策也达到了顶峰,隔离从根源上开始,限制黑人人口在城镇的居住,几乎使得黑人人口在白人区居住成为完全不可能。

政府有计划地降低在白人城镇附近的黑人人口,按照南非政府的计算,居住在白人城镇周围的总数为600万的黑人,至少有400万人可以遣送回保护地。

在德兰士瓦和自由州两个省,超过170万的黑人被重新安置,一些地方,整个区的黑人被迁移到保护地。

有时候,政府把老人、孩子、妇女迁走,失业的也要迁走,仅留下有用的男性黑人作为廉价劳动力,把他们安置在集体宿舍里面,统一管理。

南非白人社会的繁荣,离不开廉价的黑人劳动力,南非政府的安排,就是尽可能地减少需要在白人区长期工作的黑人。

所缺乏的劳动力,由季节性移民来补充。既然是季节性移民,那么就不需要在白人区安排这些黑人的长期居住场所,有个集体宿舍也就够了。

这些季节性移民,家乡往往距离城市非常遥远,每年仅可以回家一到两次,所得到的合同,也必须一年一续。

那些居住在白人区附近的所谓长期居民,日子也非常辛苦。政府安排的新的黑人区往往距离工作的地方有三四十公里远,上班族每天需要花三四个小时的时间搭乘各种交通工具往返。

在这些在所谓白人区内长期存在的黑人聚居区里,黑人受到的限制也非常多。

这里城镇的基础设施很差,基本仅能保持基本的卫生条件。黑人在这里做生意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每一个黑人只能从事一项生意,所能够从事的范围,也仅仅限制在维持基本的日常必需品的范畴,比如卖薪柴、煤炭、牛奶、蔬菜。

略微需要一点技术的行业,甚至超市、服装店、干洗、修车、加油站等,黑人都没有机会,更不要提同时需要技术和资金的行业。

黑人也不能够在城镇内成立公司,或者成为合伙人,不能在城镇内给自己盖房子。

黑人在这里只能租房子,这种由政府统一安排建造的火柴盒一样的房子,供水供电都不正常。

尽管如此,由于政府的开发计划落后于发展,这里也很快人满为患,到1970年,平均每个火柴盒里面,居住着13个人。

黑人再也不能从事任何技术行业,更不能成立工会,不能罢工。劳资双方出现纠纷的时候,警察会直接介入,协助资方镇压闹事的工人。

而黑人一旦失去工作,那么几乎立刻就会被遣送到保留地,这样的条件下,黑人的工资被压得越来越低。